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崖陡壁上开凿的洞窟形佛教建筑称为
石窟寺。石窟寺的开凿起源于
印度,随着佛教而传入中国。中国石窟寺的开凿盛行于
南北朝。开凿
四大石窟要综合考虑地形、石质、朝向和交通等因素,石窟往往选在山川壮丽的地方,借助于自然景色,衬托出佛的尊严。中国著名的石窟有
云冈石窟、
龙门石窟、
莫高窟、
麦积山石窟、
响堂山石窟等。
斩山 石窟宜在峭壁上开凿。但天然峭壁不可多得,因而要人工造成峭壁,称为斩山。龙门石窟的宾阳三洞前广庭宽33米,深15米,峭壁高30米,《
魏书释老志》说,斩山花费24年时间,用人工82000多个。云冈三号窟斩山石方在16000立方米以上,龙门奉先寺石窟和四川乐山凌云寺大佛斩山的石方都在3万立方米以上。
洞窟开凿 在峭壁上开凿洞窟,通常按自上而下、自外而内的顺序。但一般洞窟顶部远比门框高,开凿时必须自门洞向上开辟一条施工道,进入预定高度位置,再自上而下大面积开凿,如云冈昙曜五窟。这类石窟在门洞上面都开有窗洞,有的窗洞多至三、四层,窗洞就是最先开凿的洞口,以便进入窟内施工。开凿出一个施工台和施工面以后,便可对窟顶、壁面以及
造像进行自上而下、由粗到细的雕凿加工。这种施工方法,可以免搭大量
脚手架,省工而又安全。在数十米高的峭壁上开凿石窟,工程比在崖脚更为复杂、艰巨。从
炳灵寺、
麦积山等石窟的实际情况看,是先在峭壁上开磴道或修栈道,作为交通和工作平台,再开洞窟,而后完成全部石窟工程。
壁面加工 壁面加工同岩石性质有着密切的关系,现存石窟一般开凿在
石灰岩、
砂岩和
砾岩上。石灰岩石质均匀细密,硬度适中,耐风化,最适宜雕刻加工,
龙门石窟就开凿在石灰岩上。各种砂岩的矿物成分和硬度差别很大,四川地区的江砂岩疏松,云冈的砂岩比较坚硬。在石灰岩和砂岩的岩壁上开凿石窟,壁面处理主要采用石雕(见图)。
云冈镇、龙门等
四大石窟,除石雕
造像外,壁面雕满佛教故事和装饰花纹,整个洞窟就是一个大型的雕刻艺术空间。在石窟雕刻艺术中,综合运用了线刻、
浮雕、高浮雕、圆雕等手段。
莫高窟开凿在酒泉砾岩中,这种砾岩由卵石、
砾石和砂泥等混合胶结而成。由于卵石与砾石的硬度、大小、密度都不一致,所以开凿的窟洞表面高低不平,给壁面的处理带来了困难。敦煌石窟的壁面却借助于泥作,把石窟的开凿同泥塑、彩绘结合起来。石窟表面处理要经过打底、找平、粉面等工序,再施彩绘。窟洞保护 窟洞开凿后,原有的自然倾角变为人为的峭壁,原为实体的岩石布满窟洞,破坏了山石的结构,使岩石的
应力分布发生变化,最主要的是山石失去了侧压支撑力,容易产生与崖面平行的崖边剪切裂隙。不少石窟因此受到破坏或崩。
岩石的崩坍和风化同水的渗透有密切关系,大气
降水从顶部和四壁透过岩石中的孔隙和裂缝渗入窟内,使岩石中的胶结物
碳酸钙溶蚀,并使岩石中的主要矿物
长石蚀变,成为松散的粘土矿物,从而使岩石解体,加速岩面的崩坍和风化。因此,在石窟工程中必须解决排水问题。龙门奉先寺
佛龛,在峭壁上方和两侧修筑了一条宽1~2米、深1~2米、长120米的排水沟;乐山凌云寺大佛,在头部发髻里安排三条排水系统,使雨水从背面排掉。这些措施对石窟的保护有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