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庵祖师
中国南宋时期僧人
普庵祖师(1115年11月27日-1169年7月21日),南宋时期佛教临济宗派僧人,俗姓余,字印肃,法号普庵,出生于袁州区石里乡太平里。
普庵祖师二十七岁剃度出家,拜寿隆寺正贤和尚为师,二十九岁云游湖南省,三十九岁时,因袁州刺史发文请求而住持慈化院。四十二岁时因正贤和尚去世而住持寿隆寺。后在南山隐居两年,自号“普庵”。普庵祖师于赵昚乾道二年(1166年)开建慈化新寺,寺庙于乾道四年(1168年)落成。乾道五年(1169年)7月21日,普庵祖师去世,同年冬天其遗体被放入塔内接受供奉。
普庵祖师提倡溯达本源、明心见性。著有《加颂金刚般若波罗密经》《普庵印肃禅师语录》《普庵咒》。普庵祖师在中国南方各地包括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居住地形成一个信仰圈,其作品《普庵咒》出现在弦索十三套、五台山佛乐、恒山道乐等乐种中,以曲牌的形式广泛分布。
人物生平
宋徽宗政和五年(1115年)11月27日,普庵祖师出生于袁州区石里乡太平里(今宜春市袁州区慈化镇余坊村)。普庵祖师降世时,房间内祥光四射,继而莲花生于四方,众人都觉得惊奇。普庵祖师六岁时,梦见有僧人在自己胸部点了一下并说“你以后应该会悟道”,醒来后把梦境告诉母亲,母亲发现普庵祖师胸部有红色大如车厘子的印记,变让普庵祖师出家在寿隆寺作行者。普庵祖师二十七岁剃度出家,拜寿隆寺正贤和尚为师。次年在袁州开元寺接受“具足戒”的戒律。正贤曾传授普庵祖师以《法华经》,普庵祖师却认为:求佛之道,在于自己内心的开悟,而不是靠读这些佛经。正贤大师听了,认为普庵和尚见识不凡,很有慧根,就留他在身边,亲自指教他。
普庵祖师二十九岁云游湖南省,听说“伏虎禅师”牧庵法忠在沩山布道,便找到法忠,问“万法归一,那么一归到哪里?”法忠把拂尘竖起来作为回应。普庵祖师若有所悟,回到寿隆寺后静心坐禅。普庵祖师三十九岁时,因袁州区刺史发文请求住持慈化院。四十二岁时,正贤和尚去世,普庵祖师奉命兼住持寿隆寺,继续勤奋修炼十二年。
普庵祖师之得道开悟从《华严经》而来,当他读至“达本情亡,知心体合”时,遍体流汗,豁然大悟,并表示已经亲自感受到华严的境界了。
普庵祖师在慈化院并没有常住,经常拄着拐杖穿着布鞋云游,衣着和饮食都很简朴,尽量的布道,舍己救世。遇到有追随佛教的人就随机导引。遇到有灾难、疾患、困苦等而有所求的人,普庵祖师施舍其书颂、折草、勺水等,无不立验。所以有很多的追随者,以看不到普庵祖师为遗憾。普庵祖师见朝谒的人很多,担心遇到困扰和磨难,便离开慈化寺,将院事交给土地圆通和尚处理。普庵祖师独自一人在南山石岩下建了一处住所,静坐修禅,住所名为“普庵”。从此自号“普庵”,在山中隐居两年,几乎没有人知道。
四县巡检丁骥、居士刘汝明与普庵祖师是关系密切的朋友。丁骥和刘汝明请求普庵祖师回山。普庵祖师以慈化寺“地面的气息缺乏生气”为由,而另择新址,重新修建寺庙。赵昚乾道二年(1166年),普庵祖师来到南泉山,突然看到一个人身高八尺,红发披肩,黑色的胡子把嘴巴都遮住了,普庵大师问其是哪里的神仙,那人表示是奉玉皇大帝的命令在此地守护,已经等待普庵五百年了,普庵回答自己正是普庵。于是在南泉山下唐朝古刹慈化寺遗址上开建慈化新寺,历时3年,于乾道四年(1168年)落成。新寺规模较大,成为当时江南著名的大道场之一。
乾道五年(1169年)7月21日,普庵祖师在方丈室的西壁题下“乍雨乍晴宝象明,东西南北乱云横。失珠无限人遭劫,幻应权机为汝清”后去世,享年55岁,其遗体在同年冬天放入塔内接受供奉。
普庵祖师去世后,随着佛学的发展,其影响力和声誉也日益显著。因其“灵验”护国佑民,普庵祖师在南宋时期即屡受封赐。嘉熙元年,因祈雨封“寂感禅师”。淳祐十年,因救济旱灾加封“妙济禅师”。宝祐三年,因消除灾殃、疫病加封“真觉禅师”。咸淳五年,因消除旱灾加封“昭赐禅师”。在元代,普庵祖师又屡受加封。大德四年加封“大德禅师”,皇庆元年加封“慧庆禅师”。明朝永乐十八年(1420年)12月13日,普庵祖师倍加封为“至善宏仁圆通智慧寂感妙应慈济真觉昭春惠庆护国宣教大德菩萨”,‌在佛教寺庙中,普庵祖师的造像通常被安置在佛坛背后,作为崇敬和神圣的存在。
思想主张
普庵祖师的佛学思想提倡从心性上入手,强调溯达本源、明心见性为修行之要。
著述
资料来源
传承
普庵祖师师承寿隆寺正贤和尚,是临济宗的传承人,弟子有圆通和尚等。
贡献及影响
人物影响
普庵祖师高僧的身份加持了一道“神”的光芒,并在江西省西北形成一个小型的信仰圈。明清时期,由于统治阶级引导和民众自发传播,普庵信仰由原本的核心区域大规模向外扩散。其主要形式是以数量众多为祭祀普庵祖师而修建的寺庙为一个个据点,在中国南方各地包括福建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等地以及东南亚华人华侨的居住地形成一个规模宏大的信仰圈。
作品影响
普庵祖师以梵语拼音所作,并冠以自己法号之名的《普庵咒》是唯一一个由中国本土祖师所创咒语。该咒语从普庵祖师所生活的南宋开始,消失近五百年,直到明万历年间(约1600年)株宏禅师所编的《诸经日诵》中才出现。在此之后,古琴、琵琶曲谱中陆续出现音乐作品的《清心普善咒》。并出现在弦索十三套、五台山佛乐、恒山道乐等乐种中,“普庵咒”又以曲牌的形式广泛分布。
评价
普庵老人是古佛转世,‌通过深入理解事物的本质,消除情感上的执着,从而达到内心与真理的合一。注重传承临济宗的佛学,‌以释迦牟尼为榜样,继承和发扬祖辈的优良传统和精神,通过宽容、平和、慈悲和忍耐来教化和帮助他人,这是最大的贡献,而救灾恤难、应祷随缘,这些都是次要的事情。(元代天如惟则禅师评)
普庵祖师继承发扬临济宗的传统和精神,在继承的基础上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德行成为当代楷模,影响力不仅局限于当代,还能够惠及未来。(孛儿只斤·爱育黎拔力八达评)
普庵禅师在佛法实践中的全面成就,涵盖了所有的修行路径和方法,在佛法的各个方面都达到了圆满的境界。在修行中达到了自由自在的境界,而且灵活应变,以适应不同的修行和弘法需求,哲学觉悟来源于对众生的关怀和理解,普庵禅师则广泛地惠及各类人群。他的教诲和恩泽如同甘霖洒落在整个世界,使得每个人都能够受益;他的智慧和光辉如同满月照亮千江万河,使得光明普照四方。(明永乐皇帝朱棣评)
名言章句
求佛之道,在于自己内心的开悟,完全依靠读这些佛经,并不利于佛教的发展(诸佛玄旨,贵悟于心,数墨循行,何益于道!)。
舍弃小家又出家,究竟为了什么。披上袈裟剃掉头发,到底是为了什么。如果不报效国家,那么就辜负了皇上的恩惠,如果不布施善行来引导和转化个人的行为和心态,那么就愧对了佛家子弟这个称呼(舍家出家,当为何事?披缁削发,本属何因?若不报国资家,虚负皇恩,若不导化檀那,枉作释子)。
参考资料
喜逢普庵祖师诞辰.手机凤凰网.2024-09-23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思想主张
著述
传承
贡献及影响
人物影响
作品影响
评价
名言章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