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仲奎(1903-1998),是华侨世家出生的
台山市人,曾任
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他是一位
流体力学、航空制造、金属材料、
太阳能技术专家。余仲奎的英文名为ZHONG-KUI YU或CHUNG-FOY YEE。
余仲奎(1903-1998):华南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台山人,生于华侨世家。1923年随父赴美国求学,受
孙中山“航空救国”思想影响,考入
麻省理工学院攻读航空工程、
电机工程学,先后获学士和硕士学位。1934年归国,任广东空军司令部航空学校航空理论学科主任。后被广东空军司令部派赴
德国考察飞机制造厂。回国后任南昌第二飞机修理厂设计科科长。随后,受聘为南京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教授,致力于航空材料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任中央航空研究院研究员、历任器材系主任、副院长、代院长,兼任器材系飞机试验厂、层竹飞机外挂油箱试验厂厂长,参与研究以国产竹木为材料制造飞机。经一年多的研制,试制成以竹席代替铝片制造机翼及机身的蒙皮,竹木代替若干钢管的双
发动机仿苏联式轻型轰炸机,并试飞成功,开创了用代用材料制造飞机的先例。撰写多份研究报告,为研究飞机层板提供科学依据,受到
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嘉奖。抗日战争胜利后,因不满
中国国民党发动内战和迫害正义人士,1947年初辞职回
广州市。后应聘
中山大学机械系教授,兼任
岭南大学、国民大学教授。
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在中山大学任教。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任
华南理工大学机械系教授、材料科学研究所副所长,是机械类冷加工专业“金属材料及热处理”课程和机械类热加工专业“金属学及热处理”课程的创始人、金属材料学专家。其研究成功的“金相标本胶质代替膜”,可用普通生物
显微镜代替金相显微镜观察金属内部组织。长期从事航空器材、金属材料、材料热处理及金相学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成功地利用生物显微镜,在国内开展对钢铁渗硅、丝渗硅等金属表面的研究工作。创造性地利用密集高温
太阳能对钢铁表面进行局部
相变硬化处理,得到国内外专家的好评。还应用涂层方法,对钨——、钨——钼两种高温热电偶进行表面处理,使这两种原不能在高温氧化条件中使用的热电偶,能在高温氧化气氛中测量温度。1963年“硅化钨钼热电偶”获国家科技成果
三等奖,1964年获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是年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79年至1983年,任第一届
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