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佛寺为隋唐时期的古老寺院,始建于
沣河东岸。在历经战乱和灾荒之后,又遇上了特大水灾,洪水将河两岸的房屋夷为平地,只剩寺院的石佛还矗立在沣河东岸。
村里几个
张姓年轻人要把石佛抬走,重新找地方供奉。可是只抬了一里多路就怎么也抬不动了。老人们说,是石佛不想走了。于是大家就地搭起茅蓬,修起围墙,安置了石佛。这就是今天石佛寺的所在地了。这几个年轻人也就地安家成为后来的新张庄,即现在的新庄村。
据《陕西省长安县地名志》载:石佛寺村位于斗门镇西南2公里处:“村西侧原有石佛寺一座,建于明代。后在
寺院东侧建村,得名石佛寺。清嘉庆《长安县志》记为石佛寺”。
文革前寺院原有三间大殿、二间配房。1992年兴教寺常明老和尚高足演德大法师住寺,九十年代末,台湾见如老和尚和演德大法师同发慈悲心,在各地信众的帮助下,拆掉三间简易房,于2000年建成前殿,2001年建成两侧厢房,2002年建成
孔雀明王大殿。石佛寺历经十载,现已初具规模。成为
西北唯一弘传佛母孔雀明王的主道场。
进入山门,前殿是五开间
大雄宝殿,匾额是赵朴初题写。殿内供奉横三世佛,两旁小左边观世音菩萨,右边地藏王菩萨。三世佛像前有小型佛母孔雀明王像。大殿背部是观音菩萨和
龙女善财童子,以及
韦驮菩萨。大雄宝殿内有
书架摆着各种佛教书籍,供大家结缘取阅。大雄宝殿后面是七开间的孔雀明王殿,匾额是释见如法师题写。殿内正中供奉的佛母
孔雀明王像庄严肃穆,金光熠。孔雀明王像是铜铸贴金彩绘像,高约五米,重5000斤,置于一米高的石雕须弥座上,是目前国内最高大的孔雀明王铜佛造像。孔雀明王头带
五佛宝冠,璎珞耳珰臂钏种种庄严,结坐在莲花座上,乘金色孔雀王。孔雀明王现慈悲相,一面四臂。右边第一手置腰间拿着莲华,莲花开敷在左肩上部;第二手掌心向上平托着因缘果。左边第一手当心,掌心向上拇指微开护持着吉祥果;第二手向左举,手握着孔雀尾。金色孔雀王双翅平展,双腿直立在五彩祥云上。此佛像造型精良,光华四射,而壁宇生辉。前面有小型横三世佛,左右伽南菩萨
韦驮菩萨,另有
哼哈二将护法金刚。
1979年公社时期,发现一个13.2公分高的鎏金。铜佛。资料记载:佛结跏趺坐于前方后圆并饰有云气纹的台座上,双手作禅定印,束发型
肉髻,额头较宽,眼大而横长,颔首微笑,着通肩大衣,领带自右肩绕胸搭于左肩后,胸部衣纹呈U形平行排列,断面呈阶梯形。脑后有两个用于固定头光的圆孔,座后半周有字母文字,现存
小雁塔西安博物院。另有一注有“
长安区黄良镇石佛寺”的石头,现存于西安碑林。
石佛寺现珍藏有古经书《佛母大孔雀明王经》,为明代木刻印刷三卷经折本。这本书在文革中由一师傅收藏在
秦岭,后辗转到陕北。当石佛寺建好时,此经书回到了石佛寺。经文首页有两幅插图,一幅是释迦牟尼佛讲经图,一幅是孔雀经
曼陀罗图,乃密教法宝。
五代十国之后,特别是到了两宋之后,孔雀经木刻单行本逐渐盛行,其间插图版众多,书画内容丰富多彩,插图中多以“孔雀经变”为主。例如明宣德三年(1428)所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其插图就是“孔雀经变”图,是按照“孔雀经”的内容绘制的。其间人物众多,个性鲜明,表现方法比较灵活。而有的经本插图则是依《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之说教而创立,图依三界布道,孔雀尊居于八叶莲花之中心,中院布位七佛八菩萨和四
辟支佛、四大声闻。第二院布位的是八天和诸眷属以及龙王、天众、往古大仙、诸鬼怪等。第三院布位二十八药叉大将、九种执曜和二十八宿以及十二宫等。其三界布道并逐次展开。按照此仪轨所绘制的图就是“孔雀经
曼陀罗”。石佛寺所藏之孔雀经中的插图就是按照“孔雀经仪轨”所绘制的“
孔雀明王经曼陀罗图。”这在木刻古经本中存世比较少,可谓凤毛麟角。实为珍藏之法宝。
见如法师:陕西西安人。民国三十八年中原动荡,政府播迁,随军渡海来台。1959年秋,投基隆大觉寺披剃,为灵源老和尚再传弟子。嗣以志在经法,逐入台北中国佛教研究院专究内典。
1961年仲秋:于基隆海会寺戒场受具戒。其后,归隐山林,自修阅藏。师则栖心“梵呗唱诵”,卓然有成。三十年来:结坛作法,讽经礼忏,梵音演处,利济洪深。迩来世风愈下,灾变重重;师蒿目时艰,心生悲悯,因而力修“
孔雀明王经法”,祈愿冥熏加被,冀挽浩劫于末世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