李二和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李二和,男,1968年出生于灵寿县,自幼饱历衣不裹体、食不果腹的艰苦体验,几度失学务农、做清洁工,辗转在河道、水库、建筑工地当民工,1996年10月成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2006年被授予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代表作《流浪的梦》。曾在中外做古代中国及海洋文化的公益性演讲与学术交流,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人物简介
李二和主要作品有散文集《出土的语录》、《流浪的梦》等多部;李二和剧作选集《野谷》(六部);戏剧论著《中国戏剧的根本出路》及话剧三部曲《祖籍》、《远行》、《灵光》。历二十六年忍辱负重、披阅古今、研究与考证,撰写出版了大量海洋文化文献著作。填补中国国家空白作品《中国水运史》及系列海洋文化文献性专著《海上七千年》、《殷人渡美探源》、《再见哥伦布》、《与郑和相遇海上》、《美洲埋葬的梦》、《和平大航海郑和七下西洋》等,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重点作品陆续被译为多种外文版本并在中外产生广泛影响。
1995年以来多次应邀出访欧洲诸国及东南亚、港、澳等地获得很大反响。曾在中外作古代中国及海洋文化的公益性演讲与学术交流,在社会中产生了积极影响。
1996年10月被接受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1998年7月中华文学基金会设立“李二和文化艺术基金”。
2005年以来先后参与“中国作家向美国大学赠书活动”、“中国作家向西部贫困地区中小学赠书活动及义务捐建《育才图书室》工程活动等。
2006年被授予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立即随团中央启动的“灾后青少年心理救援专家行动”赶赴灾区一线。
2008年创办中国第一个社会公益性、会员制、集创作排演与多学科交流文化艺术俱乐部:远行部落李二和话剧俱乐部、远行部落品牌联盟等。
主要经历与成就
1985年,李二和开始关于海洋文化的历史学研究与考证。
1992年,开始从事专业文学戏剧创作。
1993年,花山文艺出版社出版了李二和剧作选集《野谷》,其中包括已发表和拍摄的《野谷》、《下辈子变个鸟》、《古火》等六部影视剧作。该著由臧克家题名,吴祖光作序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新华每日电讯、北京日报、北京晚报、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及新民晚报等报刊均刊发了消息和评介。
1994年,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散文集《出土的语录》。新华社、人民日报、北京日报、中央电台、新民晚报、河北广播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播发消息、评介。
1995年,出席第八届巴黎国际学术研讨会,其论文《中国人最先航达美洲》引起与会各国专家的热烈反响。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中央电视台、光明日报、华声报及河北日报、廊坊日报数十家媒体播发了消息。
1996年,全国第四届文代会前夕,被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特别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作家。
2003年,填补中国空白的历史学专著《中国水运史》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2003年,填补中国空白的史学专著《海上七千年》(《殷人渡美三千年》)由新华出版社出版并向国内外公开发行。
《中国水运史》和《海上七千年》的出版,再度引起国际学界、媒体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高度评价和反响。人民日报、中国日报、光明日报、北京日报、香港大公报、民报、镜报,美国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国家地理杂志、欧洲时报、巴黎时报乃至《美国之音》等世界知名媒体和权威专家对该著的出版都分别给予了摘要报道和不同形式的介绍。作为中原地区对外文化交流重点作品,陆续被译为多种外文版本并在中外产生了广泛影响。
2003年,创作话剧《祖籍》。
2004年,《和平大航海郑和七下西洋》被列为北京市及国家重点图书;被沿海多个省市列入中学课外推荐读物或教学教案。
2004年,国家外文局推出《人类大航海先驱郑和下西洋》英文版。
2005年,《与郑和相遇海上》在北京出版,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交流重点作品陆续被译为多种文本向全世界发行。
2005年,《与郑和相遇海上》四种不同文本与中外读者见面。繁体中文读本在宝岛台湾出版并作为“郑和下西洋最权威读本”向全球发行。
2005年,《与郑和相遇海上》英文读本由国家外文出版社盛装推出,并向全球发行。
2005年1月10日,《与郑和相遇海上》出版新闻发布会在北京举行。新华出版社、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香港文汇报等百余家中外媒体出席。
2005年1月11日,李二和作为中国文化人物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接受专访。
2005年,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发表李二和戏剧理论长文《中国戏剧的根本出路》,该文引发了戏剧界人士的关注和讨论。
2005年,戏剧论文《戏剧诗魂与理性精神回归》获河北省第二届戏剧论文一等奖
2006年,被授予政府津贴有突出贡献青年专家。
2007年,《大舞台》艺术双月刊发表大型话剧《祖籍》。
2008年,《大舞台》艺术双月刊发表大型话剧《远行》。
《祖籍》、《远行》以一反传统的写作方式,大气的诗化和寓言式叙述风格,表达了剧作家对人的精神状态的深入探索和对庸常生活的拷问与深度反思。作品充满了象征性、隐喻性和诗意性,一经刊出便立刻引起戏剧界人士的热烈反响和讨论,给戏剧界带来新的感觉。
2008年6月4日,河北省艺术研究所、河北省重点剧目工作室及《大舞台》艺术月刊社联合召开了专题研讨会,对李二和作品及其话剧艺术创作给予了热切关注和充分肯定,并由此而衍生出我国第一个公益性、会员制、集创作排演和多学科交流合作一体的文化艺术俱乐部:远行部落李二和话剧俱乐部、远行部落文化艺术有限公司等和远行部落品牌联盟等。
2008年5月,5·12汶川地震发生后,李二和立即随团中央启动的灾后青少年心理救援专家行动赶赴灾区一线。
2008年,李二和系列文章《撩开圣人的面纱》、《流浪的梦》、《把痛苦都留给我吧》、《我的忏悔书》等十余篇作品在互联网搜狐博客被列入热读排行榜。
2008年,话剧《远行》获河北省大型戏剧奖。
2009年,李二和大型话剧《祖籍》(六幕)荣获第二十三届“田汉戏剧剧本奖”。
2009年,创办我国第一个会员制、公益性、多学科交流合作一体的文化艺术俱乐部及远行部落品牌联盟等。
经典鉴赏
卑躬屈膝的姿势无论多么优美,但终究是在下跪。
思想耻于萎靡或逍遥在阳光里,而总喜欢划破黑暗的撕裂之声。
思想是站立的支点,也是希望和优美的起点,是世界最宝贵的财富。当世界贫穷的只剩下一把荒诞的灵魂和几斤离奇古怪的思想的时候,这个世界也许才最有希望,才开始真正富有。
思想的意义并不是识时务的,并非要发生应景的喧嚣或呻吟,思想是孤独的。思想的魅力在于照彻世俗、穿越时空。
不朽的思想从来就甘受寂寞与屈辱,而不会随行就势、行季节之风。
——李二和《流浪的梦》
地球是一个忠实的修行者。
她真诚地拥戴和追逐着光明,信仰的如此沉着,如此持久如此坚定。
这是一次没有终点的远行,是宇宙中最伟大最圣洁的修行;乃信仰与修炼的鼻祖。
地球是慈善的。
正由于她的慈悲,才附着了这麽多的生命。她负载的太多了太重了。
人类无休止的欲望,吸噬、剜割着她的灵体,也辱没了她的神韵。
她的善举无端地给自己招致了太多灾难,其伤逝需要忍受漫长的痛苦来愈合。
她依然无怨地付出,无悔地追逐。这是她的造化与根性。
我坚信,我们依偎的这颗星是有深奥灵性的。
她长养万物,教于人体验;赋于人信仰;点化生命在迷途中的灵魂归宿、启智于人。溟溟中似乎负载着一个神秘而庄严的使命,向生命谕示着一个最终开启和破译世界的理。地球,是星中之灵;是星中的觉者。
——李二和《流浪的梦》
有一种远行,
但不知道究竟要往哪里去。
有一种感动,
却不知道究竟为什么。
面对黑夜我时常会感到恐惧和孤独,
末日在不依不饶的纠缠我。
可这并不是最后的恐惧,
最后的恐惧是对黑暗的忍耐与麻木,
那时会失去对光明的需求。
黑夜从什么地方来?要到什么地方去?
黑夜从光明的地方来,到黑暗的地方去。
光明又在哪里?
光明在心灵极深极远又极近极浅的地方,
在心灵的深处。.
这个世界本来没有黑暗,
是由于心灵的障碍出现了阴影。
勇敢的心灵总是充满了希望;
总是不断地撕碎恐惧与黑暗顽强的抗争;
想哪里就能够着哪里。
心灵又是什么?
心灵是一束奇妙的光,想什么就能照见什么。
智者的心灵充满了希望,
看哪里哪里都有阳光。
人在自然的面前虽然永远不堪一击,
但灵魂可以融入世界。
灵魂是开启生命、破译自然、领悟真谛的神圣钥匙;
是滋养和照耀生命的水与阳光;
是极致的世界。
有一种远行,
但不知道究竟要往哪里去;
有一种感动,
却不知道为什么。
——李二和《远行
在黄昏即将结束之前
还是让我来最后劝劝你
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吧
就像早上说的
宁静致远难得糊涂
九斤老太们的絮叨和预言已不再时髦
日子比她们预言的更窝囊更狗屁
空气或许不再有一丝清新和纯洁
最后的那一缕阳光也已霉变和弯曲
不要再笑话当年的那个阿Q
阿Q不再孤独
而且已成熟的无比惬意
他的孙子们早就开始大肆地繁衍后代
阿Q的时代来了你还老抱个什么老黄历不要再指望有什么圣洁
更不要再胡说或奢谈什么良知
让希望们都见鬼去吧
欲望彻底裸露着
狰狞的精子鼓捣了一地
在我的心上再戳上一把剑吧
好让我觉得我已经死去
太阳都已经死了
我似乎还苟延着喘证
世界再已经看不到黑暗
世界再不必记忆痛苦
世界已经不咀嚼耻辱和尊严
世界已经不担当责任和道义
终于终结了
我们最需要和最想终结的
终于终结了
然后便准备自己终结自己
主宰世界的语言终于只剩下金钱枪炮
主宰世界的只剩下了一些阴谋和卑鄙
可就在这无比凄凉的时代
竟依然还有人堂皇的活着
心毅然向着雅威感觉着孤独
依然守望着那个虚妄的千年
依然期待着那个过于美丽的世纪
依然准备着像少年赫尔岑那样
准备撕开伪善的荒唐与火炮战斗到底
最高贵最完整的灵魂并非多么的聪明和睿智
也更不是检阅和吸纳了多少经验与知识
而是那些最有益于普遍生命
最益于世界和谐与美好的精神界战士
亲爱的
把痛苦都留给我吧不要把悲哀再带到世界的另一端去
我已经习惯了嬉皮笑脸的流泪和活着
我已经习惯了心灵受着创伤而不再哭泣
——李二和《流浪的梦》
李二和书画
李二和以思想散文起家,以历史文化名世,书画诗文也别具慧悟。
作为作家的李二和,他一直坚决地认为:“真正意义上的作家,应当勇于将自己心灵的震撼自觉融入到作品人物的命运中;勇于将精神的痛苦或精神快感凝练成丰富而稳定的文化品质和鲜明的精神形象并植入在艺术文本。不朽的作品往往蕴涵着生命最真挚、最奇妙的感悟,探索并掘进人类最深的感情世界,是生命最凝练的诗。它需要作家最纯真的爱、最高的智慧、最丰厚的学养和最顽强的精神勇气。”李二和一直在以文学和艺术的样式默默咀嚼、传达着这样一些意向,试图以咀嚼历史、追问文明激起人类对自身行为的深刻思考。作为文化学者的李二和,以巨大的精神力量苦历二十六年忍辱负重、遍访九州、披阅古今,最终以系列海洋文化文献巨著引领中外读者泛舟于人类海洋的八千年历史文明中。他的学术著作也因此而备受中外学界的重视和尊崇。无论在世界各国的国家级图书馆还是城市与院校图书馆,其收藏或珍藏率都极高。他凭借渊博的文化学识与高贵的灵魂诉求,不仅将更多人们的海洋意识唤醒,而且将最优秀的海洋文化与海洋文明深度植入人们的精神谱系中。
作为画家的李二和,他一直很认真地称自己是“闹着玩”。他说自己的画是漫长的日子或辗转疲惫的生活路程不经意带过来的。多年来,李二和每在读书、写作劳顿之余,只要有条件他总会抓起毛笔随意涂抹一番,年深月久,这便成了他休息或休闲的一种方式。画也就随之而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简介
主要经历与成就
经典鉴赏
李二和书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