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骨神经痛(sciatica)是坐骨神经及其分支发生病变,如坐骨神经炎及卡压性病变,对坐骨神经产生刺激、压迫与损害,表现为坐骨神经分布区,大腿后部、小腿后外侧和足部以疼痛为主的综合征。
坐骨神经痛以青壮年多见,单侧居多。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也可为电击、刀割或烧灼样疼痛,行走和牵拉坐骨神经时疼痛明显。坐骨神经痛主要沿坐骨神经径路由腰部、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放射。坐骨神经痛根据病因分为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和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病因未明,可能与受凉、感冒,牙、鼻窦、扁桃体感染侵犯周围神经外膜致间质性神经炎有关;继发性坐骨神经痛是坐骨神经通路受周围组织或病变压迫或刺激所致,少数继发于全身疾病如
糖尿病等。坐骨神经痛的检查方式包括X线平片、脑脊液检查和电生理检查等,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等方式进行诊断。坐骨神经痛治疗方法可选择药物治疗(止痛剂如吲哚美辛、神经营养剂如维生素B1)、封闭疗法(普鲁卡因或泼尼松龙等)、物理疗法(红外线照射等),此外坐骨神经痛的诊疗常使用神经阻滞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
坐骨神经痛在各类神经痛中发病率高居榜首,其发病年龄广泛分布在20岁至60岁之间,尤以40岁左右的人群最为常见。一生发病率从13%到40%不等。
意大利的解剖学家多梅尼科·科图尼奥(Domenico Cotugno)于1764年撰写了第一本关于坐骨神经痛的专著,因此该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被称为Cotugno病。
病因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
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少见,又称坐骨神经炎,病因未明。可能与受凉、感冒,牙、鼻窦、扁桃体感染侵犯周围神经外膜致间质性神经炎有关,常伴有肌炎或纤维组织炎。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
继发性坐骨神经痛在临床上常见,是
坐骨神经通路受周围组织或病变压迫或刺激所致,少数继发于全身疾病如糖尿病、痛风、结缔组织病等,根据受损部位可分为根性和干性坐骨神经痛。
根性坐骨神经痛较干性坐骨神经痛多见,常由椎管内疾病(脊髓、马尾炎症,腰及椎管内肿瘤、外伤、血管畸形等)及脊柱疾病(
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脊柱炎、椎管狭窄、腰椎骨关节病、
脊柱结核、肿瘤等)引起。其中以腰椎间盘突出引起者最为多见。干性坐骨神经痛常由骶髂关节病、髋关节炎、腰大肌脓肿、盆腔肿瘤、子宫附件炎、妊娠子宫压迫、臀肌注射部位不当所致。
流行病学
坐骨神经痛在各类神经痛中发病率高居榜首,其发病年龄广泛分布在20岁至60岁之间,尤以40岁左右的人群最为常见。一生发病率从13%到40%不等。坐骨神经痛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健康问题。据统计,大约40%的美国人在其一生中会经历某种形式的坐骨神经痛,这种情况在20岁之前较为罕见,除非与受伤有关。成年人和青壮年男性是坐骨神经痛的主要患者群体。神经影像学研究进一步证实,约85%的坐骨神经痛患者与椎间盘疾病有关。
临床表现
青壮年多见,单侧居多。疼痛主要沿坐骨神经径路由腰部、臀部向股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放射。疼痛常为持续性钝痛,阵发性加剧,也可为电击、刀割或烧灼样疼痛,行走和牵拉坐骨神经时疼痛明显。根性痛在咳嗽、喷嚏、用力时加剧。为减轻活动时诱发的疼痛或疼痛加剧,患者将患肢微屈并卧向健侧,仰卧起立时先患侧膝关节弯曲,坐下时健侧臀部先着力,直立时脊柱向患侧侧凸等。
腰骶椎间盘突出所引起的根性
坐骨神经痛临床上最常见根性坐骨神经痛在咳嗽、喷嚏和屏气用力时疼痛加剧并呈放射痛的性质。腰椎棘突和横突的压痛最为明显,而沿坐骨神经通路各点的压痛则较轻微或无疼痛。直腿高举试验也呈阳性,但以下两种试验阳性常为根性坐骨神经痛的特点:①颏胸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将其头颈被动前屈使下颏触及胸壁,如激发或加剧下肢疼痛称颏胸试验阳性。②压迫两侧颈静脉至头内出现发胀感时,如激发或加剧下肢疼痛亦提示为根性神经痛。如果L1神经根受损,膝反射可能减低。反射多数减低,在严重和慢性期则可消失,这是由于S1神经根受损所致。
干性坐骨神经痛时,可在下列各点测出明显压痛:①坐骨孔点:在坐骨孔的上缘,相当于针灸穴位的秩边穴。②转子点:在坐骨结节和转子之间,相当于环跳穴。③点:在腘窝内,相当于委中穴。④腓点:在腓骨小头之下。⑤踝点:在内踝之后,胫神经的外显神经处。⑥中央点:在足底的中央。移动患肢使神经牵伸或要求患者仰卧作患肢直腿高举时均可引起疼痛。
坐骨神经所支配的肌肉张力松弛和轻微萎缩,常见的有腘腱肌群及
腓肠肌等。肌肉压痛以腓肠肌、比目鱼肌肌腹处最为明显。小腿外侧和足背区可有针刺、烧灼和麻木等感觉异常,但客观的感觉障碍较少见。膝反射有时可稍增强,这是由于腘腱肌群(对股四头肌有对抗作用)的肌张力减低的缘故。
坐骨神经痛的病程依病因而异。疼痛的严重程度和时间长短亦各不相同。一般患者在病后经卧床休息可使疼痛迅速缓解或消失。坐骨神经炎在最初5~10天疼痛最为剧烈,此后逐渐减轻,在恰当的治疗措施下,一般在6~8周内恢复。有些病例变为慢性,时好时坏,常持续至数月。一般说来,急性发作而疼痛剧烈的,其复发机会较亚急性或缓慢性发病者为少。
检查诊断
诊断标准
根据病史、临床症状、体征如疼痛分布范围、加剧及减轻诱因、压痛点、Lasegue征、踝反射减弱及影像学检查,可诊断该病。
在坐骨神经痛症状中:①沿坐骨神经径路的放射性疼痛,多为单侧性,呈持续性钝痛或烧灼样痛,可阵发性加剧,夜间常加重;②行走、活动或牵拉可诱发或加重疼痛,故患者常习惯于某些减痛姿位。例如:睡时卧向健侧,患肢微屈、坐时健侧臀部先着力、站立时着力于健侧;③咳嗽、打喷嚏、屏气用力可使根性坐骨神经痛者疼痛加重,而干性坐骨神经痛者并无明显影响;④坐骨神经分布区域麻木或感觉异常。
在坐骨神经痛体征中:①根性
坐骨神经痛者压痛点在下部
腰椎(L3、L4)患侧棘突旁和臀点,压迫时诱发疼痛并向下肢放射,但沿坐骨神经径路的压痛较轻;②干性坐骨神经痛者压痛点在臀部以下,以臀点、股后点、腘点和腓点为著;③神经牵拉征可见Kernig征阳性(患者仰卧,先屈、屈膝成直角,再将小腿上抬,由于屈肌
肌肉痉挛,因而伸膝受限而小于130°并有疼痛及阻力),Lasegue征阳性;④患肢小腿外侧和足背外侧常有感觉减退。臀肌松弛,伸及屈𧿹肌力减弱,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相关检查
体格检查
查体可发现直腿抬高试验(Lasegue征)阳性,患者仰卧,下肢伸直,检查者将患肢抬高,如在70°范围内患者感疼痛即为阳性,系腘旁肌反射性
肌肉痉挛所致;患侧小腿外侧和足背可出现感觉障碍;踝反射减弱或消失;L4、L5棘突旁、骶髂旁、
腓肠肌处等有压痛点。
辅助检查
X线平片
腰骶部、骶髂部及
髋关节等X线片,对发现
骨折、脱位、肿瘤及先天性
脊柱畸形等均有帮助。
CT、MRI、椎管造影
有助于发现脊柱及坐骨神经部位的骨关节病变如
椎管内肿瘤、
椎间盘脱出症和
蛛网膜炎等。
脑脊液检查
在根性坐骨神经痛时常有脑脊液的细胞计数及生化改变,对椎管内肿瘤和蛛网膜炎等的判断有意义。
电生理检查
①椎旁肌的
肌电图可以协助鉴别根性坐骨神经痛及远端病变;②
股二头肌短头的肌电图可协助鉴别坐骨神经外侧干和腓总神经病;③胫神经及腓总神经运动传导速度及F波可能有异常。
诊断
根据疼痛的分布与性质作出坐骨神经痛的诊断一般不难。但为了确定其原因,需详细询问有关感染、受冷、损伤和肿等方面的病史。
检查时应重点注意感染病灶及脊柱、骶髂关节、髂关节等的情况。为排除盆腔内器官疾患所引起的坐骨神经痛常需作肛指检查,有时需请妇科医师协助检查。仔细的神经系检查可区分是神经根还是神经干受损。根性神经痛应考虑
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内肿瘤、腰骶神经根炎、脊椎关节类和肥大性脊椎骨关节病等。干性坐骨神经痛在
坐骨神经的通路上有压痛,有明显的肌肉压痛,直腿高举试验阳性。
鉴别诊断
急性腰肌
扭伤:有外伤史,腰部局部疼痛明显,无放射痛,压痛点在腰部两侧。
腰肌劳损、臀部
肌纤维组织炎、
髋关节炎:也有下背部、臀部及下肢疼痛,但疼痛、压痛局限不扩散,无感觉障碍、肌力减退等,踝反射一般正常。可行X线片或CT、MRI检查鉴别。
治疗
病因治疗
不同病因采取不同治疗方案,如腰椎间盘突出者急性期睡硬板床,休息1~2周大多症状稳定。
药物治疗
疼痛明显可用止痛剂如
消炎痛、
布洛芬、卡马西平等。
肌肉痉挛可用地西泮5~10mg口服,3次/日。也可加用神经营养剂,如
维生素B1,每次100mg,1次/日,肌内注射。
封闭疗法
也可用1%~2%
普鲁卡因或加
泼尼松龙各1ml椎旁封闭。
物理疗法
急性期可选用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疼痛减轻后可用感应电,
碘化物透入及热疗等,也可应用针灸、按摩等。
手术治疗
疗效不佳或慢性复发病例可考虑手术治疗。
神经阻滞疗法
坐骨神经痛的诊疗常使用神经阻滞技术,该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坐骨神经阻滞通常在影像学引导下进行,尤其是超声引导技术,与X线或CT引导相比,它可以清楚地区分神经及其周围血管,穿刺过程实时
可视化,有效避免一些并发症的发生。
分类
坐骨神经阻滞疗法可分为诊断性坐骨神经阻滞和治疗性坐骨神经阻滞两种。对下肢疼痛患者,如经各种检查仍难以确定疼痛原因时,可考虑行诊断性坐骨神经阻滞。其原理为顺序应用安慰剂(placebo)或不同浓度的局麻药阻滞坐骨神经不同纤维,产生仅阻滞交感神经、感觉神经或运动神经现象,达到诊断
心因性因素引起的疾病、外周性或中枢性疼痛的目的。治疗性坐骨神经阻滞的目的包括治疗疼痛疾病,缓解疼痛,促进神经功能恢复,预防某些疾病的慢性化和并发症。
适应症
(1)足踝部手术,联合腰丛神经阻滞对患者下肢手术中呼吸和循环的干扰较小,并且不影响胃肠功能和泌尿功能;
(2)膝关节手术围术期镇痛,股神经联合坐骨神经阻滞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围术期多模式镇痛;
(4)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replacement arthroplasty,THRA)术后镇痛;
(5)适用于下肢骨折手术、跟腱延长术、皮肤移植、
大隐静脉曲张等手术的麻醉。
药物选择
坐骨神经阻滞通常使用
罗哌卡因、布比卡因/左旋布比卡因(bupivacaine/levobupivacaine)等长效
局部麻醉药。各局麻药特点如下:布比卡因起效快,作用时间长,可改变药液浓度而产生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分离阻滞,但其心脏毒性明显,如误入静脉或用药量过大,可致心脏停搏,且难以复苏,尤其对产妇更是如此。而左旋布比卡因毒性作用明显比布比卡因弱。
预防
为了降低坐骨神经痛的风险,人们可以采取多种方式,其中保持适度的体重和良好的体态是基础。在此基础上,定期参与锻炼活动显得尤为重要。有氧运动不仅能提高心肺功能,还能为
脊柱提供必要的支撑。同时,针对腹部、臀部和背部的特殊肌肉强化训练,以及伸展性练习,能够增强身体的柔韧性,稳定脊柱结构,减少椎间盘和韧带的压力。这些锻炼,如骨盆倾斜和腹部弯曲训练,旨在增强肌肉力量;而膝胸伸展等伸展训练则能提升身体的灵活性。需要注意的是,任何锻炼都应以不增加背部疼痛为前提,一旦感到不适,应立即停止。对于已有背部疼痛问题的人,开始任何锻炼计划前,都应先咨询医生的意见。
历史
古希腊人对于坐骨神经痛接触较早,他们使用“坐骨神经痛”这一术语来描述臀部或大腿周围的疼痛。
希波克拉底也提到了“坐骨”疼痛,并特别指出这种疼痛主要影响40至60岁的男性。他观察到,年轻人经历的疼痛通常持续约40天,然后会自然缓解。此外,希波克拉底还指出,如果疼痛放射至足部,通常意味着病情有好的转归,而仅限于臀部的疼痛则可能较为棘手。
意大利的解剖学家多梅尼科·科图尼奥(Domenico Cotugno)(1736-1822)于1764年撰写了第一本关于坐骨神经痛的专著,因此该病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又被称为Cotugno病。Domenico Cotugno详细记录了坐骨神经痛可以是持续性的或间歇性的,并注意到持续性疼痛可能转变为间歇性疼痛,但后者转变为前者的情况则较为罕见。
20世纪初,人们开始将椎间盘视为坐骨神经痛的一个重要因素。施莫尔(Schmorl)和安德拉(Andrae)在1929年的尸检研究中发现了后椎间盘突出,但并未将其与坐骨神经痛联系起来。神经外科医生埃斯尔伯格(Eslberg)在20世纪30年代初期的坐骨神经痛手术治疗中,描述了从椎管中切除的
软骨“肿瘤”后症状的改善,他认为这些“肿瘤”可能是脱垂的椎间盘物质,但这一观点最初并未被广泛接受。
相关研究
2022年,中华疼痛学杂志组织了樊龙昌等专家共同编写坐骨神经阻滞疗法中国专家共识,该专家共识介绍了坐骨神经的解剖,系统描述了坐骨神经阻滞疗法的各种操作方法、常用药物、适应证,禁忌证和并发症等,推荐使用解剖定位法及影像引导下的坐骨神经阻滞疗法对坐骨神经痛进行治疗。
2022年,魏晓雅等学者通过研究证明,坐骨神经痛长期反复发作的累积效应可能会导致患者不同脑区发生变化,如后扣带回、楔前叶、内侧前额叶、丘脑等,引起大脑结构和功能的重塑。这些变化脑区大多集中在默认网络,该网络与情绪加工、自我信息加工、意识维持和情景记忆提取等密切相关,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中枢镇痛机制研究提供了客观参考。
参考资料
坐骨神经痛.msdmanuals.2024-0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