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奥斯勒(William Osler)是一位
加拿大临床医学家、医学
教育家和医学活动家,于1849年出生。他毕业于
麦吉尔大学,并曾在
牛津大学任职。1872年,奥斯勒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并于1874年被聘为麦吉尔大学医学生理学讲师,次年成为内科教授。1888年,他被任命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内科学教授。1884年,奥斯勒被选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1890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04年,他被聘为牛津大学内科学教授。 奥斯勒在医学领域做出了许多重要的贡献。1873年,他证实了
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三种有形成分,并与血栓形成有关。1895年,他描述了
红斑狼疮的全身表现。1901年,他报道了
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症。1903年,他报道了慢性紫合并红细胞增多与脾肿大的临床现象,这被称为“奥斯勒氏病”。1908年,他观察到
心内膜炎患者手足皮肤出现疼痛性小结,这被称为“奥斯勒氏结节”。 奥斯勒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和
教育家,他的贡献对医学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加拿大临床医学家、医学教育家和医学活动家。1849年7月12日生于加拿大
安大略省邦德海德镇,1919年12月29日卒于英国伦敦
牛津大学。1865年入
多伦多三一学院学习艺术,1868年转入多伦多医学院学医,1871年入
麦吉尔大学医学院,1872年获医学博士学位。1873年去伦敦大学生理实验室短期工作。1874年被聘为麦吉尔大学医学生理学讲师,1875年任内科教授。1876年任
蒙特利尔综合医院病理医师。1884年任
宾夕法尼亚大学临床内科教授,并任费城临床医学会主席。1888年任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
内科学教授。1884年被选为伦敦皇家内科医师学会会员,1890年当选伦敦皇家学会会员。1904年被聘为
牛津大学内科学教授。
他注重临床实践,把临床观察方法与实验研究相结合。1873年他证实
血小板是血液中第三种有形成分,并与血栓形成有关。1895年描述
红斑狼疮的全身表现。1901年报道
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症。1903年报道慢性紫绀合并红细胞增多与脾肿大的临床现象(被称为“奥斯勒氏病”)。1908年观察到
心内膜炎患者手足皮肤出现疼痛性小结(被称为“奥斯勒氏结节”)。他高度评价中医脉学在诊断中的作用,并推荐用中国针灸治疗
坐骨神经痛、腰痛等疾病。
他改革了临床教学的组织形式和课程结构,倡导临床教学与基础学科的结合。他编著的《临床内科学原理》以近代
基础医学(尤其是
细菌学)为基础,根据
病原学和解剖位置对疾病进行分类,长期被公认为临床内科学的标准
教科书,并被译成法、德、意、西、中等多种文字。他还改革临床教学医院的管理制度,促进
医学教育和医院
正规化的发展。他还是《内科学季刊》的创办人之一,主要参与的著作还有《近代医学之进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