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范转移,又称
范式转换、范式转移。常规科学以一种范式为典型特征,该范式规定了共同体所研究的谜题和问题。一切运转良好,直到范式所规定的方法不再能应对一系列反常,遂产生危机并不断持续,直到有一项新的成就重新指导研究,充当新的范式。这就是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
典范转移(Paradigm shift),这个名词最早出现于美国科学哲学家、科学史家
托马斯·库恩(Thomas Samuel Kuhn)的代表作之一《
科学革命的结构》(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1962年)里。
这个名词用来描述在科学范畴里,一种在基本理论上对根本假设的改变。这种改变,后来亦应用於各种其他学科方面的巨大转变。范式转移可理解为,铸造原始范模或
脱氧核糖核酸模版的性质的转移,
范式不是被动为人模仿的example(例子、子范),是主动的母范。范,型范。
“范式”最初是由
美国著名科学哲学家
托马斯·库恩(库恩,1968)在《
科学革命的结构》中提出的一个词汇,此著一问世,这词汇立刻被学界接受,并且围绕之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库恩长期以来研究科学史,他发现一种累积性的科学史观统治着这个领域,但这种认识他认为是不能真正反映科学史本貌的。库恩自述一旦他找到了“范式”这个词汇,一切的困惑当即冰释。不过这个“
范式”,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字眼。如果非要简单的概括的话,它的内涵有两层意思:(1)科学共同体的共同承诺集合;(2)科学共同体共有的范例。再进一步,(1)可以简化为一种约定,(2)就是范例。
范式概念是库恩范式理论的核心,而范式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理论指常规科学所赖以运作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规范。范式是从事某一科学的研究者群体所共同遵从的
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共同的基本理论、观念和方法;共同的信念;某种自然观(包括
形而上学假定)。范式的基本原则可以在
本体论、认识论和
方法论三个层次表现出来,分别回答的是事物存在的真实性问题、知者与被知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以及研究方法的理论体系问题。这些理论和原则对特定的科学家共同体起规范的作用,协调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们的行为方式。
托马斯·库恩指出:“按既定的用法,
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我采用这个术语是想说明,在科学实际活动中某些被公认的范例──包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仪器设备统统在内的范例──为某种科学研究传统的出现提供了模型。”在库恩看来,范式是一种对
本体论、认识论和
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范式的特点是:(1)范式在一定程度内具有公认性;(2)范式是一个由基本定律、理论、应用以及相关的仪器设备等构成的一个整体,它的存在给科学家提供了一个研究纲领;(3)
范式还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可模仿的成功的先例。可以看出,在
托马斯·库恩的范式论里,范式归根到底是一种理论体系,范式的突破导致
科学革命,从而使科学获得一个全新的面貌。库恩对范式的强调对促进心理学中的理论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模式,即pattern。其实就是解决某一类问题的
方法论。你把解决某类问题的方法总结归纳到理论高度,那就是模式。按既定的用法,
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
Alexander给出的经典定义是:每个模式都描述了一个在我们的环境中不断出现的问题,然后描述了该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核心。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无数次地使用那些已有的解决方案,无需在重复相同的工作。 ?
一个稳定的范式如果不能提供解决问题的适当方式,它就会变弱,从而出现范式转移(
范式 shift)。按照
托马斯·库恩的定义,范式转移就是新的概念传统,是解释中的激进改变,科学据此对某一知识和活动领域采取全新的和变化了的视角。通常,范式转移是一个由某一特别事件引发的过程。所谓特别事件是指在现有范式中被证明是反常(anomalous)事件的增加,为了纠正问题,决策者需要改变工具设定,并尝试新的政策工具。如果这些努力不能奏效,就会出现政策失败(policy failure),进而打击旧的范式,促使人们去寻找新的范式,进行修正政策的试验过程。
所谓“范式转移”,是指一个领域里出现新的学术成果,打破了原有的假设或者法则,从而迫使人们对本学科的很多基本理论做出根本性的修正。例如,当人们发现地球是圆的而不是平的后,之前对地球上所发生的各种现象的理解全部都要重新考虑。这样,之前旧的
范式(地平说)被一个新的范式(
地圆说)所代替。从根本上来说,范式转移就是冲出原有的束缚和限制,为人们的思想和行动开创了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