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希蕉
阿希蕉
阿希蕉(Musa rubra Wall. ex Kurz)是芭蕉科芭蕉属的植物,主要分布在缅甸泰国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省等地,尤其在云南西南部的瑞丽市沧源佤族自治县有较大分布。阿希蕉生长于海拔1000米至1270米的阴湿沟谷底和半沼泽地。
形态特征
根茎芋状。假茎暗紫色,高1.5-2.4米。叶片卵状长圆形,长约2米,宽50厘米,基部歪斜,不对称,先端钝,叶面深绿色,叶背黄绿色,中脉在叶背黄绿色,具粉红色条纹;叶柄细长,长达1米,具紫色斑块,基部深紫色,叶翼狭,紫红色,不闭合,张开约1.5厘米。
花序直立或上举,长40厘米,直径2.5-4厘米,序轴有褐色微柔毛,苞片披针形,水红色,内具花一列,有花5-6朵;合生花被片金黄色,先端具5 (3+2)齿裂,二侧裂片先端具钩状附属器,离生花被片黄色,透明,较合生花被片短很多。
果序直立,一般有果6-9段,每段有果一列,约5-6个。浆果圆柱形,长7厘米,直径2.5-3厘米,稍内弯,先端截形,基部渐狭,果柄微带水红色,果内有多数种子;种子背腹压扁,不规则多棱形,宽约5毫米,淡褐色,具疣。
繁殖方法
芭蕉多采用分株繁殖,宜在4月上旬进行。分株时,先在芭蕉周围,用铁锹或锄头将泥土挖开,让小芭蕉头和匍匐茎根裸露出来,再用锋利快刀从母体上带匍匐茎根一起切下,切下的小芭蕉头就是分株繁殖的种苗。如果种苗的匍匐茎根已长有须根,就可直接栽于庭院或作盆栽观赏。如果切下的种苗没有须根,可先用育种苗床填上素砂土育根,埋入沙质苗床前,要考虑以后盆栽的需要,可适当剪短匍匐茎,便于今后上盆。
在操作时要注意不能损伤根瘤。培育未生根幼苗,以3~4厘米的株行距为宜,栽培时将小芭蕉全部埋入沙土中,浇透水分,并经常保持土壤湿润,温度掌握在10~25℃之间,幼苗很快就能长出须根。
当嫩芽冲出土壤表面时,便可从苗床中挖起,再植于庭院、窗前,或上盆栽培,成为一棵完整的植株。在我国中部地区进行芭蕉的种苗繁殖,在秋末蕉叶凋萎时,剪去枯叶,壅土护根。残留茎杆用稻草从茎杆基部向上包扎。到次年4月上旬再将稻草解除。当根上长出许多幼株时,可行分株繁殖。移栽时前坑中施入有机肥为底肥。对芭蕉进行大规模的种苗生产多采用组织培养的方法。
栽植技术
选地整地
选用阴凉潮湿肥沃的地方,以沟、坎、堤、坝、塘边,尤其以洼地为宜。如果选用坡地,要选土层厚、水肥来源好的地方。整地时要把土刨松,把土块打碎,以便栽植后“走马鞭”(即地下茎)蔓延,及时串土生长。
移栽
芭蕉分移栽一般在深秋至次年早春进行,因为这时芭蕉正处在休眠期,分蔸移栽对植株损害轻,也容易栽活。分蔸时要在已生长5年以上的芭蕉林中,选取当年才从走马鞭上发出的新蔸茎。走马鞭要选植株四周的,因为这样的走马鞭须根发达,串土力强。同时,要避免挖断走马鞭,并要求每蔸上有2~3个一年生的茎。移栽时每窝栽植的蔸茎数要因地块制宜,一般在坎、堤边每窝栽2~3个;在洼地每窝栽1个即可,因为洼地阴凉潮湿,水土条件好,植株易长大。栽植时要把蔸茎直立放在事先已挖好的栽植窝内,放好后,用较细碎的猪、牛、羊粪拌少量肥土填盖即可。
栽后管理
蔸茎栽好后要随即用稻草、茅草或地膜覆盖好,以防止冻害。等大地回暖后再揭开覆盖物。栽后3~4年内要每年施肥盖土1次,以促进繁育生长。施肥盖土要在春季大地回暖、心叶开始生长时进行。把猪、牛、羊粪或土杂肥整细,均匀撒在蔸茎上面,再取肥土覆盖。瘠薄地块要多施些粪肥,肥沃的地块可少施些粪肥。此外,嫩茎开始生长时还应防止牲畜践踏啃食。
本种提示
阿希蕉在体态上与红蕉Musa coccinea Andr. 十分近似,但后者雄花的离生花被片与合生花被片近等长,花序轴无毛,极易区别。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繁殖方法
栽植技术
选地整地
移栽
本种提示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