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士达(1903~1963)
大埔县人,民国15年(1926年)毕业于
震旦大学医学院,获医学博士学位。其一生成就辉煌,曾任
震旦大学医学院院长,并参与调查
美国使用细菌战的罪行,多次被推选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主要著作有《以流行病学观点分析美国政府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急性流行性脑膜炎带菌者的研究》,主编《科学医报》、《
新医学》、《医学世界》等杂志。
杨士达(1903年1月13日-1963年4月20日)1950年代上海天主教界反帝运动领袖。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副主席,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杨士达出生于
广东省大埔县。1919年
五四运动中因组织学生运动被上海中法学堂开除学籍。1926年
震旦大学医学院毕业后,赴
法国留学获
巴黎大学医学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后,出任杭州仁爱医院医务长、
杭州市立医院院长,1938年回
上海市任震旦大学医学院教授
1951年1月,新政府接办
震旦大学,杨士达接替
耶稣会神父同时出任教务长和医学院院长两个职务。1952年高等院校院系调整后,又出任新组建的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副院长。
1951年6月14日,华东军政委员会在震旦大学召开座谈会,杨士达表态要求政府逮捕、驱逐
罗马教廷驻
南京市公使黎培里,而遭到教会
绝罚的处分。同年9月16日,上海市抗美援朝天主教支会成立,杨士达任副主任。
1951年,杨氏积极投入收回教育主权斗争,
震旦大学获得新生后被任命为震旦大学教务长兼医学院院长。1952年高等医学院校院系调整,组建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任副院长兼公共卫生、流行病学教研组主任、教授。同年,参加国际科学委员会调查团,任专家联络员,赴东北和
朝鲜调查
美国使用细菌战的罪行,胜利完成任务,在第二届全国卫生会议上获国家荣誉奖状、奖章。1954年10月,杨氏作为宗教代表参加中国人民第三届赴朝鲜慰问团,赴朝慰问
朝鲜人民军和
中国人民志愿军。1955年6月,出席在芬兰
赫尔辛基举行的以热爱和平、反对侵略为主题的第四届世界和平大会,在会上表达了中国宗教界热爱和平、反对侵略的强烈愿望和决心。
杨士达毕生致力于医学卫生事业,对公共卫生学、流行病学、儿科学、
内科学颇有研究,著译有《公共卫生学》、《
法医学》、《光疗学》、《人体艺术解剖学》、《怎样保护婴儿》等。发表有《以流行病学观点分析美国政府在朝鲜和中国进行细菌战的事实》、《急性流行性脑膜炎带菌者的研究》等论文。主编《科学医报》、《
新医学》、《医学世界》等杂志。曾被推选为全国第二、三届政协委员、常务委员,
上海市第一、二、三、四届人大代表,
中国教育工会上海市委员会副主席,中国天主教爱国会第一副主席,中华医学会理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