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红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
喻红,1966年出生于西安市,198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1988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1995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硕士研究生,中央美术学院教授、画家。
1986年,喻红油画《自画像》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展”。1988年,喻红油画《寂静》等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1991年,喻红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生代艺术展”。1993年,喻红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1994年2月19日,喻红主演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播出,在电影中饰演春。2002年,喻红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成长——喻红作品展”。2009年4月10日,喻红参与王小帅导演的纪录片《冬春之后-—喻红篇》播出。同年,喻红参加王小帅导演的纪录片《我的名字叫喻红》。2015年,喻红的个人展览“喻红——平行世界”在苏州博物馆展出。2016年,喻红的个人展览游园惊梦——2016造型学院年度提名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2001年,喻红获得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2003年11月,喻红获得“第三届中国油画年展”优秀奖。2008年,喻红获得文化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奖。2010年,喻红获得中央美术学院师德先进个人奖、北京师德先进个人奖等。喻红的作品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而是专注于像《追忆似水流年》一样的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运用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是画面营造出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目击成长》后世,叙事和自传的特点比以前的作品更明确,尤其是标准的家庭照片的构图。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1966年,喻红出生于中国西安。1980年,喻红从北京考入中央美术学院附中。1984年至1988年,喻红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攻读本科学位。1988年,喻红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任教。1994年至1996年,喻红在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读研究生。
工作经历
作品参展
1986年,喻红油画《自画像》参加在上海举行的首届“中国油画展”。1988年,喻红油画《寂静》等参加在北京中国美术馆举行的“油画人体艺术大展”。1989年,喻红油画《自画像》参加在摩纳哥蒙特卡罗举行的“蒙特卡罗国际艺术展”。此后《蝴蝶梦》《美发厅》《金色的肖像》等均展出。1990年,喻红油画《米色的肖像》等作品参加在北京举行的“女画家的世界展”。1991年,喻红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新生代艺术展”。1993年,喻红油画油画《初学者》等参加在德国、荷兰、英国、丹麦巡回展出的“中国前卫艺术展”,《中国公主》等参加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威尼斯双年展”。《米色的肖像》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Z画廊举行的“中国现代艺术展”、《玫瑰花的肖像》等参加在美国纽约苏荷区举行的“红星照耀中国”艺术展。
1994年,喻红的油画《艳阳天在美国纽约东村展出,《梦游》等参加在纽约西村举行的“转换”展,《金色的惊喜》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国·韩国女艺术家作品展”。《怀旧的肖像》参加在美国康州博物馆举行的“东西相遇”展、《走钢丝》参加在北京举行的“’94新铸联杯中国画·油画精品展”并获优秀奖。《圣婴》等参加在北京举行的“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作品展”。2002年,喻红分别在北京远洋艺术中心和深圳何香凝美术馆举办“目击成长——喻红作品展”。2022年6月24日,北京保利拍卖2022春拍精品展在时间博物馆正式启幕,现当代艺术板块展出朱德群《幻想曲》、陈逸飞《上海滩》以及喻红《繁衍》等多位女性艺术家作品。
演艺经历
1994年2月19日,喻红主演的电影《冬春的日子》播出,在电影中饰演春。2009年4月10日,喻红参与王小帅导演的纪录片《冬春之后-—喻红篇》播出。同年,喻红参加王小帅导演的纪录片《我的名字叫喻红》。
个人展览
2015年,喻红的个人展览“喻红——平行世界”在苏州博物馆展出。2016年,喻红的个人展览游园惊梦——2016造型学院年度提名展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展出。
个人生活
1994年,喻红和画家刘晓东的女儿刘娃出生。女儿出生后,喻红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一张照片作蓝本,用画笔记录下当时的气氛和细节,记录两代人的成长。与每年的作品平行的是当年的照片,这些照片都是主流媒体公开发表的公共事件的图片。
主要作品
展览
个览
以上信息参考:
群展
以上信息参考:
作品收藏
以上信息参考:
纪录片
电影
作品风格
苏联现实主义手法
喻红的作品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而是专注于像《追忆似水流年》一样的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运用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是画面营造出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目击成长》后世,叙事和自传的特点比以前的作品更明确,尤其是标准的家庭照片的构图。喻红式的主观叙述的笔调使这些从照片移植来的画面脱离了照片性质,照片与观看之间的时间距离是既定的,观看时一般伴随着飘渺的怀旧感,绘画与观看之间没有时间距离。由于记忆与事实的差别,使叙事记忆的绘画比记录事实的照片更有情绪上的真实感。
历史视角与个人历史相结合
喻红经常使用已有的图像来作为她实践的起点,通过照片和她自己的视角去创造构图,经过图像全新的组合整理来强调记忆本身的客观内涵。将较为宏观的历史视角与个人历史相结合,喻红深入研究了如何将已经存在的图像在新的构图中被使用和安排。她独特的想象力被不同的文化之间连续不断的对话与影响所滋养,并由此形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存在。除了借鉴中国历史及唐朝佛教绘画之外,喻红也广泛借用西方绘画传统:从中世纪哥特式建筑基督教绘画,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湿壁画。同时,中国古诗无止境地去探寻宇宙、社会、人类和动物的本质,提供给了喻红得以不断地理解当代社会谜思的丰沃土壤。喻红对于中国诗歌及宗教传统的运用,是她对于调和如传统与现代、凡俗与神圣这样二元对立状态的尝试。
喻红创作中实际的主题是“时间性”,以及“当下”如何封存过去并预示未来。通过对历史的挪用,喻红更深入地发掘了她最初对于创造新时间性的探索——一种由于信息、图片及社交网络的飞速传播而被弱化了的时间的概念——历史时间与生活现实也因此同步。“娑婆之境”是喻红个人思考的一个重要表达。这个概念来源于佛教,意为“需要承担忍耐的世界”。 喻红通过以摄影出发的绘画,追踪了中国过去30年的发展历史以及在这个全球化和飞速发展的世界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道路,重新架构了她个人与社会历史的记忆。三联画《天上人间》是本次展览的起始点。艺术家从描绘冰山开始,升起至一片多云的天空,画面中的男女形象被定格在各式莫名的动作,好似在搜寻着什么。喻红通过现实主义手笔和连接空间概念与日常生活场景的魔法,强调了那些戏剧般地填满生活的不确定性。作品《新世纪》通过对米开朗基罗《创造亚当》超当代的重新解读,传达了构建在同时存在于当代社会湍流中的现实和异幻场景之间的“重生之时”这一概念。
虚构与现实平衡
喻红的作品在当下的数字世界中建立起一种平衡,长久地悬置于虚构与现实之间。展览的第二章包含了十七幅肖像作品,其中十幅是特别为这个展览创作的。第二章节中的多数作品由一幅旧作与一幅新作配对,所描绘的对象则为艺术家熟悉的友人、亲人和中国文化圈的知名人士。《娑婆之境》通过使用家人和朋友作为肖像的模特,同时挪用从互联网中搜索来的面孔和体态,艺术家描绘了极具表现力的、和真人等大的人像,激发出与观者内心的连接。第三章中的《半百》是一部虚拟现实作品,展示女孩的出生和成长,以及一群孩子从儿时到成年的时光,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化。这并非是喻红第一次尝试将绘画作品与虚拟现实技术结合,将作品转换至另一维度,身体在这沉浸式的宇宙中成为重要的感知途径。笔触赋予这一数字以真实感,也成为物质材料与数字代码的交换媒介。以自己和1994年出生的女儿的生活作为叙事的基础,同时触及到每一年国内外发生的时事焦点,《目击成长》系列是喻红对她生命持续不断的记录。通过她本人和女儿刘娃每年的照片创作的自传式绘画、与从官方的新闻媒体渠道(如人民日报、人民画报)摘取的新闻图片的组合,艺术家描绘了官方记录和个人命运的内在偶发性关联。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喻红肯定不算是那种热心的画家,不是那种追求形式、制造效果的艺术家。好像正相反,她的主题一直盘旋在《追忆似水流年》那种由细节构成的小世界里,加上她那种纯正的苏联现实主义手法,每一个画面都隐约着一丝沉浸于心事的叙事气氛。(三联生活周刊评)
“无论生活还是艺术,一个角度的微妙调整,就会带来对世界看法的改变。”艺术家杰罗姆·桑斯的话,也暗合了喻红的“策略”:通过平视到仰视的变化,改变观众和画作、艺术家之间的关系。(南方人物周刊评)
最早的时候我就发现喻红内心非常骚动,年轻时骚动很容易,没有想到过了十几年到现在,她还会画出这样的东西。(喻红朋友陈丹青评)
个人观点
目击自己和世界的成长
在《目击成长》里,喻红每年从家庭相册和媒体发布的照片里各挑一张来画,用个体与大环境的共同变化来记录自己、女儿和这个国家的“成长”——“1966年8月18日,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首次检阅无产阶级文化革命大军。轰轰烈烈的文化大革命开始了。这时刚刚出生的我正在酣睡,对整个中国社会的动荡无知无觉。”“1993年,彩票和有奖销售风行全国。‘给你巨奖给你桑塔纳’这个夸张的标题,表达了追求快速致富的迫切心态。这一年我二十七岁,在纽约结婚。婚姻就像彩票一样,没有人知道它能给你带来万贯家财,还是只是一张废纸。”“2001年,‘9·11’恐怖袭击。‘美利坚合众国国旗落下’准确地表达了中国人对这一事件的心态。中国再也当不了局外人了。我三十五岁,回到就要搬走的中央美术学院附属中等美术学校,和二十年前的同学们坐在二十年前的座位上。时间改变了一切,现在我们都变成少年时最厌恶的中庸无聊的中年人。刘娃七岁,上二年级了,穿着校服戴着领巾,一口京腔。学校教育已经把她送上了社会运行的轨道,再也无法停止。”
非女性主义者的女性视角
喻红《她》系列是一次横向的跨界。作为女性艺术家,喻红不太认同女性主义的标签。按她的说法,“什么东西如果上升到‘主义’的层面,那问题就很严重了,要抛头颅、洒热血啦。”但她认为她的作品不可避免地带有女性特有的视角。《她》系列全是女性的特写,包括艺术家、作家、警察、打工妹、退休工人,依然是绘画和照片并置,这一次照片由被画者选择和提供。喻红觉得人生总体是悲观的,生命里有趣的东西和无聊的东西多,可能是一半一半,甚至无聊的更多些。
回归过去看世界时的敬畏感
喻红在每年创作一幅自画像的同时,亦会选取一则当年的新闻大事进行并列呈现。例如,1967年,喻红在画面中再现了1岁的自己和姥姥在西安市的情景,而同年选取的新闻事件则是“《人民画报》1967年第8期第17页革命样板戏《红灯记》”这则报道,同样的,喻红重现了1973年7岁时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操场的场景,同年选取的新闻报道是《人民画报》对“两种社会、两种生活”的报道。在喻红看来,自画像和社会、世界新闻并置呈现的意义远超过记录,是对“小个人”和“大时代”关系的讨论。当女儿刘娃在1994年出生之后,艺术家喻红同时也成为了一名母亲。身份的延伸让喻红更多地思索个人成长和发展的本质。喻红说:“从《目击成长》开始关注社会和历史的时候,就是因为年龄的增长、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去回顾自己的成长历史,(去思考)我们是如何被家庭、被社会、被世界塑造的。每一个孩子出生的时候都是很可爱的,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的时代、地域、文化给了这个孩子很多重要的东西。她可以自己去塑造自己,陷入到这个时代当中。我的作品基本的讨论就是小个人和大时代的关系。
人物事件
1994年,喻红和画家刘晓东的女儿刘娃出生。刘娃的出生,让喻红开始注视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孩子就像艺术家面前的白纸。作画前几乎不可能知道最终的结果。同样,父母也不可能决定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她和女儿带着不同背景,各自不可逆转地成长。这种成长的不确定性和困境,成为喻红内心的情结。她感觉到表达的渴望。喻红从过去的家庭影集中每年挑出一张照片作蓝本,用画笔记录下当时的气氛和细节。1994年后,则是喻红和女儿各一张,同时记录两代人的成长。与每年的作品平行的是当年的照片。
参考资料
喻红 yuhong.中央美术学院.2024-02-07
喻红 我的名字叫红.新浪收藏.2024-02-08
画家喻红——27.微信公众平台.2024-02-19
冬春的日子 (1994).豆瓣电影.2024-02-07
冬春之后——喻红篇 (2009).豆瓣电影.2024-02-07
喻红叙事.三联生活周刊.2024-02-08
喻红:娑婆之境.龙美术馆.2024-02-23
喻红:我的名字叫红.新浪网.2024-02-08
喻红 我的名字叫红.凤凰时尚.2024-02-24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工作经历
作品参展
演艺经历
个人展览
个人生活
主要作品
展览
个览
群展
作品收藏
纪录片
电影
作品风格
苏联现实主义手法
历史视角与个人历史相结合
虚构与现实平衡
所获荣誉
人物评价
个人观点
目击自己和世界的成长
非女性主义者的女性视角
回归过去看世界时的敬畏感
人物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