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二小(1929年-1941年),本名王禾,出生于河北省
涞源县上庄村一个贫苦家庭,是抗日战争时期少年儿童英雄的代表人物。关于王二小的原型,其牺牲时间有1941年9月16日及1942年10月25日两种说法,也有平山阎富华、保定涞源王二小等多个版本。
王二小家里四口人,除了父母,还有一个比他大两岁的哥哥。日军来了以后,父亲遇害,哥哥被抓走后下落不明,母亲饿死,成为孤儿的王二小便流落到本县狼牙口村,以帮人放牛为生。在这里他接受了革命教育,加入了儿童团。1941年秋,日军发动“扫荡”,抓住在山坡上放牛的王二小,叫他带路。他为了保护
八路军伤员和乡亲们转移,把日军带进了八路军的伏击圈后逃走,被日军用
刺刀刺死。
王二小牺牲后,被安葬在牺牲地—
涞源县狼牙口村石湖旮,原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萧克上将为墓碑题写“抗日少年英雄王二小纪念碑”,他的英雄事迹广为流传。
人物生平
苦难童年
王二小一家籍贯不详,系由他乡逃荒来到涞源县上庄村,在村头奶奶庙安身。父亲王贵是个老实的庄稼人,租种了本村地主几亩地,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王二小出生后,按当地的习俗唤作“二小”。由于家里贫穷,哥哥石头卖苦力,二小给地主放牛。1939年9月的一天夜里,日军来到上庄,打死了王二小的爸爸,抓走了哥哥石头去修堡,石头从此下落不明。后来,二小的母亲也饿死了,他从此成了孤儿。
参加革命
王二小家破人亡后,流落到本县三区狼牙口村下面的一个自然村李家台,给几户有牛的人家放牛为生。这里是晋察冀军区一分区的辖地,军分区司令员是开国上将杨成武,村里先后驻扎过
八路军老一团和
骑兵连。杨成武后来为陈模所著的《少年英雄王二小》书中序言写道:“我虽没亲眼见过,他曾经生活和战斗过的狼牙口村,是我们独立师老一团和骑兵连驻扎过的地方。骑兵连的同志和他很熟,帮他提高思想觉悟。当然,王二小和儿童团的孩子们,为骑兵连割马草、送军鞋、送信,也做过许多的工作。”在村农会主任高林山和村小学柳老师等人的教育下,王二小进步很快,成为全村儿童团中的一个积极分子,坚定不移地选择了抗日的道路。
壮烈牺牲
1941年秋天的一天早晨,一个中队的日军摸进山沟“扫荡”。分驻各村的八路军紧急集合,组织群众转移。
八路军骑兵连以一个排掩护伤员从石岭子山梁上撤往
灵丘县,一个排埋伏在石岭子山梁上,一个排埋伏在刀把沟拐弯处北面的山梁上。乡亲们沿香炉石沟往西北方向转移。日军沿着山沟先后到狼牙口、李家台,都扑了空,又往西追去。王二小正在庄窝崖的西坡上放牛,同时他还看管着山顶上的一棵消息树。八路军转移时告诉王二小赶快走,但二小没有跑,而是赶着牛群往山顶上爬。他也许是要去放倒消息树,也许是要翻过山梁躲起来。正在这时,日军赶来,抓住了王二小,要他带路。王二小就把日军带到石湖旮旯,那里是四面悬崖绝壁的死沟头。 进了石湖旮旯,王二小突然飞快地跑向沟头。但是他没来得及攀上崖去,便摔倒在大青石旁,被日军追上,用
刺刀刺进胸膛,挑落在大青石上。埋伏在石岭子上的八路军一齐开火,日军跑出石湖旮旯,又被埋伏在刀把沟上的八路军袭击,这股日军最终被全歼。高林山带领
地方武装把一息尚存的王二小抬回村子,年仅13岁的王二小没多久就永远闭上了眼睛。
影响与评价
影响
王二小牺牲后,当时担任晋察冀边区青救会儿童部长、兼边区童子军理事会副会长的徐光于10月间接到了一个县青救会的报告,说他们那里在“反扫荡”中,有一位13岁的放牛娃王二小,把日军引入我军的埋伏圈,全歼日军一个中队。徐光就写成消息,发表在《
晋察冀日报》上。这年初冬,西北战地服务团的词作家
方冰、作曲家
李劫夫,根据涌现出来的许多少年儿童抗日英雄事迹创作的歌曲《
歌唱二小放牛郎》,于1942年1月1日发表在《
晋察冀日报》上,并迅速传遍各个解放区,流传至今。解放后,以王二小的事迹为题材创作的文学和影视作品很多,纪念文章不胜枚举。曾在延安学习的老作家
陈模撰写的纪实小说《少年英雄王二小》多次再版,王二小的英雄事迹还编入了小学课本。
评价
杨成武将军评价,王二小身上有四点值得青少年学习:第一点,热爱祖国,仇恨侵略者。第二点,见义勇为,乐于助人。第三点,努力学习,苦练本领。第四点,临危不惧,勇于奉献。”
老艺术家
田华曾经在晋察冀军区抗敌剧社工作,比王二小年长一岁。她在接受《解放军报》记者采访时说:“作为王二小的同时代人,我对他十分熟悉,当年他的事迹传遍了整个华北大地特别是晋察冀解放区,王二小是那个烽火年代优秀中华少年的典型代表。”田华认为,王二小的这种精神对激励青少年为实现中国梦、建设强大祖国而拼搏奋进,仍然具有重要的教育意义。”
《歌唱二小放牛郎》词作者方冰的女儿、演员
方青卓说:“王二小小小年纪,却有着这样的大爱和牺牲精神,令人感佩。这首歌唤起了我们对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
河北日报》在报道儿童
京剧《少年英雄•王二小》时写道:“王二小虽是一个少年,但内心深处蕴藏着中华民族坚毅不屈的精神。”
人物关系
人物争议
原型争议
王二小的原型存在一定争议,除了涞源县上庄村的王禾外,还有平山县南滚龙沟村的阎富华。阎富华,村儿童团团长,在家中排行第二,也叫二小。当时,村里驻有《晋察冀日报》报社和印刷厂。 1941年9月16日,日军向南滚龙忖发动突然袭击。日军抓住了正在放牛的阎富华,逼问他八路军在什么地方,并让他带路。阎富华知道当时报社的战士们就在附近山上埋伏着,但是报社工作人员和几千名老百姓却还没有来得及转移。为了争取时间,他带着日军从上午9点一直转到下午三点多钟,最后把日军带到了二道泉山顶。当他想抱着一个日军准备跳崖时,被日军用
刺刀刺死,摔落悬崖。
此外,原型的争议人物还有顺平县野场村儿童团长王璞。1943年5月7日,由于坏人告密,日军包围了村子,要屠杀村民。王璞为了保护乡亲们,挺身而出,被日军杀害,年仅14岁,晋察冀边区政府授予他“抗日民族小英雄”光荣称号。但是,他牺牲的时间晚于报道和歌曲创作时间。
是否真实存在
关于王二小是否真实存在,《
歌唱二小放牛郎》的词作者
方冰与最早报道王二小事迹的徐光,还有《少年英雄王二小》作者陈模二人有一定分歧。方冰曾说,在我的脑子中,当时并没有一个真名实姓叫王二小的孩子。当地孩子有不少叫二小的,至于为什么要写放牛郎,是因为看护消息树的一般都是放牧的孩子。歌中的二小姓王,也是随便选的,因为
王姓比较普遍。他说:“王二小和刘胡兰、董存瑞、
黄继光不一样,他是我创作出来的艺术形象,是无数少年英雄的化身。”
陈模在《少年英雄王二小》一书的后记“寻访王二小”中,详细记述了他和徐光寻找王二小的全过程。1995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徐光找到老战友陈模,开始寻访。但是徐光也记不清是哪个县了,他们在团省委、团市委同志陪同下,访问了
平山县、
易县、顺平县(今顺平县),后来在
涞源县老干部张士奎的协助下,终于找到了王二小。张士奎当时在涞源县青救会工作,和王二小有过多次接触,王二小英勇牺牲的材料是他报到边区青救会的。根据这一初步线索,陈模等人又走访了当年的村农会主任和村民,终于调查清楚。
一个是艺术创作的王二小,一个是新闻报道的王二小,双方观点都有道理。涞源县与平山县的两个“王二小”,英雄事迹的经过、发生的时间,也都非常相似。
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晓岚说:“当年晋察冀根据地到处都活跃着儿童团员身影,涌现出一批王二小式少年英雄,一首童谣背后,融合了许多真实的英雄事迹。正是有千千万万个王二小的觉醒和抗争,才在民族危亡之际筑起了我们新的长城。”
艺术形象
文学作品
影视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