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根据少年抗日英雄王二小的事迹而谱写的歌曲。这首诞生于抗日战争中期的歌曲是为数不多的以典型人物为主角的音乐作品,其绵长动人的旋律与歌词深深扎根于中国人的记忆。
该曲由
李劫夫作曲并演唱,
方冰作词,于1942年创作。2015年8月,该曲入选了中国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评选的“我最喜爱的十大抗战歌曲”。此外,2002年9月1日发布的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也由方冰作词,李劫夫谱曲,收录于《中国最爱儿歌经典一》中。
该歌曲描述了抗日战争时期,
涞源县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
王二小的故事。歌词深情饱满,赞颂了王二小不畏强权,慷慨赴义的事迹,传唱至今。
《歌唱二小放牛郎》创作于1942年,
方冰作词,
李劫夫作曲。李劫夫的女儿李丹丹回忆,当时父亲和方冰相约把抗战时期他们见到、听到的动人材料写出来。
李丹丹说:“那时候他们俩坐在老百姓家的场院里面,说咱们写点抗日的故事歌吧。那就写个儿童的吧。很快,半个小时,还是一小时《二小放牛郎》就写出来了,然后爸爸接过歌词,就盘着腿的鞋帮上、小纸片、小破本、铅笔头之类的,特别快的速度就把这个曲就写好了。”
据李丹丹所说,《歌唱二小放牛郎》并非完全虚构。抗日战争时期,在
涞源县出现了一位全国闻名的抗日小英雄,他的名字叫
王二小。王二小牺牲时才十三岁,在日本鬼子扫荡一条山沟的时候,为了掩护几千名老乡和干部,他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把敌人带进了
八路军的埋伏圈。气急败坏的日本鬼子把王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干部和老乡因此脱离了危险,英勇牺牲的王二小事迹很快传遍了解放区,每一个老乡都含着眼泪,歌唱二小放牛郎,《
晋察冀日报》在头版报道了王二小的英勇事迹。
晋察冀的文艺战士
方冰和
李劫夫很快创作了全中国的著名儿童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1942年,年仅13岁的王二小在反“扫荡”中,故意把敌人引进
八路军的埋伏圈,被敌人枪杀。当时的《
晋察冀日报》在第一版发表了这条消息。词作家
方冰、曲作家
李劫夫,被王二小的故事深深感动,根据报道,创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
《歌唱二小放牛郎》是一首叙事歌曲,该曲是在民间分节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用一个属起承转合四句体结构的旋律来咏唱多段歌词,颂扬了一个放牛娃大智大勇、诱敌就歼并为之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事迹。歌曲虽用同一旋律反复演唱七段歌词,但因音乐优美动听,富有感染力,感情容量大,使人回味无穷。演唱者在演唱中根据各段词意采用不同的音乐表现手段(速度、力度等)进行处理以及多声部的和声效果,使该曲产生了更强的艺术感染力。
当王二小的英雄事迹传到两界峰村,住在这里的西北战地服务团记者
方冰和作曲家
李劫夫,眼含热泪很快创作了《歌唱二小放牛郎》这首歌曲,于1942年
元旦刊登在《
晋察冀日报》副刊《老百姓》上。渐渐地,这首歌飞出
滚龙沟,飞出
晋察冀,飞进全国人民的心里,被经久地传唱着。1966年以前,每到9月16日王二小牺牲的日子,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就播放这首歌来纪念他。下山时路过王二小墓地,史林山说,俺为自己活着感到幸福,为二小哥的死感到悲伤。俺这辈子的心愿就是看着把他的墓建起来,让二小哥不再睡在冰冷的树坑里。山里并没有其他的游客,我们下山后,山谷归于静寂,只有如泣如诉的歌声,在山谷里飘荡,飘荡。这首歌,让轰轰烈烈的抗战史页里最为悲惨而悲壮的一幕永远闪现,让诸多的小英雄永垂不朽。
新中国成立后,《歌唱二小放牛郎》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被编入小学音乐教材,成为全中国少年儿童的必学歌曲。如今,距离《歌唱二小放牛郎》的创作已过去70余年,这首歌依然在一代代青少年中传唱。在李丹丹看来,《歌唱二小放牛郎》之所以能如此长久而广泛地流传,是因为歌曲的隽永。“这是一首‘雅曲’,旋律非常典雅,但唱出的故事是通俗的。整首歌曲都表现着善良淳朴。歌曲虽然讲述的是一位小英雄牺牲的故事,但并不是在用‘刺刀’唱,而是在用‘善良’歌唱。”
新中国成立后,
李劫夫和
方冰都曾接到过许多群众来信和报社的问询,希望他们提供二小的家乡住址,有些来信甚至根本不相信二小已经死去,要求创作者提供二小的生活情况。那么,是否真的有
王二小呢?李丹丹说,歌中的王二小不过是那个年代千百个英雄的化身,是一个生活真实基础上的艺术典型。“父亲和方冰叔叔希望用歌曲让那些在敌人面前不屈的英雄的事迹得以流传,教育后来的人。现在看来,他们的想法已经实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