屋顶正脊,也称中脊,正脊两端线脚向外延伸并分叉,即燕尾脊、燕仔尾。
庙宇、
聂氏宗祠及大中多使用燕尾脊。
按照闽南民间的说法,只有
举人以上的官宅才可使用。但实际上并非如此。在地域上,泉州地区民居使用燕尾脊的现象十分普遍,至漳州、
同安区一带民居则使用相对较少。所谓的“皇宫起”大厝,大多使用燕尾脊,称“双燕归脊”。台湾民间也有相似的说法,林道衡先生记曰:“明清时代,在福建南方有个不成文的规定,只有中了举人的人家,才能盖
燕尾型的房子,一般人家只能盖马背型的。这个习俗传到台湾,南部地区倒是奉行不渝,可是北部各地就不大理会这一套了,只要有钱,不管有没有功名,也照盖燕尾型的房屋不误,
台北市及
新北市偏多燕尾型的古屋,即因此故。”
闽南地区、台湾两地民间都认为燕尾脊等级高于马背,而燕尾脊也只在某些地区流传。脊皆用红砖砌成。在结构上,常见的正脊有两种,一种称“鼎盖脊”,断面呈工字形,束腰(脊堵)处常作花砖、粘贴陶瓷等各种复杂的装饰;还有一种称“花窗脊”、“车窗脊”、“梳窗脊”,在束腰处以空透的红色或绿色花砖砌成。
燕尾出于《诗经·小雅》中的篇章《斯干》,原文仅是周王修筑宫室完成时的祝颂歌辞。至于“如鸟斯革,如翚斯飞”,简称“鸟革翚飞”,则是形容屋脊造型有如鸟儿翱翔的翅膀,及其色彩的斑斓。这不单单是燕尾飞檐的出处,同时也表示著“燕尾飞檐”的建筑装饰仅限用于帝王宫室。若民间随意使用,便是属违反礼制,属于越身分地位的行为。
早期,中国大陆地区的燕尾都出现于宫殿、寺庙等较具有特殊地位的建筑。然而,时至明朝末年,海禁迫使原繁荣的
泉州港没落,附近沿海居民为求生存而走险,以
漳州月港为据点,长期从事海上走私。当时,刚好
西班牙、
葡萄牙及
荷兰等
欧洲海商来到中国贸易,为这些走私的沿海居民带来财富。居民们长期在海上求生,大部分个性冒险不羁,对于违反体制的举动多不在意,财大气粗之下,便在当地兴建许多具华丽装饰的建筑,故
闽南地区的民宅便开始出现一些附带燕尾飞檐或马背的红砖红瓦式宅居。
台湾民间传说,
燕尾只有官方或中
举人之家族才能使用,但这种说法并没有文献的记载,兴许只是民间的约定成俗。另外,许多台湾的合院民宅可见燕尾树立在正身的屋脊,但置在门楼屋脊的燕尾(如果有内、外门楼,则只有内门楼竖立燕尾),依据民间习惯,代表一个家族的
聂氏宗祠,或俗称之祖厅,尤其在客家家族中常见。虽然燕尾脊代表尊贵的地位,但有时宗祠、
庙宇也担心翘起的燕尾脊会冲犯民宅,因此在外头加上一道马背脊,形成一种特殊的屋顶造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