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增长理论》是圣卢西亚经济学家
威廉·刘易斯创作的经济学著作,首次出版于1955年。
该书较全面地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作者在书中没有提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新概念,只是试图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一个基础,以满足当时政策制定者的实际需要。该书探讨的主题是一国人均产出的增长以及与此相关的诸多因素,如人口、资源、经济制度等等。
《经济增长理论》被
经济学界广泛地认为是“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了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
内容简介
全书共七章加附录。
第一章为导言。主要介绍了全书研究的重点内容,使用的研究方法以及全书的结构安排等。
第二章为节约的意愿。首先研究了人们对商品的欲望从何而来,其中分析了禁欲主义、财富和社会地位以及人们有限的眼界等对商品欲望的影响。其次研究人们为何努力进行工作及努力的代价,这里包括人们对工作的态度、冒险精神等。最后分析了人对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反应。
第三章为经济制度。在这一章中,作者首先分析了人们得到报酬的权利,这其中包括非物质报酬、资产的经营管理权、劳动报酬等。其次研究了贸易与专业化的关系,包括专业化的优点,市场的规模与专业化,组织的重要性等问题。第三节研究了经济自由,包括利己主义和集体行动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人才的纵向流动,以及市场的自由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意义。第四节则举出了一些事例,包括宗教、奴隶制、家庭、农业组织和家庭手工业。最后谈到了制度的变化,变化的过程和周期。
第四章为知识。首先研究了知识增长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性,介绍了科学和发明研究对社会进步的意义。其次提出新观念的应用,及对革新的态度转变,以及知识和利润的关系。最后提出训练计划,训练的先后次序、农业技术的推广、社会的工业能力倾向以及企业管理的实施。
第五章为资本。首先指出资本的必要条件。其次研究了储蓄,包括储蓄的必要性、储蓄的国内来源和外来资金。最后研究了投资,包括投资制度的基础,投资的起点和稳定巨,投资长期陆停滞的原因等。
第六章为人口和资源。首先探讨了人口和产出的关系,包括人口的增长,人口规模和产出的关系,即以人们的职业对产出的影响。其次分析了国际关系,包括国际贸易、移居国外和
帝国主义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第七章为政府。首先研究了企业的体制,其中分析了政府的职能、企业的生产计划。其次研究供应部门,包括政府的开支计划、财政问题。最后研究权利和政治的关系,以及是什么会导致通往停滞之路和治国才能的背景。
附录分析经济增长是否可取。其中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好处、贪得无厌的社会和过渡问题。
作品目录
创作背景
1948年,
辛克莱·刘易斯成为
曼彻斯特大学的一名
经济学教授,他在此度过了很有成就的10年,相继出版了《1933年~1939年经济概论》、《营运成本》、《经济计划原理》、《经济增长理论》。
据刘易斯自述,为了给这本著作增加实例研究材料,他不仅阅读了大量的中国、
日本的
中世纪经济资料,而且阅读了
古埃及、
希腊、
罗马和伊斯兰国家的经济历史资料。
作品思想
1.经济增长与经济活动
所谓经济活动,是人们为经济发展而做的种种努力,如降低生产成本、节约交易费用、提高生产效率等。经济活动是社会经济的
细胞。经济活动的努力程度在不同的国家是不同的,在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也是不同的,其原因既在于人们对物质财富及其获取方式的评判不同,也在于可利用的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不同,还在于经济制度的制定所具有的实用性不同。例如,在经济落后、思想保守的落后国家,传统的宗教观、道德观、伦理观尚未得到解放,人们的生活受到严格的限制,人们鄙视金钱,看不起对物质财富的追求,他们只相信所谓的高尚的道德和权力的尊贵,在这种状况下,人们对物质财富的评价是很低的。他们就算很穷,也只会得过且过,而缺乏对工作的热情,不愿意去承担任何风险。这种情况在落后国家普遍存在,这也是其经济落后的原因。只有从观念上改变,才能有其他方面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稀缺同样会阻碍经济的发展。国家不同,其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也不同,因此,许多国家只有根据本国的自然资源结构来制订经济发展计划。这样的计划,其合理性、有效性都要受到自然资源的客观限制,无法真正做到经济的协调发展。经济制度的实用性是另一个影响经济增长的原因。经济制度规定了一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进程,合理的经济制度会促进经济的发展,反之则阻碍经济的发展。
2.经济增长与知识的增长和运用
知识是包罗万象的,对于经济来说,经济知识包括技术方面的知识和社会方面的知识,前者是内在的经济知识,后者是外在的经济知识,但它们同样对经济发展有影响。知识的增长是一个漫长的渐进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就是知识不断增长的过程。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知识涌现出来,它们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因此现代人都应该努力去获取更多的知识。获取知识是为了运用知识。运用知识就是要将它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虽然知识的运用会受到各种不利的因素限制,但有用的知识最终会发挥其作用的。那么如何使人们获得更多系统、有用的知识?刘易斯认为,应当发展教育。教育是一种人力投资,教育可以对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起到根本性的促进作用。教育的方式多种多样,内容也有很多种类,这些都是经济发展所必需的。
3.经济增长和资本积累
资本只有不断增加才能给经济发展注入活力,资本就犹如经济活动的血液一样。资本的积累要解决好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资本的需求量和资本结构;二是资本的来源与运用;三是资本的转化过程。刘易斯认为,资本的需求量会受到来自资本品成本、资本使用效率、技术水平、投资环境、人口状况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资本的来源上,为了解决发展中国家资本不足的情况,鼓励居民储蓄就是一种有效的办法,同时也可以争取外国投资。资本的转化过程就是指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过程。这是资本积累的最后一步,也是最关键的一步,如果它没有完成,那么即使储蓄再多,也无法成为资本。资本的转化有时需要采取强制手段,也可以通过“有限责任制”的方式降低投资风险,以吸纳更多的资本。作为政府,同样可以贡献力量,如可以建立新的财政金融制度,以填补投资后私人资本市场留下的缺口,这样就进一步解决了储蓄转化为投资的后顾之忧。
4.经济增长与经济制度
上述三大因素是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但并不是说这三个条件改善到最佳状态时,经济发展就达到了最快速度。事实上,上述三个因素的作用效果究竟怎样,与一国经济制度有关。经济制度才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终原因。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它们是相互促进的,也是相互综合的。这种相互促进,特别是经济制度对经济发展的促进要受到环境的限制,其实质在于是否能在最大限度里给人们的经济活动加以激励、协调,使其自由地进行。经济制度也会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显得落后,这时就需要改变,在这个改变过程中,制度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又影响了经济的发展。两者的相互综合表现为社会制度的变化是呈周期性轨迹的,它和经济发展的加速、回升、停滞紧密结合在一起,是互动状态。
5.经济增长与社会制度
在落后国家,其社会制度是不完善的,表现为它既有
资本主义的成分,也有非资本主义的成分。前者适应了经济发展的需要,而后者却阻碍了经济的发展,如传统的宗教教义,已经明显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了。在这种社会制度的改革中,就需要改造原有的宗教教义,清除封建经济的残余,变革旧有的农业组织形式,同时对农民的利益加以保护,使其在摒弃旧的生产方式后,对新的生产方式同样喜欢而且更感兴趣,这样就可以使社会制度得到彻底改观,这样才能真正适应经济的发展。
作品影响
《经济增长理论》和《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是
辛克莱·刘易斯的两篇重要著作,它们共同奠定了刘易斯经济发展理论的基础。《经济增长理论》也是刘易斯获得
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代表作之一。
该书被誉为“第一部简明扼要地论述经济发展问题的巨著”。经济增长是各国追求的目标,但在刘易斯之前,关于经济增长的论述、著作并不多,原因之一是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能完整把握,并且对经济增长的途径认识不足。而刘易斯在深入研究中,从独特的角度出发,较全面地把握了经济增长的各个因素,开创了新的理论领域。
该书较全面地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涉及的范围广泛,可以说是一本有关经济增长的巨著。刘易斯在书中没有提出有关经济增长的新概念,只是试图为研究经济增长提供了一个基础,以满足当今政策制定者的实际需要。同时该书还探讨了能获取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各种方法。
但是,由于
辛克莱·刘易斯在他的书中并没有提出关于经济增长的新概念和新模型,故经济学史上并未将《经济增长理论》提高到与《
国富论》《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甚至穆勒的《政治经济学原理》一样等量齐观的地位。《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在有关经济增长理论的词条中,根本就没有提到刘易斯及其《经济增长理论》。
作者简介
威廉·刘易斯(William Arthur Lewis,1915—1991),圣卢西亚经济学家,1937年毕业于
伦敦大学经济学院,后获经济学博士学位。1947—1958年任
曼彻斯特大学教授。1963年后移居
美国,任
普林斯顿大学大学教授。他担任过许多国际委员会的经济开发顾问,帮助建立并于1970—1973年领导加勒比银行。其主要著作有《经济计划原理》(1949年)、《经济增长理论》(1955年)、《发展计划》(1966年)等。因对经济发展的研究和建立贸易条件的新模型,他与美国经济学家
彼得·舒尔茨分享了1979年
诺贝尔经济学奖。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