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祖光
中国当代学者、戏剧家
吴祖光(1917年4月21日-2003年4月9日),又名吴召石、吴韶,出生于北京,原籍江苏武进,中国当代学者、戏剧家、导演、当代中国影响最大、最著名、最具传奇色彩的文化老人之一,书法家、社会活动家。
吴祖光出生于艺术世家,其父吴瀛曾参与创办故宫博物院。吴祖光早年经父亲推荐进入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教书。1938年,由其创作的抗战话剧《凤凰城》演出后,在中国引发巨大反响,吴祖光的文学之旅也就此起步。1942年,其创作的《风雪夜归人》获得成功,并且久演不衰,成为话剧史上的经典作品之一,先后被改编为电影、芭蕾舞剧、电视剧等,这也是吴祖光的成名代表作。此后,他又创作了《牛郎织女》《林冲夜奔》《少年游》等多部剧本。1945年,吴祖光出任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编辑,是当时中国上演率和被禁演次数都极高的剧作家,为中国进步话剧运动作出了贡献。1947年后,吴祖光转向电影,先后导演拍摄了包括《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下集)、《洛神》和程砚秋的《荒山泪》在内的多部故事片。1951年,吴祖光与评剧名伶新凤霞喜结良缘,此后,他写就了京剧剧本《红娘子》、歌剧剧本《蔡文姬》、话剧剧本《闯江湖》等众多作品。另有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吴祖光选集》六卷本等作品行世。2003年,吴祖光因病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吴祖光一生涉猎广泛,集编剧导演于一身,在话剧、戏曲、电影等方面均有建树,是中国香港文化界和电影界的先导者,其话剧鲜明地体现了以传奇为代表的古典戏曲特色,剧作则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审美资源,把人物的类型对比、传奇性、抒情性、谐谑性和技艺性圆熟地融入话剧的形式,又深味悲喜冷热调剂的手法,剧情极尽悲欢离合之致。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7年4月21日,吴祖光出生于北京,其父吴瀛以诗、文、书、画闻名一时,受到家庭文化氛围熏陶和影响的吴祖光在中学时代就崭露出文学才华,发表过一些诗歌和散文,少年时代的他,还喜爱京剧艺术,经常前往戏园听戏,不自觉地获得了戏剧艺术的启蒙教育。这些启蒙教育,对他日后的戏剧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34年,吴祖光发表的小说《宫娥怨》,是其处女作。
中学毕业后,吴祖光进入中法大学文学系学习。不过,仅在该校学习一年后,1937年,吴祖光就在父亲的推荐下,受戏剧家余上沅之邀,前往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担任校长室秘书,而后,又担任了国文、文艺概论、中国戏曲史等课程等课的教师。七七事变后,随剧校到湖南省四川省担任语文和中国戏剧史的教学。在国立南京戏剧专科学校工作期间,吴祖光与剧作家曹禺结识,建立了深厚友谊,同时,这段教学经历也为吴祖光未来的戏剧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创作经历
话剧新星
1937年,吴祖光收到了父亲寄来的“苗可秀烈士遗墨”相关材料,并被要求根据该材料写个剧本。虽然吴祖光之前并未尝试过剧本创作,但在翻看了烈士材料后,他深受感动,随即展开他的话剧处女作《凤凰城》的创作,剧本完成后,获到了时任戏剧学校教务长曹禺的充分认可。1938年初,《凤凰城》在重庆国泰大戏院首演,随后传遍大江南北,先后在中国内地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地区上演,引起了巨大反响。该剧成为中国第一部抗战话剧,吴祖光的文学之旅也就此起步,他将国家的命运和个人的遭遇联系起来,选择了剧本写作为自己的终身职业。
从1937年到1947年的十年间,吴祖光先后创作了11部话剧和歌剧、儿童剧,包括《凤凰城》《孩子军》《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牛郎织女》《少年游》《捉鬼传》等等,为中国现代戏剧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四幕剧《凤凰城》根据东北抗日义勇军苗可秀烈士的事迹而写成,独幕儿童剧《孩子军》则延续《凤凰城》的主题,描写了沧陷区小学生当抗日孩子军的故事。这些具备鲜明抗日主题和爱国激情的话剧,引发了当时中国社会的强烈反响。而1942年完成的《风雪夜归人》,更是吴祖光的话剧代表作,也是他话剧的成熟之作,该剧虽为抗战戏剧,却通篇未提抗战,达到了追求人性觉醒,呼唤民族意识的艺术层次,成为中国现代戏剧史上的经典之作,该剧于1943年在重庆首演后,引发了强烈的社会反响,1948年,该剧还由吴祖光亲自执导拍成电影,此后又被改编为芭蕾舞剧、电视剧等。
1937年到1948年,吴祖光任南京国立戏剧专科学校讲师,重庆中央青年剧社。
拍摄电影
1945年,吴祖光在重庆主编《新民报晚刊》副刊,他顶住压力,最早将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一词发表。次年,他又在上海创办《新民晚报》,声讨中国国民党的反动统治。随后,便受到了国民党的迫害,为此,他不得不前往香港躲避。在香港期间,他先后担任香港大中华影片公司编导、香港永华影业公司导演,先是在大中华影片公司导演了电影《风雪夜归人》和《莫负青春》,后又在永华影业公司导演了电影《山河泪》和《春风秋雨》,并将其早前创作的话剧《正气歌》改编为电影《国魂》。这些作品在当时均受到观众欢迎,对进步文化事业起到了一定作用,吴祖光也由此成为中国香港文化界和电影界的先导者。
1949年,应中央电影局号召,吴祖光从香港回到北京,担任编导,被安排拍摄电影工作。虽然吴祖光曾在香港有过两年导演经历,但他志不在导演,仍希望从事编剧工作。不过限于环境原因,吴祖光仍然还是接受了工作安排,开启了导演工作。在1949年至1957年的八年间,他先后拍摄了六部电影,包括《红旗歌》《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上》《梅兰芳的舞台艺术·下》《洛神》《荒山泪》《春城秋色》。其中,戏曲艺术片《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由他与梅兰芳、程砚秋两位戏剧大师合作,为中国戏曲和电影艺术,留下了重要的研究资料。期间,吴祖光还因专访新凤霞,而与新凤霞结识、相恋,最终于1951年喜结良缘。
起伏跌宕
1957年,中国“反右运动”中,吴祖光被划为右派,随后被下放到北大荒“监督劳动”,在北大荒劳动期间,他与王正合作创作了大型话剧《卫星城》《光明曲》,又为牡丹江市农垦文工团写了一个京剧剧本《夜闯完达山》。1960年底,吴祖光回到北京,次年,中国共产党为吴祖光恢复名誉,摘掉了“右派分子”的帽子。之后,他被安排从事京剧剧本的创作,并先后在中国戏曲学校实验京剧团、中国戏曲研究院担任编剧。此后至1966年,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吴祖光独立创作或主要参与创作了《武则天》《凤求凰》《三打陶三春》《三关宴》《桃花洲》《踏遍青山》等六部剧本,还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和香港繁华影片公司改编了评剧《花为媒》,电影剧本《踏遍青山》等。
1966年,中国“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吴祖光被打成“大右派”和“黑帮”,遭到隔离。在“文革”期间,吴祖光未再进行剧本创作,转而学习旧体诗写作,先后写成了一百余首诗,他选定了其中的五十首,由自己编为《枕下诗草》。
恢复创作
“文革”结束后,吴祖光重新开始了剧本创作。1978年,他先是受老京剧演员之请,写就了京剧剧本《红娘子》,后又受湖北歌舞团的委托,将郭沫若的话剧《蔡文姬》改编为歌剧。同年,他还根据妻子新凤霞的江湖经历,写成了话剧《闯江湖》。1979年,吴祖光获得“平反”,中国共产党改正了之前对他“右派分子”的认定。次年,吴祖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入党介绍人为周巍峙和夏衍。不过在7年之后的1987年,吴祖光又在胡乔木的劝说下,退出了中国共产党。
晚年生涯
晚年的吴祖光陪着妻子新凤霞,在他的支持下,新凤霞先后创作了《评剧皇后与作家丈夫》《艺术生涯》《我与吴祖光》等众多文学作品。1992年,吴祖光因发表《高档次的事业需要高素质的职工》一文表达对“国贸中心侵犯人格、损害名誉案”的看法,被国贸中心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告上法庭,吴祖光随后再一次引发全社会关注。经多年努力,该案最终于1995年判定吴祖光胜诉,此案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2003年4月9日,吴祖光因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发作,在北京逝世,终年86岁。
话剧创作特点
吴祖光的主要作品类型为话剧,但其写剧方法,更多的师法于中国传统戏曲,而非西方戏剧。他的话剧承袭了中国传统戏曲的史传式叙事,在剧情上,并不以西方写实剧的“行动”作为全剧主线,也不以“冲突”结构剧情和推动发展。在形式上,他的剧作多表现为有头有尾的开放式结构,通常会展现出主人公一段完整的人生历程,呈现出传记性的特点。例如,他的剧作《凤凰城》《正气歌》《风雪夜归人》《闯江湖》等,均表现了这一形式。
而在剧情场面上,他的剧作场面多是随着线性时间的发展,而呈点状分布,其剧作中,场景变化往往较多,而人物的聚合主要通过君臣、父子、夫妻、朋友等伦理因素而非利害关系,因此人物的集结缺乏必然性的联系,是穿插式而非情节聚焦式的,联络人物事件的手法主要是传统戏曲中的照映埋伏。
吴祖光的话剧中,遵循了中国传统戏曲的悲喜美学。他的悲剧作品《风雪夜归人》,重情韵,以抒情性的场面,来取代冲突与行动,使人低徊难忘。他的悲喜剧《闯江湖》,通过描绘评剧班社一段充满苦难的江湖生涯,写出了苦难中的夫妻情、父子情、师徒情、姐妹情、兄弟情。他对“悲”的理解来自于中国传统戏曲中的“苦戏”,但又突破了“苦戏”的范畴,达到一种追求悲喜交集,苦乐相错的美感。这种悲喜交错的手法正是戏曲中所特有的,在这样一种传统戏曲美学的影响下,《闯江湖》的每幕既有悲苦,也有戏谑,取得了既“动人”又“乐人”的效果。此外,他的《捉鬼传》在文学史中被称为中国的“荒诞喜剧”,充分展示了源自传统戏曲的谐谑美感与娱乐精神,为观众及演员间关系的探索提供了富有民族特色的借鉴。
吴祖光认为剧作家在写戏时,需要掌握三种身份,即剧作家的身份、人物的身份以及观众的身份。他的创作多从民族欣赏的习惯出发,注重剧中人物的可辨识度,通过设计剧中人物的个性化语言,以及个性化的动作设计和信物设计,用一种直观感性的方式让观众认识剧中人物,使得剧作远离了自然主义的表演倾向,增强了剧作的观赏性和韵味性,是戏曲中“传神”美学的体现。
主要成就
吴祖光在戏剧方面的成就,在其所涉及的话剧、戏曲、电影等多个领域中是最为突出,尤其是以《风雪夜归人》《闯江湖》为代表的“传奇剧”的创作。他的话剧鲜明地体现了以传奇为代表的古典戏曲特色,这也使得他与中国现代戏剧史上其他剧作家,有了极大的区别所在。吴祖光的剧作保留了传统戏曲的审美资源,将人物的类型对比、传奇性、抒情性、谐谑性、技艺性圆熟地熔铸进话剧的形式,又深味悲喜冷热调剂的手法,剧情极尽悲欢离合之致。在创作中,他坚持剧作家的人格精神和审美品位,避免了因生搬硬套戏曲和过度商业化而出现的一些庸俗和噱头主义倾向。不过,他的剧作局限于“史传式”结构,使得剧作难以表现出壮阔的历史画面和复杂的事态。他为中国现代话剧创作提供了另一种思路,即不以“行动”贯串全剧,不以“冲突”结构剧情和推动发展,而靠内在的充沛情志,曲折的故事情节,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与丰富多姿的戏剧情调支撑起整部剧作,这是对近代写实剧的一种反拨。
主要作品
吴祖光一生作品丰富,在话剧、戏曲、电影等多方面均有建树。在剧本创作上,他的作品类型涵盖话剧、诗剧、评剧、京剧歌剧等多个剧种;在电影事业上,他导演了《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洛神》《荒山泪》等多部戏曲艺术片;此外,他还有《吴祖光选集》六卷本行世。下表列出了其创作的一些主要作品。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他对戏曲的贡献很大,此外,他在小说、散文方面也在行,可以说是个杂家,但我觉得他一点文人清高的架子都没有。(艺术家马泰 评)
吴祖光的作品对我影响很大,可以说对我后来在艺术上很有启发。有时候碰上他,也觉得待人接物是那么亲切。(艺术家李法增 评)
吴祖光,我以为这条硬汉是称得上“豪杰”的,他之率真,他之坦荡,他之豪爽,他之深情,为20世纪中国人之罕有。(学者吴朱辉军 评)
参考资料
吴祖光.常州市政府门户网站.2023-06-05
戏剧大师吴祖光.常州市名人研究院.2023-05-30
“纪念周恩来总理珍品展”在渝开展.重庆市人民政府.2023-05-30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逝世.中国法院网.2024-01-03
吴祖光(1917—2003).常州史志.2024-01-10
父亲吴祖光 生正逢时.新浪时尚.2024-01-07
著名剧作家吴祖光逝世.光明网.2024-01-12
吴祖光与“国贸案”.湖南政协新闻网.2023-06-19
《风雪夜归人》问世与反响.中国作家网.2024-05-05
吴祖光 (1917.4.21—).中国作家网.2024-01-07
生正逢时 之三 .央视网.2023-06-19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创作经历
话剧新星
拍摄电影
起伏跌宕
恢复创作
晚年生涯
话剧创作特点
主要成就
主要作品
家庭成员
人物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