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锡球,是一位著名学者,出生于1962年,来自
枞阳县。他于1985年毕业于
安徽师范大学中文系,并现为
安庆师范大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和硕士生导师。方锡球还是
安徽师范大学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和文学院在读博士生。他是安徽省高等学校学科拔尖人才、安徽省模范教师、安徽省教学名师和安徽省精品课程《
文学概论》负责人。此外,他还是安徽省高评委学科组专家、安庆师范学院中国古代文学、文艺学学科带头人、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和校学报编辑委员会委员。
基本介绍
人物生平
1985年7月—1993年1月任助教,1997年9月破格晋升副教授,2002年破格晋升教授。1990年2月—1991年12 月在
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进修文艺理论专业硕士课程,1999年9月—2000年7月在北师大做高级访问学者,1999年3月—2002年5月参加安徽大学中文系硕士学位课程班学习,获结业证书。
一.近年主要科研项目
1.唐诗学与“诗变”论——从前七子到
叶燮(主持)2007、6-2009、6
2.
黄梅戏改革与传承研究(第二主持人)2006年-2009年
(二)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
1.文艺发展机制论(主持);1999、12—2002、5
2.整合与超越:
方以智诗学思想的文化阐释(主持)2004—2006
3.另作为主要成员参加3项。
(三)独立承当安徽省高校科研项目
1、艺术形态的人文精神;1996、10——1998、8
2、意境理论的现代转换及未来意义研究;1998、10——1999、10
3、
儒家“中和”观与晚明
许学夷对我国古代诗学思想的融合和总结;2001、10——2002、10
4、晚明文学思潮的融合趋势与许学夷诗学思想特征的形成。2002、11——2004、5
5、另有作为第一参加人若干项
二.近年承担教学改革项目情况
1、教育部教研项目
师范院校文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研究与实践;(第四参加人)1999、11—2003、12
2、省级教研项目
面向基础教育改革的高师
汉语言文学教学(第一参加人)2001、10—2003、10
3、省级教研项目
汉语言文学教育改革与师德素质养成(主持)2002、10—2004
4、省级重点教研项目
文艺学教材内容改革(参加)
5、校级教研项目
素质教育与文学课教学;综合文科
专业学生综合素质养成与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主持)
三.主要获奖情况
1.2004安徽省优秀教研成果
一等奖(主要参加人)
2.2005年评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
3.2004年评为获安徽省模范教师
4.安徽省第三届教学名师奖
5.2006年安徽省精品课程文学概论负责人,获省精品课程奖
7.安徽省第六届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8.1999-2003安徽省高等学校社科优秀成果著作类三等奖
9.2001年、2002年分别获校科研成果一等奖、
二等奖10.多次被评为校“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
11.2002年校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
13.2006年校优秀科研成果特等奖
四、1990年以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和专著
(一)论文
1.
许学夷诗学思想简论 《
文学评论》2001、1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1、3全文转载
2.许学夷对宋人“以才学为诗”二重性的认识 《文学遗产》2001、2
3.论
方以智诗学思想的文化美学特色 《文学评论》2005、1
4.两种文学叙事范式的式微与现代性叙事的价值选择 《文学评论》2007年第2期
5.从“兴趣”到“意兴”—许学夷论盛唐诗歌向纵深发展的审美方向 《文学遗产》2007年第6期 6.艺术至境论 《
文艺研究》1995、3
7.论意境是人类艺术未来形态的雏形 《
社会科学辑刊》1997、5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7、12转载,《
新华文摘》摘目
8.人文关怀在文学中的维度与要义 《
光明日报》(理论版)2000、8、31
9.述情切事与悉合诗体—
许学夷的“诗史”之辩《
文学评论丛刊》2002、2
10.中国古代文论中艺术理想的两个层面——从风骨论到意境论 《文学评论丛刊》2006、1
11.前七子的“诗变”观 《光明日报•文学遗产》2006年12月29日
12.
人文主义方法论与我国的文艺复兴 《
东方丛刊》2000、4
13.全球化语境中新理性文学的应有品质 《东方丛刊》2002、3
14.三种艺术真实形态的美学蕴涵 《
江汉论坛》1997、3
15.论
李白对
魏晋艺术精神的继承和发展 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1999、1 转载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9、1转载 《隋唐文学年鉴》转载
16.人的价值与道德理性的误解和对立 《安庆师院学报》1990、3,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1990、11全文转载
17.
许学夷“诗体”论的
文化整合特点 《
社会科学辑刊》2004、2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4、5转载
18.玄妙之象与生命之境 《
江苏大学学报》2004、2《
新华文摘》2004、23摘登
19.艺术形态与想象类型 《社会科学辑刊》1999、5
20.文学发展机制与重写文学史 《社会科学辑刊》2000、5
21.从“中和”哲学观到“雍容典雅”的诗学追求 《
求是学刊》2000、5
22.盛唐诗歌的“入神”与“入圣” 《社会科学辑刊》2002、1《隋唐文学年鉴》转载
23.“得意忘言”新识 《安徽师大学报》1997、5
24.走向成熟的审美 《古籍研究》1997、2
25.“美的艺术”与意境形态 《
江淮论坛》1996、3
26.文艺的大众化问题与当代文艺创新的特殊性《安庆师院学报》1991、3
27.传统文化与文艺创新 《学语文》1992、1
28.开拓文学理论研究的广阔空间 《安庆师院学报》1994、1
29.历代崇高论的艺术形态学意义 《安庆师院学报》1996、1
30.艺术功利性与审美的形象形态 《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1996、4
31.在现实与超越之间保持
张力 《安庆师院学报》1997、1
32.论人类早期的艺术真实形态 《安庆师院学报》1997、3
33.历代山水名胜赋鉴赏辞典(部分)
中国旅游出版社1997年版
34.论建设中的中国当代文艺学 《安庆师院学报》1999、10
35.文艺的继承:偶然与必然 《安庆师院学报》2000、3
36.素质教育与当前文学概论课教学面临的价值取向 《安庆师院学报高教专刊》2000、12
37.文学活动中
马克思主义人文立场的确立 《安庆师院学报》2001、1
38.关于“全球化”语境中文学与人的三个问题《安庆师院学报》2003、3
39.近20年来都市文化存在的三种景观及其价值特征 《安庆师院学报》2004、5
40.
许学夷诗学思想二题 《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0年专刊
41.
方以智“性情”论的生态美学思想 《
皖江文化探微》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2.传统文化诗学视野中的经典阐释范式——以方以智“中边言诗”和“道艺”观为例 《桐城派研究论文集》
中国文联出版社2006年版
43.许学夷对初
唐诗歌中唐诗精神的审视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6、3
44.许学夷的元批评及其对
儒家诗学的修正与完善《
社会科学辑刊》2006、5
(二)专著
1.《缪斯的足迹——文艺发展机制论》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1月版(28万字)
2.《徐学夷诗学思想研究》
黄山书社2006年12月版(29万字)
3.《从文科综合到人文教育》(参著)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4.《从传统到现代:人文立场与诗学关怀》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28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