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公房子位于
江岸区鄱阳街、
洞庭街、
兰陵路、黎黄陂路交会处,由俄国茶商“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共同建造,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
巴公房子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用红转砌成,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有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等,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巴公房子有“大巴公”(靠兰陵路)和“小巴公”(靠黎黄陂路)之分,大、小巴公各占一座,紧靠在一起,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于一个内院。
巴公房子1993年被公布为
武汉市首批一级优秀历史建筑。2019年,巴公房子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汉口历史风貌区首批开工的历史建筑修缮项目。2021年,巴公房子被列入第八批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巴公房子由
俄罗斯茶商“大巴公”J·K·巴诺夫和“小巴公”齐诺·巴诺夫兄弟共同建造,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
巴诺夫(J.K.Panoff),俄国贵族。1869年来到汉口。随后,被俄商新泰洋行聘为大班。1896年
汉口俄租界开辟时,被推选为俄租界市政会议(董事会)常务董事。1902年前曾任俄国驻汉口领事。1874年,巴诺夫与莫尔强诺夫、彼恰特诺夫等人在汉口英租界阜昌街(今
多伦路)开办阜昌茶砖厂(解放后属
湖北省汉口茶厂),任联合经理。巴诺夫是阜昌茶砖厂厂主,人们称他巴公。后巴诺夫成为汉口俄商首富,在汉口俄租界所建公寓大楼被称为“巴公房子”。
1890年,巴诺夫的弟弟、机械设计师齐诺·巴诺夫(即小巴公),为汉口阜昌砖茶厂设计出蒸气压茶机,制茶改手工操作为机械操作,极大提高了茶叶加工效率,被汉口各大茶厂纷纷效仿。
1901年,巴诺夫和齐诺·巴诺夫兄弟在
汉口俄租界买下一块地,其东西向由两仪街(今
洞庭街)到珞珈碑路(今珞珈山街),南北向由列尔宾街(今
兰陵路)到如今的
黎黄陂路,之后他们投资在两仪街与三教街(今鄱阳街)交汇于黎黄陂路到列尔宾街间的三角区域建起一座面积4937平方米的三层红色混合结构的公寓大楼。该公寓大楼共有220个房间,9个出入口,为当年汉口最早的、最大的高级出租公寓楼,即人们所俗称的“巴公房子”。
巴公房子于1901年始建,1910年建成,由景明洋行设计,永茂昌、广大昌营造厂施工建造,共投资白银15万两。巴诺夫的这座公寓大楼分两期修建,先期完成靠
兰陵路的建筑,因其建筑面积较大,被称为“大巴公”,后期完成靠
黎黄陂路的建筑,被称为“小巴公”。大小巴公合二为一,是当年
汉口俄租界的标志性建筑。
1912年,巴诺夫将巴公房子以18万两白银价格出售给
广东银行。1925年3月2日,汉口地方当局第二特别区收回巴公房子。武汉解放后,巴公房子被收归国有,作为居民宿舍。
武汉市曾投资对巴公房子进行过一次较大的修葺。1993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武汉市历史优秀建筑”,并立有标识匾牌。
2019年,巴公房子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成为汉口历史风貌区首批开工的历史建筑修缮项目。2021年,巴公房子被列入第八批
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巴公房子有“大巴公”(靠
兰陵路)和“小巴公”(靠
黎黄陂路)之分,大、小巴公各占一座,紧靠在一起,中部为三角形天井,相当于一个内院。大巴公房子各层由砖砌腰线分隔,小巴公房子仅一、二层间有腰线。兰陵路两处入口楼梯窗上方有
砖雕“1910”铭牌,沿
洞庭街立面与沿潘阳街立面基本一致。
巴公房子属近代古典复兴式建筑,平面呈“V”字形,用红转砌成,砖木结构,地下一层,地上三层,有廊檐、露台、曲栏、拱券和立柱等,是当时汉口最大的高等公寓楼。巴公房子有三层是用清水
粘土实心砖砌成的,被称为清水墙,巴公房子的清水墙面积约有8000平方米,按一平方墙面70块红砖计算,大约有56万块红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