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舌苣苔(
学名:Rhynchoglossum obliquum Bl.)是
苦苣苔科、
尖舌苣苔属一年生草本。茎高可达40厘米。分布于中国云南、
贵州省、台湾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
尼泊尔、
印度、
斯里兰卡、
缅甸、
中南半岛、
马来西亚、
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一年生
草本。茎高18-40厘米,无毛或疏被短柔毛,分枝或不分枝。叶互生;叶片草质,狭卵形,长4-12厘米,宽2-6厘米,顶端渐尖,基部极斜,一侧近楔形,另一侧近耳形,边缘全缘,上面在边缘之内疏被短伏毛,下面无毛,侧脉在狭侧5-8条,在宽侧8-13条;叶柄长0.5-1.5厘米,无毛。
一般
花序长3-12厘米,花序顶生,可以很长,亦可以很短,长达25厘米的花序(中国广西靖西),
云南省那坡县城生长的花序上仅有2朵小花。花朵一般为很纯净的蓝色,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色调变化,从蓝白色到碧蓝色过渡。一般花序有多数花;花序轴上部以及
花梗被极短的伏毛;
苞片线形,长2.5-3毫米,无毛,常带蓝色;花梗长1-3毫米。
花萼带蓝色,长约5.5毫米,5浅裂,只裂片边缘被短柔毛,其他部分无毛,筒长3.5毫米,裂片三角形,长约2毫米。
花冠蓝紫色,长约10毫米,只在内面口部突起处有短毛,其他部分无毛,花冠下唇不分裂。筒长约5毫米,口部直径1.5-2毫米;上唇长约2毫米,裂片宽卵形或半圆形,下唇长5毫米,椭圆形,3浅裂。
雄蕊2,位于前方,无毛,花丝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5毫米处,线形,长约2毫米,
花药长1毫米,2室近平行;退化雄蕊2,位于后方,着生于距花冠基部3毫米处,长约0.8毫米。
雌蕊长约6.5毫米,无毛,子房卵球形,
花柱长约4毫米,
柱头球形。
蒴果椭圆球形,长约4毫米。种子长椭圆球形,长约0.3毫米。
尖舌苣苔的植株高度因生长环境而不同,如光照、湿度、营养等情况,株高可从5-6厘米到40-50厘米变化。在中国广西那坡县城因生长环境恶劣,植株
矮小症,叶色黄绿,很小便开花。仅3枚叶片、高也仅有5厘米便开花的植株。一般
花序长3-12厘米,花序顶生,可以很长,亦可以很短,长达25厘米的花序(中国广西靖西),
云南省那坡县城生长的花序上仅有2朵小花。花朵一般为很纯净的蓝色,不同的个体有不同的色调变化,从蓝白色到碧蓝色过渡。
在云南西南部生长在海拔可达2300米,在云南中部
景东彝族自治县至蒙化一带生长在海拔1700-1900米,在西北部、南部、东南部生长在海拔1350-1600米,在四川盐边地区生长在海拔2000米,在
广西壮族自治区西部生长在海拔500-730米的地林中或山地林边、陡崖阴处、石山洞中、石崖阴处,在自然界中,主要分布在林下路旁和水边等光线较弱、空气湿度及土壤湿度较高的地方。在这些地方生长的植株个体都比较大,较柔弱。在中国广西那坡县城发现的植株主要生长在
生石灰岩壁上,光线强、空气湿度小、土壤干燥,因此喜湿怕晒喜钙是尖舌苣苔特性。
《
中国植物志》第69卷(1990)574-575页全唇尖舌苣苔(Rhynchoglossum obliquum var. hologlossum (Hayata) W. T. Wang)为该种的变种,2020年植物智将全唇尖舌苣苔变种更名为尖舌苣苔,将全唇尖舌苣苔变种为尖舌苣苔变种的俗名,Rhynchoglossum obliquum var. parviflorum C. B. Clarke变种及Rhynchoglossum obliquum f. coeruleum Kuntze和Rhynchoglossum obliquum f. albiflorum Kuntze变型更名为尖舌苣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