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安蒸猪
粤菜系菜品
均安蒸猪是广东省粤菜系中的一道传统名菜,源自顺德均安镇。这道菜以50至100公斤重的小猪为基酒,经过腌制工序后,置于特制的杉木蒸箱内,以大火蒸制而成,最后撒上芝麻增香。
均安蒸猪并非日常普及的菜肴,而是常见于当地重要的庆祝场合,如婚嫁和丧礼的宴席上,因此其制作成本相对较高。其独特之处在于小猪的肉质,皮虽稍厚但经过蒸制后变得酥脆,脂肪部分不油腻,肉质鲜嫩且带有清甜口感,非常适合与盐葱酱等调味品搭配食用。这道菜不仅展现了顺德均安镇独特的烹饪技艺,也体现了当地人对食材选择和烹饪方法的讲究。
历史沿革
最早期最传统的均安蒸猪,与古老的聂氏宗祠文化一脉相承。据《顺德均安志》史料载:顺德各地春秋二祭“多有烧猪作牺牲分胙肉,而均安镇(即今均安镇)则用蒸猪”。在传统的风俗里,在每年的清明节重阳节(即所谓春秋二祭)于祠堂举行祭祖仪式,仪式后由村内德高望重之人将猪肉分别分给各个村坊各户人家,以求全村人获得庇佑,共享殷实饱餐。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制作的均安蒸猪选择肥猪来做,而且没有放油这道工序。当时饮食的食材并不丰富,一只猪往往是一家人积储一年的珍馐。因此,蒸猪多选择100多斤重的大猪,以求蒸煮完工后人人有份。在以往的均安蒸猪中,并没有用钉刷扎猪肉的环节,也没有冰水渗透出精华的繁琐程序,当地的村民一切以最简单的方式蒸煮,放入盐、糖等最基本的味料腌制,然后放入猪盒,柴火烧旺猪肉熟透即可。蒸熟后的猪肉经过切割再以大口碗装放,随即传递到家家户户中。随着饮食习惯的改变,现代人更加讲究肥而不腻的效果,更注重减少肥油的饮食习惯,也更为挑剔不同的腌制风味。因此,蒸猪在发展传乘中增加了扎猪油和添加冰水冲击的环节,并逐渐将目标锁向60斤左右重的猪。村民自制的钉刷在猪肉快要煮熟时一圈圈扎猪身,以使多余的猪油流走,减少肥腻,再放一把冰水涂抹沸热的猪皮,以刺激肉身的口感。
制作工艺
均安蒸猪选用的是50公斤重的猪,将猪宰杀洗净后,去尽毛发,拆除猪骨。先用曲酒涂抹全身以去除猪本身气味,再用五香粉沙姜粉罗汉果、精盐腌制6小时。蒸猪需要猛火,将整头猪放进特制的蒸柜,不停加柴添火,待蒸柜内喷出白烟,将蒸笼提起,再用钢针不停扎入猪肉内,让猪皮下的猪油能够流出来,把猪肉扎遍后,再用冰水淋遍蒸猪,回炉上再蒸15至20分钟。出锅时,再趁着热将肉切成块状,撒上芝麻、小磨香油等。
家庭做法
买一块新鲜猪肉,洗净,切半入味,用大曲酒,五香粉,糖盐,芝麻,腌制3小时,上蒸锅,大火,旺水,再用大曲酒涂抹一下,35分钟,取出,用牙签猛扎猪皮,让多余油脂出来,用冰水猛然激猪皮,让其毛孔收缩,撒芝麻,然后再蒸15-20分钟,切小块,撒上第三次的芝麻和适量香油,搅拌出锅装盘。
主要特色
均安蒸猪吃起来肥而不腻,干爽清香。由于整猪蒸制过程中用钢针扎过,油脂通过圆孔滴入锅内,猪肉吃起来肥而不腻;特制的蒸柜可将多余的水蒸气吸收,因此猪肉干爽清雅。
文化意义
均安蒸猪不仅是一道美食佳肴更是顺德区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承载着当地人对美食的热爱和追求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均安镇当地的红白喜事宴席上均安蒸猪是必不可少的菜肴之一它象征着吉祥如意和幸福美满。此外均安蒸猪还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品尝成为了顺德旅游的一张名片。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制作工艺
家庭做法
主要特色
文化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