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槐花
豆科刺槐花种植物
刺槐的花,又名槐花,可食用,也可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猪血。误以洋槐幼芽及幼叶作副食品,可因机体对洋槐过敏,或烹调不当,或食用过多,以及食后再经日光照射等因素而发生中毒。曾报道23例,中毒多发生在食后2~20天之间,其表现为脸和手部浮肿,局部刺疼、灼痛或胀痛,发痒,全身无力。解救方法:用醋的运用2两及蒲公英4两煎服,暂时避免日光照射,2~3天即可缓解。
形态特征
落叶乔木,高10-25米;树皮灰褐色至黑褐色,浅裂至深纵裂,稀光滑。小枝灰褐色,幼时有棱脊,微被毛,后无毛;具托叶刺,长达2厘米;冬芽小,被毛。羽状复叶长10-25(-40)厘米;叶轴上面具沟槽;小叶2-12对,常对生,椭圆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5厘米,宽1.5-2.2厘米,先端圆,微凹,具小尖头,基部圆至阔楔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灰绿色,幼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小叶柄长1-3毫米;小托叶针芒状,总状花序花序腋生,长10-20厘米,下垂,花多数,芳香;苞片早落;花梗长7-8毫米;花萼斜钟状,长7-9毫米,萼齿5,三角形至卵状三角形,密被柔毛;花冠白色,各瓣均具瓣柄,旗瓣近圆形,长16毫米,宽约19毫米,先端凹缺,基部圆,反折,内有黄斑,翼瓣斜倒卵形,与旗瓣几等长,长约16毫米,基部一侧具圆耳,龙骨瓣镰状,三角形,与翼瓣等长或稍短,前缘合生,先端钝尖;雄蕊二体,对旗瓣的1枚分离;子房线形,长约1.2厘米,无毛,柄长2-3毫米,花柱钻形,长约8毫米,上弯,顶端具毛,柱头顶生。荚果褐色,或具红褐色斑纹,线状长圆形,长5-12厘米,宽1-1.3 (-1.7)厘米,扁平,先端上弯,具尖头,果颈短,沿腹缝线具狭翅;花萼宿存,有种子2-15粒;种子褐色至黑褐色,微具光泽,有时具斑纹,近肾形,长5-6毫米,宽约3毫米,种脐圆形,偏于一端。花期4-6月,果期8-9月。
生长习性
耐水湿植物、喜光植物。刺槐喜光,喜温暖湿润气候,在年平均气温8~14℃、年降水量500~900毫米的地方生长良好。刺槐对土壤要求不严,适应性很强。最喜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湿润的粉松软土、砂壤土和壤土。对土壤酸碱度不敏感。在底土过于粘重坚硬、排水不良的黏土粗砂土上生长不良。虽有一定抗旱能力,但在久旱不雨的严重干旱季节往往枯梢。不耐水湿。怕风。生长快,是世界上重要的速生树种。根浅,树冠浓密。
地理分布
原产于美国,现欧、亚各国广泛栽培。中原地区引种后现已遍布全国各地。
物种分类
伞形洋槐
var. umbraculifera DC. in Moller's 德语 Gartn.-Zeit. 18: 630 (h). 1903.
与原变种不同为:枝稠密无刺,树冠近球形,很少开花结果。
大连市青岛市一带有栽植。
塔形洋槐
var. pyramidalis (Pepin) Schneid. Ill. Handb. Laubh. 2: 83. 1907.--R. pyramidalis Pepin in Rev. Hort. ser. 2, 4: 240. 1845.
与原变种不同为:枝挺直,无刺,树冠圆柱形。
见于庭园栽培。
化学成分
花含刀豆酸、单宁黄酮、麻毒蛋白。
花蜜含糖0.37%及天门冬氨酸谷氨酸组氨酸的生物合成精氨酸赖氨酸鸟氨酸亮氨酸L-苯丙氨酸、氨酸、酪氨酸L-脯氨酸Thr等多种氨基酸,其含量为花蜜干重的0.002~4.786毫克%。
叶含刺槐即刺槐素的评钐?葡萄糖甙、刺槐素三糖甙即刺槐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芹菜素二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甙、芹菜素三糖甙即芹菜素的鼠李糖-木糖-葡萄糖甙及多量的正六醇,还含刀豆酸。新鲜的叶含维生素c119.3毫克%。
未成熟种子及其外面坚皮含直生刀豆酸。种子含凝血素。种子油的脂肪酸组成是:亚油酸53.18%,油酸24.26%,亚麻酸12.04%,软脂酸4.72%,花生酸3.31%,硬脂酸2.35%,微量的廿二酸及廿四()酸。
树皮有毒,含毒蛋白和毒甙成分。心材含刺槐乙素、二氢刺槐乙素、β-二羟基苯甲酸、β-二羟基苯甲酸甲、4,2',4'-三羟基查耳酮、甘草素、紫铆花素、紫铆亭、3,4,5,2',4'-五羟基查耳。
植物
刺槐花为豆科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L. 的花,又名槐花。花
色深自可炒、做馅等多种食用方法。
刺槐花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糖、多种维生素、矿物质、刀豆酸、
黄酮等。所含的花粉营养成分更佳。
贵州民间方药集》载“止大肠下血,咯血,又治妇女红血。
中药材
【药名】刺槐花
【别名】刺槐、洋槐、胡藤。
【汉语拼音】ci huai hua
【英文名】Flower of 黑色 Locust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obinia pseudoacacia L.
【归经】肝经
【功效】止血
【考证】出自《贵州民间方药集》。
【科属分类】豆科
【主治】咯血;大肠下血;吐血;崩漏
生态环境】生于公路旁及村舍附近。
【采收和储藏】6-7月盛开时采收花序,摘下花,晾干。
【资源分布】全国各地广为栽培。
【动植物形态】刺槐 落叶乔木,通常高约15m。树皮灰褐色,深纵裂;小枝暗褐色,具刺针,无毛;冬芽小,在落叶前藏于叶柄基部内。奇数羽状复叶,叶轴具浅沟,基部膨大;小叶7-19椭圆形、长圆形或卵圆形,长2-5.5cm,宽1-2cm,先端圆形或微凹,时有小尖刺,基部圆或宽楔形,全缘,上面无毛或幼时背面微有细毛;小叶柄长约2mm,具刺状小托叶总状花序腋生,下垂,长10-20cm,花梗有毛,花梗长7mm,有密毛;花萼钟状,先端浅裂成5齿,微呈二唇形,具柔毛;花冠白色,芳香,旗瓣近圆形,有爪,基都有2黄色斑点,翼瓣弯曲,龙骨瓣向内弯,下部连合;雄蕊10,二体,上部分离或半分离;花柱头状,先端具柔毛。荚果条状长椭圆形,扁平,长5-10cm,宽l-1.5cm,赤褐色,腹缝线上有窄翅,种子间不具横隔膜。种子3-10颗,肾形,黑褐色,有微小黑斑。花期4-6月,果期7-8月。
气味】味甘;性平
【药材基源】为豆科刺槐的花。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9-15g;或泡茶饮。
【出处】《中华本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生长习性
地理分布
物种分类
伞形洋槐
塔形洋槐
化学成分
植物
中药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