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草湾位于
泗洪县双沟镇东南八公里处,南临
淮河,北滨
洪泽湖,是河湖间的岗岭地带,海拔44.4米。由于滨湖湾,且有广泛的水草资源,故称“下草湾”。
在
南京博物院文物展览第一厅——人类发展史的重要位置,陈列着一段化石,下面贴着“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标签。表明
江苏省地区人类古老的历史。
1954年治理淮河时,为了分洪防患,使淮河的一部分水直接流入洪泽湖,于下草湾处开挖淮洪
引河一道,长三公里,取名“淮洪新河”。同年6月,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
杨钟健教授来到下草湾水利工地考察古生物时,发现巨河狸及其他一些古脊椎动物化石。在对古
脊椎动物进行科学测定和研究的同时,对含动物化石的
土层也进行研究,认为下草湾土层的地质结构为湖相沉积区,其岩性特征为灰绿色于紫红、
褐色泥浆,并普遍含有
高岭土矿物,因此,下草湾
地层被称为“下草湾高岭土地层”。这一地层是
地质年代中新世的典型地层,故地质学家们把同类地层统一命名为“下草湾系”,并载入了《中国地质学》。
杨钟健教授在考察巨河狸和其他古脊椎动物时,于淮洪新河东岸,采集到一端人类化石,经鉴定为右侧股骨化石,化石长15.27厘米,为股骨的上半段,小转子基部以上已经完全缺损。从形态上看,有股骨结存在。骨表面布满
长尾𫛭纤孔,确定为人类的股骨。从其石化的程度计算,以及从海绵骨质的空隙中填土来判断,确定为相当早人类化石。后又对这段股骨进行含成分的定量分析,经测定,含氟量为0.3%,而
新石器时代和现代人股骨的含量为0.15%,下草湾系
土层中发掘的巨河狸化石含氟量为2.28%,说明这段骨化石的年代较现代人早,比巨河狸晚。
后这段股骨化石又经著名古生物学家
吴汝康、
贾兰坡两位教授研究,他们认为这段股骨侧面直平,同
北京猿人股骨相似,不同于现代人股骨的向前弯曲。股骨上部的扁平度介于北京人于现代人之间,而于
尼安德特人相近。股骨下端骨壁的厚度和髓腔大小的比例,远比北京猿人小。据此,专家们确定:这段股骨为
更新世晚期人类的化石,定名为“下草湾新人”,距今约4—5万年。
1981年春,
南京博物院考古人员在下草湾东南一公里的火石岭发现与下草湾新人同时期的旧石器遗址,面积1500平方米,出土有刮削器、尖状器等,这对下草湾人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佐证。
“下草湾人”也称“
泗洪县新人”。所谓“新人”的分类,是根据我国
旧石器时代的
地质年代来划分的,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现的人类化石和工具,已经从早更新世一直排到晚更新世,基本上有了一个人类发展的轮廓和顺序。根据已有材料,
考古学中把我国的旧石器时代划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旧石器时代初期人,称为“猿人”,如云南元谋上
那帮村西北山上发现的“
元谋人”、
蓝田县泄湖陈家窝村发现的“
蓝田人”、
周口店镇龙骨山发现的“
北京猿人”;旧石器时代中期人称为“古人”,如
韶关市马坝圩附近狮子山一个岩洞里发现的“马坝人”、湖北
长阳土家族自治县西南45公里黄家淌下钟家湾村洞穴中发现的“长阳人”、
襄汾县丁村发现的“丁村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称“新人”,其中有
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乌审旗萨乌苏河小桥畔村附近发现的“
河套平原人”、
资阳市县黄鳝溪南岸发现的“资阳人”、广西
柳江区新兴农场东的通天岩洞中发现的“柳江人”、同北京人同一地点的“山顶洞人”、
泗洪县双沟下草湾发现的“下草湾人”。
据参加2002年年初野外考察的中科院古人类学家徐钦琦、计宏祥实地考察和研究,结合50年代我国著名人类学家
贾兰坡、
吴汝康等人的研究,专家们大胆地推测:下草湾人是
北京猿人的后裔,是现代中国的祖先之一。
“下草湾人”股骨化石的发现,打破了“南方
更新世晚期的
地层中,无原始人类踪迹可寻”的论说,无可非议,下草湾是迄今为止
江苏省人类乃至中国人类老祖宗的发源地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