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克椿
林克椿
林克椿,生物物理学家,浙江奉化人。是中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教育家、医学生物物理学的创始人。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建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助教,北京医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讲师、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教授兼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一至三届副理事长,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理事。
简历
林克椿教授,出生于浙江省,1926年4月30日生,浙江省奉化人,
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时年26岁)。他是中国著名的生物物理学家、教育家、医学生物物理学的创始人,博士生导师。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学系,获理学学士;先后在上海北平研究院、浙江慈峪省立锦堂师范学校、北京大学镭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医学部(北京大学医学部前身)等任职任教。1959年参加创建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专业。1980年参与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参加了中国第一只生物电假肢的研制工作。 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及宾夕法尼亚大学生化与生物物理系作访问学者。曾任北京医学院物理教研室主任、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基础医学系副主任,教授。兼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及北京大学医学中心教授。1984年被聘为博士研究生导师,是生物物理学科的学术带头人。
2004年退休,目前仍接受北京大学基础医学院生物物理学系返聘,继续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
职业成就
1959年在北京医学院创建生物物理学专业和教研室,为中国培养了一批生物物理学人才。该教研室较早在全国医学院校中被评为硕士研究生点(1979年),是医学院校中最早的博士研究生点(1983年)和国家重点生物物理学科(1988年)。他献身于中国生物物理教学和科研事业40余载,热爱教育事业,是一位深受学生欢迎的师长,在1991年曾经荣获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
主要研究方向是膜生物物理,如用二维核磁共振研究多肽与膜的相互作用、膜融合与脂质体、细胞保护作用机制、水结构、脂多型性的生物学意义(基金委重大项目)、膜蛋白构象的生物物理研究(基金委重点项目)、STM的生物学应用等。发表论文多篇,其中代表性的有“螺旋状脂质体的发现”(《自然》1982),“二氧化硅对膜作用的损伤及柠檬酸铝的恢复作用机理”等多篇,特别是“STM研究非双层脂”(《国际生化与生物物理学报》1992年)具有国际创新性。
在膜生物物理学的研究中,1981年发现脂质体螺旋结构。撰有《由Ca2+促进膜间结合而诱发的螺旋状脂质体》等论文,共同主编有《生物物理学》,主编有《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物理学分卷》。
1984年及1986年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乙级奖。专着有《生物物理技术》,主编《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生物物理学)分卷、高校教材《生物物理学》、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生物物理学分卷》。曾任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并担任学会主办的《生物物理学报》副主编兼常务编委、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IUPAB)理事、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
1991年荣获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1991年开始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待遇。
林克椿教授于1959年在北京医学院创建第一个生物物理教研室和生物物理专业,该教研室成为中国最早被评为硕士研究生(1979年)、博士研究生(1983年)学位授予和国家重点生物物理学科(1988年)的单位。他长期从事分子与膜生物物理学方面的研究,在美国斯坦福大学研究期间首次发现脂质体的螺旋形式。该成果刊登在1982年2月英国自然》杂志(该期杂志并以其中的几幅螺旋脂质体结构照片作为封面),同时为此获得了国家卫生部科技成果乙等奖。在科研上,林克椿教授共发表研究论文130多篇、综述40余篇、专着12部。他担任过医学普通物理学、医学生物物理学、分子与膜生物物理学和生物物理技术等课程的教学,讲课认真负责,深入浅出,曾获得1991首都医科大学桃李奖。
林克椿教授在国内外生物物理学界享有很高的学术威望。曾先后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宾夕法尼亚大学北卡罗来纳州立大学,东德科学院等教学科研机构作过访问学者或进行讲学;在国内曾担任清华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系、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兼职教授。他曾担任国际纯碎与应用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理事,担任第八届IUPAB执行委员会执委,先后出席国际生物物理联合会(IUPAB)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次大会。他也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的创始人之一,曾担任过中国生理科学会理事和中国生物物理学会副理事长等职。
个人品德
林克椿教授具有非常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在他3次率团参加IUPAB国际会议期间,旗帜鲜明地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抵制了国际上某些人导演的“一台一中”和“两个中国”的闹剧,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生物物理学会于1984年顺利加入IPUAB,林克椿教授担任了第八届IPUAB执委,并领导IPUAB的生物物理教育工作小组。
林克椿教授是一位博学的学者,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一位十分受人尊敬的长者和一位忠实的朋友。他为人谦虚,待人平和,在教学科研中他成绩卓着,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学术声誉,是中国民主同盟的骄傲。林克椿教授一身正气、两袖清风、三尺讲坛、四季风雨;虽已年近八十,非但没有迟暮的苍凉与伤感,反而更添来日方长的自信与坦然。他以学者的气质,长者的风范,成为的楷模,教育和感染了他的每一个学生。
在林克椿几十年的科研工作中,尽管不同时期的研究课题、实验材料或技术方法有所不同,但他的基本学术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并在不同的高水平上发展。他善于从微观现象分析中,概括出宏观结论,并反复验证,强调用综合的、辩证的方法来研究生命现象。他曾致力于将胚胎学、细胞学、遗传学和进化论等各方面有关的问题和概念,综合贯穿在一起,在理论上作出客观的阐明,并提出自己的学术观点。
在学习、研究和任教期间,获得了坚实的生物学、数学、化学和物理学的知识,学会了实验生物学的方法和显微操作技术,积累了研究工作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工作作风。他工作细致,谦虚谨慎,治学严谨,条理清楚,多做少说,是一位受人尊敬和爱戴的学者和教授。他在大学讲授的课程内容详实,条理清晰,配合讲解在黑板上绘出精美细致的图表以及能记得成百上千个骨头、神经肌肉和血管等的拉丁名称,使学生们惊叹不已。一堂课下来,同学们的笔记已成为很好的讲义了。
由于林克椿不仅对当时前沿的实验生物学有广泛深入的研究,同时又具有坚实的传统生物学的基础,因此他的教学内容的一大特点是精辟、透彻、融会贯通。如在讲无脊椎动物学、脊椎动物学以及胚胎学等课程时,都是从低等动物到高等动物,从系统的、进化的观点来阐明问题,并将解剖、生理和发育等等综合起来,给学生们以综合、比较和系统的概念。这种全面看问题的教学思想和方式,对学生们求知和思考问题起了积极的影响。他给研究生开设的课目,如实验形态学,往往将当时的研究趋向和问题作出论述和评价,不仅引起学生们探索自然的兴趣,也给他们从事科研工作以启蒙教育。
在教学的同时,林克椿还进行科研。他进行科研时,对选题、选材以及问题的分析等有独到见解。对实验材料的选择,他尽量取用能解决问题而又便于获得的。他的老师让他用寄生在家鼠盲肠里的线虫进行细胞常数的研究,他却建议改为醋线虫,因为后者便于培养和观察。又如在研究虾眼柄激素时,他采用带色素细胞的胸甲片作生物活性鉴定,非常直观。在选题上,他往往选择一些未解决的经典问题或当时学科发展中的某些焦点,着眼于研究工作的意义。
个人经历
林克椿,1926年4月出生,浙江奉化人。
1948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士。毕业后,曾担任北平研究院镭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49年后,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助教,北京大学医学部物理教研室主任,北京医学院讲师,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教研室主任,北京医学院副教授,北京医学院教授和清华大学教授。
1959年,参与创建北京医学院生物物理学专业,为中国国内高校中最早的生物物理学专业。
1980年,参与创建中国生物物理学学会,是中国生物物理学会第1、2、3届的副理事长,并担任国际纯粹与应用生物物理学联合会(IUPAB)理事。
1981年,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系作访问研究。
曾参与中国第一只生物电假肢的研制工作。
1981年,发现脂质体的螺旋结构(参见《自然》1982年)。
曾担任《生物物理学报》副主编兼常务编委。是中国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和基金委生命科学部咨询专家组成员。
主要着述
《由钙离子促进膜间结合而诱发的螺旋状脂质体》
主编《生物物理学》
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生物物理学分卷》
主编高校教材《生物物理学》
主编中国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然科学学科发展调研报告之《生物物理学分卷》
《生物物理技术》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简历
职业成就
个人品德
个人经历
主要着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