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幻仙子
小说《红楼梦》中的女神形象
警幻仙子,也称警幻仙姑,出自清代曹雪芹著、高鹗续(有争议)的长篇章回体小说《全本昆曲《红楼梦》》。在书中,警幻仙子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是太虚幻境司主。
警幻仙子在《红楼梦》第一回中由一僧一道中的道人口中轻轻带出,她的真正出场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她作为荣宁二公的代言人,叮嘱宝玉不要“独为我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劝导他“改悟前情,留恋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其后,警幻仙子在第6回、在高鹗续作第116回、120回中再分别从宝玉、看管绛珠仙草的仙女和甄士隐的口中带出。
警幻仙姑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示以《金陵十二钗册》,演绎十二支《红楼梦曲》,宁、荣二公希望警幻仙子对唯一可能光大家业的嫡孙“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引导宝玉走正路;二是向宝玉及其世人释解“意淫”。“意淫”是作者曹雪芹对“情”的一种阐释,他塑造警幻仙姑这一形象,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与宝玉的灵魂对话,阐发出作者创作的目的而诠释“情”的主旨。有研究认为,警幻仙子的原型是自于瑶姬的传说。除《红楼梦》原书外,警幻仙子的形象也在电视剧《红楼梦》《黛玉传》等影视作品中出现。
形象设定
警幻仙姑形象出自清曹雪芹、高鹗长篇小说《红楼梦》,是作者虚构的太虚幻境的主人。也称警幻仙子,她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是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内的仙姑。警幻仙姑蹁跹袅娜,与凡人大不相同,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在书中警幻仙子自述:“吾居离恨天之上,灌愁海之中,乃放春山遣香洞太虚幻境警幻仙姑是也: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
主要经历
警幻仙子是在第一回中由一僧一道口中轻轻带出,
警幻仙子的真正出场是在《红楼梦》第五回宝玉梦游太虚幻境,她作为荣宁二公的代言人,嘱咐宝玉不要“独为我闺阁增光而见弃于世道”,劝导他“改悟前情,留恋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
其后,在第6回中,宝玉与向袭人提及太虚幻境时提到过;在116回中,宝玉再入太虚幻境,遇到看管绛珠仙草的仙女,仙女说警幻仙子令他看管卫紫草;第120回中,甄士隐与警幻仙子对册。
警幻仙子让贾宝玉来到“孽海情天”,目睹“薄命司”十二女子的悲剧性判词,闻“群芳髓”,品“千红一窟(哭)”,喝“万艳同杯(悲)”,听《红楼十二曲》,让贾宝玉与秦可卿共度爱河,领略性爱的欢乐,其目的在于让贾宝玉在风月场上顿悟出世。领贾宝玉进太虚幻境,也由于受了宁荣二公之灵的嘱托,目的是“先从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或能使彼跳出迷人圈子,然后入于正路”“而今后万万解释,改悟前情,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用警幻仙子自己的话来说,便是因为“今既遇令祖宁荣二公剖腹深嘱,吾不忍君独为我闺阁增光,见弃于世道”也。这一目的是让贾宝玉从风月场上改邪归正从而跻身仕途。
形象分析
地位和作用
警幻仙姑在《红楼梦》中的作用有两个:一是示以《金陵十二钗册》,演绎十二支《红楼梦曲》,宁、荣二公希望警幻仙子对唯一可能光大家业的嫡孙“以情欲声色等事警其痴顽”,引导宝玉走正路。二是向宝玉及其世人释解“性幻想”。“意淫”是作者曹雪芹对“情”的一种阐释,他塑造警幻仙姑这一形象,更多的是从精神层面与宝玉的灵魂对话,阐发出作者创作的目的而诠释“情”的主旨。
《红楼梦》写警幻仙姑有以下地位与特点:
(1)她是天上神盼中专“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的女神,《红楼梦》世界冥冥中的主宰;
(2)她是神瑛侍者(石头)-贾宝玉与绛珠仙草(子)-林黛玉“木石姻缘”的具体撮合者,尤其于“石头”即宝玉关怀最多,始终其事;她既是一书人物命运的预言家,又为人物“挂号”、“销号”,是发起、监管并结束全部故事的提线人;
(3)她作为宝、钗、黛等“一干风流孽鬼”历劫与回归之“通部情案”(第四十六回夹评)导演者,以第五回写其受荣、宁二公之托“警其(宝玉)痴顽”为标志,对“一干风流孽鬼”特别是贾宝玉起有实际如“教母”的作用;
(4)她是全部故事中浮于“石头”与“一僧一道”之上贯穿始终的重要线索性人物。
脂砚斋说:“警幻自是个多情种子。”具体反映为:她不只向宝玉指点了两性之道,还让宝玉品尝了性的禁果。一方面,她反对“淫滥”,说:“如世之好淫者,不过悦容貌,喜歌舞,调笑无厌,云雨无时,恨不能尽天下之美女供我片时之趣兴,此皆皮肤淫滥之蠢物耳。”另方面,她褒扬“意淫”,说:“如尔则天分中生成一段痴情,吾辈推之为‘意淫’。‘意淫’二字,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太虚幻境
太虚幻境,兼具几种功能与特点;一是作为“孽海情天”存在,是布散相思的爱神警幻仙姑生活的地方,也是她与其他女仙平等相处的所在,警幻仙姑虽然是女仙之首,但和其他女仙以“姐姐”、“妹妹”相称,俨然不过是人间世界;一是储存普天之下所有女子过去未来的册子,其中最突出的是“薄命司”里的册子,预示着悲剧女性的命运。
相关辞赋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快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佩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堆翠髻;唇绽樱颗兮,榴齿含香。纤腰之楚楚兮,回风舞雪;珠翠之辉辉兮,满额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颦笑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待止而欲行。羡彼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彼之汉服兮,闪灼文章。爱彼之貌容兮,香培玉琢;美彼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雪。其洁若何,秋菊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应惭西施,实愧王昭君。奇矣哉,生于孰地,来自何方;信矣乎,瑶池不二,紫府无双。果何人哉?如斯之美也。
解析
这首赋在第五回中,写的是宝玉眼中的警幻仙子非凡绰约的形象。在中国古代小说中,一个重要人物出场,作者总要对她的容貌浓墨重彩地描写一番。曹雪芹的这一篇赋,反反复复地铺陈、不厌其烦地赞叹她的“美姿”,却不是为了迎合当时读者的习惯,而是自有其匠心所在。《红楼梦》最大的艺术魅力在于它的亦真亦幻。警幻仙子作为太虚幻境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形象,她虽掌管“孽海情天”,但她并不是小说矛盾冲突中的一个人物,所以没有必要将她写得那么富有个性色彩,而只要写出她的奇异非凡也就够了,即让读者觉得,这个超凡脱俗的人物形象,只能属于“人迹罕逢,飞尘不到”的仙境。这样,作者自然达到了追求“幻”的艺术目的。
警幻仙姑歌辞
春梦随云散,飞花逐水流。
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解析
第五回写宝玉在秦可卿房里睡着后,梦见自己在可卿引导下来到了一个“人迹稀逢,飞尘不到”的仙境,就是第一回书中提到的“太虚幻境”,忽然听到山后有人(即警幻仙姑)唱出了这首歌辞。所谓“太虚幻境”,完全是作者依据表述某种思想意图的需要凭空虚拟的。梦里的故事当然是假的,但作者借此表现的思想却不是文章游戏,而是寓进了很深的涵义,特别是十二钗的判词及《红楼梦》曲是全书的纲领。这首歌辞以虚无观念对男女间爱情进行了否定。《孟子》里说:“食、色,性也。”《礼记》里说:“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这些都是关于男女情爱的唯物论的说法。但佛教认为,一切苦恼都起源于情欲,要摆脱烦恼就要斩断一切情思,包括爱的情欲。警幻仙子让宝玉听见这首歌,是要启发他“醒悟”,不要陷入情爱的纠葛中不能自拔。
《警幻仙子赋》
方离柳坞,乍出花房。但行处,鸟惊庭树;将到时,影度回廊。仙袂乍飘兮,闻麝兰之馥郁;荷衣欲动兮,听环环环环之铿锵。靥笑春桃兮,云髻堆翠;唇绽櫻颗兮,榴齿含香。盼纤腰之楚楚兮,风回雪舞;耀珠翠之的的兮,鸭绿鹅黄。出没花间兮,宜嗔宜喜;徘徊池上兮;若飞若扬。蛾眉欲颦兮,将言而未语;莲步乍移兮,欲止而仍行。羡美人之良质兮,冰清玉润;慕美人之华服兮,闪烁文章。爱美人之容貌兮,香培玉篆;比美人之态度兮,凤翥龙翔。其素若何;春梅绽露;其洁若何:秋蕙披霜。其静若何:松生空谷;其艳若何:霞映澄塘。其文若何:龙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远惭西施,近愧王昭君。生于孰地?降自何方?若非宴罢归来,瑶池不二;定应吹箫引去,紫府无双者也。
《太虚幻境宫门联》
厚地高天,堪叹古今情不尽;
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酬。
横额:孽海情天
此联出自《红楼梦》第五回"贾宝玉神游太虚境,警幻仙曲演红楼梦"。宝玉在秦可卿卧房恍恍惚惚睡去,梦幻中随警幻仙姑游到一处,忽见前面有一座石牌坊,上书"太虚幻境",转过牌坊,便是一座宫门,上面横书四个大字"孽海情天"。两边大书此联。
佛教称罪恶及其根源为"孽"。罪恶极大,故曰"孽海";自古及今,男女之情,永无完了,故曰"情天"。出联止点出"情不尽",未涉及"孽"字,"情不尽"则生"孽",故"孽"字之意亦在其中。对联指出,男则"痴",女则"怨",故此种爱情纠葛的"风月债",难以偿还,仍将不断演出。此联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作者对社会摧残男女间的真情实爱的激愤之情。但它把男女间的真情和假戏,一样称为"孽",称为"风月债",实是不分青红皂白。或许,是为小说中人物的爱情悲剧,而特地如此说的。
形象起源
根据《红楼梦》描述,警幻仙子是太虚幻境的主人,如她自己所言,她是司人间之风情月债,掌尘世之女怨男痴”,很显然,仙子是一位情爱之神,警幻仙子在俗界的化身秦秦可卿引宝玉入梦前,带宝玉来至自己房中,房内春睡图、枕头等一切事物都是与性爱紧密相关的。而宝玉进入太虚幻境后,警幻仙子更是大发了一通有关性幻想”的高论,将其妹可卿许配与他”,说毕,便授以云雨之事,推宝玉入房,将门掩上自去”。在这里,警幻仙子扮演的是指点性爱的角色。有研究认为,警幻仙子的形象出自于瑶姬的传说,巫山神女“实质上也是一位情爱性爱女神,她的风流韵事因宋玉的《高唐赋》《神女赋》而流传后世。《高唐赋》写的是楚顷襄王之父楚怀王梦游高唐,巫山神女自荐枕席交欢的白日梦,巫山云雨也因此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性隐语。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
黛玉传.豆瓣电影.2024-07-07
红楼梦.豆瓣电影.2024-07-07
红楼梦 (2010).豆瓣电影.2024-07-07
目录
概述
形象设定
主要经历
形象分析
地位和作用
太虚幻境
相关辞赋
形象起源
相关作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