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沟镇位于
山东省潍坊
高密市西部,地处
潍河东岸,古城阴城脚下。该镇隶属于高密市,行政区域总面积为135.4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井沟镇户籍人口为68052人。井沟镇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10月,当时属于高密县井沟区。1959年2月,改称井沟公社,1984年3月,撤公社,分为田庄乡和井沟镇。2001年3月,撤田庄乡并入井沟镇。井沟镇辖98个行政村,镇人民政府驻井沟村。2011年,井沟镇人均财政收入840.8元,财政总收入5523.5万元,税收3310.3万元。2019年,井沟镇有工业企业377个,其中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有15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101个。
1955年设井沟区,1958年改乡,同年成立共产主义公社,1959年改井沟公社,1984年设田庄乡,1985年设井沟镇。1997年,井沟镇面积56.1平方千米,人口2.7万人,辖井沟、前院头、前宋戈庄、后宋戈庄、吴家庄、孙家官庄、草泊、东、
河南省、水城等37个行政村;
田庄乡面积35平方千米,人口2.1万人,辖前田庄、东田庄、西田庄等25个行政村。2001年3月,撤销田庄乡,并入井沟镇,辖62个村委会,人口4.6万人,面积91.5平方千米,镇政府驻原井沟镇政府驻地。
2007年8月,撤销呼家庄镇,并入井沟镇,面积149.57平方千米,人口74182人,辖105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地不变。2007年9月,将井沟镇的城子、大圈、小圈、王家辛庄、住王庄、前铺、后铺等7个村划归
潍坊市峡山生态经济发展区管理;2009年5月,将井沟镇的城子、大圈、小圈、王家辛庄、住王庄、前铺、后铺等7个村划归
坊子区太保庄镇管辖。井沟镇现有面积133.81平方千米,人口6.42万人,辖98个行政村。名胜古迹有韩信坝、张良沟、点将台、龙且墓、齐王冢、饮马壕、红岭寺、古城阴城遗址、刘连仁纪念馆等。
原
呼家庄镇位于
高密市西南部,距市区12千米。1955年设镇区,1956年改属周阳区,1958年设呼家庄乡,同年成立先进公社,1959年改呼家庄公社,1984年设乡,1992年撤乡设镇。1997年,面积59.9平方千米,人口2.8万人,辖呼家庄、后店子、福盛屯、马家
沙岭子镇等43个行政村。2001年3月,人口3.1万人,面积61.96平方千米。
镇情概况
井沟镇是建材之镇,林果之乡,是
清代历史名人薛谦若和现代知名人士反
法西斯主义斗士刘连仁的故乡。
该镇版图面积133.81平方公里,辖98个行政村,12.97万亩耕地,19563户,2005年有6.42万口人,3104名党员。毗邻
潍河,环境优美,民风淳朴,百姓安居。
行政区划
人口民族
(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 )
经济
井沟镇1996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9708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6.4%;农村经济总收入65003万元,比上年增长10.5%;人均存款1997元,比上年增加425元;棉花总产63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6%;粮食总产2619万公斤,比上年减少0.3%;大牲畜存栏0.76万头,比上年增长8%;猪存栏0.63万头,比上年增长4%;肉类生产387.6万公斤,比上年减少1%;果品、蔬菜总产562万公斤,比上年增长28%;乡镇企业总产值29450万元,其中工业产值27617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0%、33.7%。1996年底,农村机械总动力达到14484千瓦,比上年增长18%;农村用电量达到164万千瓦时,比上年减少7%。1996年底,全镇总人口为26914人,比上年减少391人,其中农业人口26016人,非农业人口898人,人口出生率为10.18‰,自然增长率为2.7‰。井沟镇是
高密市西南部的粮棉大镇。全镇农业的中心工作一直是稳粮保棉。自1992年以来,围绕上级党委政府的工作指示精神,结合本镇实际情况,确立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柱,在全镇范围内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整体工作思路,取得了显著效果。粮食总产量基本保持年年增长势头(1988年、1989年、1990年三年遭受严重干旱,产量有所下降),农村经济总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年递增11%和16%。
井沟镇2003年在镇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政策,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实业经济,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750万元,比上年增长13%;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4亿元,利税5000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和21%;第三产业增加值达520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200元。镇区基础设施配套齐全,建有35千伏无人职守箱式变电站一处,有移动和联通通讯基站4处,有线电视全镇开通。为加强民营经济发展步伐和招商引资力度,在镇区内规划开发了“四个工业园区、三个经济开发带、两个商贸中心、一个经济发展长廊”。“四区三带”内路、水、电、通讯达到“四通一平”。镇内工业基础牢固,生产门类繁多,主要有各类木制板、甲醛、制胶、橡胶、铸造、纺织配件、纸管、纺织、玩具、服装、采矿、面粉加工、麦草加工等。木制板是全镇龙头企业,日生产能力达3万张,年实现销售收入4.2亿元。产品质量上乘,远销
新加坡、
香港特别行政区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被誉为“胶东第一板”。主要农副产品有:
桑蚕种植面积5000亩,年产蚕茧80多万斤。果品种类多,其中生产的日本红富士、
乔纳金苹果荣获
山东省优质果品奖和金奖。建有规模养殖厂600多处,其中,3000只肉鸡以上养殖场250家;生猪养殖100头以上的200家,生猪年出栏量4万头;是山东凯远肉鸡生产基地。
该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着力把握招商大于一切、增收重于一切。到2007年年底,全镇可实现财政总收入1392万元,同比增长32%,其中实现预算内地方收入724万元,同比增长45%;实现预算外收入336万元,同比增长11%。预计实现工农业总产值17.4亿元,同比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5713元,同比增长12%。共化解镇、村两级债务600多万元.
特色农产品
果品,橡胶,木材,蚕茧,
红富士,
凯特杏,
沙梨,银杏,
银杏叶 文化
该镇历史底蕴深厚,人文气息浓郁。属地悠久,名胜繁多,是古代城阴城、古
稻城县所在地,较为著名和广为流传的文物古迹和旅游景点有:韩信坝、张良沟、点将台、龙且墓、齐王冢、饮马壕、红岭寺”、古城阴城遗址、刘连仁纪念馆。该镇是远近闻名的剪纸之乡,民间艺人
范祚信、傅新美等民间剪纸驰名中外,系“
高密市民间艺术三绝”之一。社会稳定,政治安定,全镇人民人心思齐、人心思上,齐心协力闯市场的氛围浓厚。
社会
基础设施
该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十分便利。镇区道路两侧全部实现绿化、美化、亮化。电力供应充足,建有35千伏无人值守箱式变电站2处,联通、移动、
小灵通基站无缝隙覆盖,有线电视、视频宽带、自来水全镇开通。学校、医院、银信、邮电等公益事业服务机构齐全。东距海港名城
青岛市80公里,西距世界风筝都
潍坊市60公里,南入省道平日公路,北离电气化
胶济铁路25公里、
济青高速公路30公里。境内沂胶路、下海路、横一路、谭西路、注田路、住铺路、六支路、七支路、八支路、九支路纵贯东西,横跨南北,柏油路硬化总里程200余公里.
工业基础
该镇工业基础雄厚,产业门类齐全。到2006年,已初步形成木制板加工、服装加工、橡胶化工、机械铸造、纺织印染、工艺品加工、农产品加工、建筑材料等八大产业。已发展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4家,个体工商业户1300家,民营企业345家。有“
胶东半岛第一板”之称的木制板产业,
日产(企业)各类木制板2万多张,年生产能力700多万张,消耗木材50万立方米。主要产品有细木工板、密度板和柳桉多层板,远销国内外三十多个城市和地区。传统铸造业,发展势头强劲。有云龙纺机、弘信纺机、中意德机械等一大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铸造企业,成为全国最大的机械铸造配件生产基地,占据了全国80%以上的市场份额。澎润土、
玄武岩、细粒纳长
板岩、优质
潍河建筑沙、红土等矿产资源与水泥、砖瓦、木制板等工业产品,共同构画出“建材之镇”的美好蓝图。
农业资源
该镇农业资源丰厚,发展势头强劲。全镇现有8万亩“吨粮田”,素为“
高密市粮仓”。1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年产优质蚕茧200余万公斤。建有“潍河香”牌系列果品生产基地2万余亩,年产获省级名特稀优果品金奖和银奖、拥有中国绿色食品证书的果品5000万公斤。
红富士、红嘎啦、
中华寿桃、
凯特杏、
黄金梨等,成为井沟地方名优特产。3.7万亩速生丰产林,成为木制板主要原材料生产基地,森林覆盖率达到39%以上,富有“天然氧吧”之称。银杏面积4000余亩,是
山东省著名的银杏之乡,长生牌银杏叶健身茶被
中国农学会认定为高效优质农产品。肉鸡、蛋鸡、生猪、
肉牛等养殖业是闻名
高密市的标准化生产基地。
随着农村改革的逐步深入,全镇经济发展的路子越走越宽,开始由单一化粮棉生产向生产经营多样化格局发展,连续十一年,一直保持着积极发展的良好势头。1995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2480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人均占有8702元;1996年,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达到33335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4%,人均占有达到11676元。截至1996年,全镇的农村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过渡,经营方式也从分散化向集约化方向发展。概括说有如下特点:(1)门类逐步齐全。从前些年的小家小户搞点蔬菜种植和家庭养殖,逐渐发展到种植、养殖、运输、餐饮服务、镇村工副业加工等多种经营门类,经营范围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2)从业人数多,队伍逐步壮大。全镇多种经营全面开花,有不少的闲散劳力已经加入到多种经营发展大军中来。据统计,1995年,全镇多种经营从事人员达到2.1万人,1996年又增加到2.14万人。(3)经济收益相对较高。全镇多种经营总收入和人均占有数也在逐年增长。小城镇建设初具规模。为改变镇驻地交通不便的落后面貌,镇党委、政府统一组织,筹资30多万元,动员镇驻地周围村庄劳力,利用农闲时间,轮流上阵,自1992年春开始,动工兴建镇区中心两条交叉的一路一街-金山路、文明街,历时一年多。到1993年4月,全部路段建成通车。
金山路南北长约1100米,宽13米;文明街东西长约600米,宽15米,全部混凝土硬化而成。金山路、文明街的建成通车,极大地改善了镇驻地的面貌,繁荣了农村经济,也为井沟镇的村镇规划建设迈出了重要的一步。随着金山路、文明街的建成,镇党委、政府依据金山路贯穿镇驻地的地理优势,大力兴建井沟镇商贸一条街,鼓励镇区居民积极从事餐饮、副食、小五金等服务行业。
全镇受地理环境和平地资源的影响,地下水源贫乏,农业用水紧张。面对发展劣势,依据镇情确立了“以引为主、挖蓄并举”的治水方针,用外争支援,内立自强两条腿走路。短短七、八年时间,全镇充分利用农闲时间,修渠挖沟,共投工29.8万个,搬动土石方近30万方,先后建成了潍水东调、马水北调和峡水南调三大水利永久性工程。共修建主渠2.4万米,毛渠5万多米,配套防渗渠道4000多米,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田用水危机。同时,全镇还动员所有力量,尽最大可能地在本地找水。截止1996年,共打深水井350眼,开挖蓄水方塘250座,基本解决了本地农田的日常用水,解除了干旱缺水这一扼制农业发展的瓶颈束缚,极大地改善了全镇的农业生产条件,为农业的快速、稳定发展增添了后劲。随着全镇农业的不断发展,农机化水平也在逐步提高。(1)农业机械数量稳步增加。到1996年底,全镇农机总动力达14484千瓦,比上年增长18%,农机总值达到648.4万元,比上年增长10.6%。农机装备结构逐步优化,机引农机具达1296台(套),比上年增长11.2%,其他农业机械也保持了稳定发展的势头。(2)农业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截止到1996年底,全镇耕地实行机耕机播率达到95%以上。其它各项农机作业,如农业运输、排灌、脱粒、农副产品加工等基本上实现机械化。(3)农机服务体系日趋完善。全镇已逐步形成了管理、供应、维修、推广、培训、监理、信息等多层次、多功能的农机服务网络。镇有农机管理服务站,村有农机服务队,并且村村配备了专职农机管理员。镇农机管理站实现了管理、服务、经营一体化,达到了“四有”(有作业机械、配件供应、维修服务、加油站)标准。农机化的提高与发展,为全镇农业快速、稳定发展起了助推器的作用。
教育事业
1986年以来,全镇教育系统不断深化改革,优化结构,强化管理,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各项教育事业保持了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势头。(1)德育为首,五育并举。镇教委首先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建设,不断提高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在此基础上,深化师德建设,大力开展“倡职业道德、树师表形象、做文明使者”活动。全镇广大教师队伍中“比思想、比工作、比学习、比奉献”蔚然成风。对学生的教育,始终坚持德育教育为首,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全面发展。(2)“幼教、基教、成教”三育并举。井沟镇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把抓学历、抓能力,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当作首要工作来抓。重视学校建设,舍得花大钱搞投入,翻新校舍,改善“三化”(绿化、美化、净化)建设条件,上微机、上语音室等先进教学设备,狠抓教育硬件建设。重视教学机制的转轨,及早引入竞争机制,极大地调动了教师的教学积极性。通过大力开展教研交流系列活动,使教学方式由“苦干型”向“科研型”转变,给教育的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1996年,全镇学龄前儿童入园率保持100%,初中生入学率100%,小学生在校巩固率100%,各类成人教育也搞得红红火火。(3)教学成绩显著。连续几年来,教师、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文艺演出等多种活动中屡屡获奖。小学、中学、镇教委都多次受到上级有关部门的表彰奖励。学校的“三化”建设也成绩斐然。镇一中、镇二中、林家完小等教学单位相继跨入
潍坊市市级“三化”建设先进单位行列。
镇属学校
高密市井沟镇前铺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前院头学区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后宋学区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吴家庄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城后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城子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大柴学区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杨家屯学区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林家庙子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田庄中心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田庄初级中学
高密市井沟镇第一中学
高密市井沟镇薛家老庄小学
高密市井沟镇高级小学
获得荣誉
该镇荣获
潍坊市市级“平安潍坊建设先进基层单位”、“文明单位”、
高密市市级“文明镇”、“农业农村工作先进镇”、“工业发展先进镇”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