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英文名:subdivided units,别名:分间楼宇单位),是将原本的住宅单位分割成数个更小的出租单位以供低收入家庭或人士居住。租客通常为草根阶层、新来港人士或单身人士。劏房的出现,除了因为业主想收取更多的租金外,亦离不开基层租户的需要。
2003年到2020年,
香港特别行政区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仅增加了一倍多,但楼价却增长了不止六倍。在此期间,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长也从最快1.8年增长到2020年的5.5年。正是在此期间,劏房开始大量出现在香港。2013年,全港总共约有66900个劏房。2016年,全港劏房总数约有92700个。2024年3月,全港约有10.8万个劏房,涉及约21.6万名居民。劏房的月租中位数为5100
港元。同年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特区立法会综合大楼会议厅发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香港积极解决劏房问题,特区政府制定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推出“简朴房”。
基本释义
劏为
粤语,发音为tang,第一声,意为剖开。劏房即是将原本的住宅单位分割成数个更小的出租单位以供低收入家庭或人士居住。劏房其实是民间对于这类分割出租房的习惯用语,而这类房还有一个更专业的名称,叫“分间楼宇单位”。
历史沿革
起源背景
人口急剧膨胀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的香港人口变化,是一个人口急剧膨胀的过程。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从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不到50万人,迅速增长到740万。其间,虽有人口外流,但基本保持了每10年50万人的增长趋势。与之相较的,则是香港仅有1100平方公里的陆地面积,加上山多平地少,开山拓地成本高昂,香港仅能靠填海增加可供建屋的土地。截至2013年3月,香港从填海工程获得的土地面积逾67平方公里。这些土地虽然占香港土地总面积约7%,但容纳了27%的香港人口及70%的商业活动。
居住需求激增
人口的持续增加,自然引发对居住的需求。1949年前后,
香港特别行政区人口短时间内从大约50万激增到220万。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就居住在只是由木板简易搭建的寮屋(木屋)。1953年12月25日
圣诞节,九龙
石硖尾木屋区发生大火,烧毁两千余栋木屋,近六万人无家可归。自此,香港特区政府开始大量修建公共房屋,公屋也逐渐成为香港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0世纪70年代中期,约45%的香港人口住在公共房屋。至20世纪80年代初,已有超过200万香港市民居住在公屋之中。伴随着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的繁荣,香港人亦不再仅仅满足于租住香港特区政府的公屋。20世纪90年代中期,香港的楼价已经到达了历史高位。当时,香港社会对于楼价过高、市民置业困难的呼声已经出现。
1997年,香港回归后,首任特首董建华即针对楼价过高问题,并提出了八万五建屋计划,提出每年供应不少于85,000个住宅单位,希望10年内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轮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时间由6.5年缩短至3年。然而,这项政策很快遭到1998年
亚洲金融危机的打击。
香港特别行政区楼价在1997年10月19日的最高峰后的一年间下跌了一半,并在2003年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爆发后跌至谷底。楼价的长期低迷,引发以房产作为主要资产的中产阶级的民怨爆发,并将矛头指向董建华的八万五政策。2002年,香港特区政府决定终止兴建及出售居屋,停止买地,以稳定楼价。直至2010年,香港特区政府才恢复不定期主动卖地。劏房的出现,除了因为业主想收取更多的租金外,亦离不开基层租户的需要。
劏房涌现
资金涌入推高房价
2003年,为了支持受到金融危机和
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症病毒双重打击的
香港特别行政区经济,中国大陆与香港签署《内地与港澳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协议,同时开放内地居民港澳自由行。自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资纷纷涌入香港这一全球金融中心。当充足的资金遭遇持续供应不足的楼市,结果就是楼价迅速飙升。从2003年到2020年,香港家庭的可支配收入仅增加了一倍多,但楼价却增长了不止六倍。于此同时,公屋的平均轮候时长也从最快1.8年增长到2020年的5.5年。正是在此期间,劏房开始大量出现在
香港特别行政区。2013年进行的“香港分间楼宇单位调查”显示,当时全港总共约有66,900个劏房。这一数字到2014年就增长到了88600个。而到了2016年,全港劏房总数约有92700个,约9.2万户即21万人居住。
分布总量
2024年3月,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调查显示,全港约有10.8万个劏房,涉及约21.6万名居民。差饷物业估价署最新数据显示,约有六成劏房位于
九龙,两成位于
新界,两成位于
香港岛。约九成劏房位于楼龄50年或以上的旧楼,楼面面积中位数为11.6平方米,约半数劏房不足13平方米。
租住人群
劏房每个小单位的面积从数平方米至20平方米不等,租客通常为草根阶层、新来港人士或单身人士。该类人士通常无法承担昂贵的租金,或者无资格轮候公营房屋,借以作暂栖之所。亦有一楼一凤性工作者租用劏房,作为交易场所。
租金方面
截至2024年3月28日,劏房的月租中位数为5100
港元。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1年住在劏房的住户,每月收入中位数为15310港元,当中22%的住户每月收入在1万港元以下。
安全隐患
劏涉及两大工程,一是把单位加建分隔墙,二是增建水喉的出入水供应。由于改建墙位,往往改动了主力墙而影响了大厦的结构;又由于增建水管,往往引致漏水,令楼下住户受罪。由于单位内有多个房间,日常人流较多,通道较窄,易出现消防问题。另外,加建新厕所,往往要加高地台,因此加重了楼宇的负重量,这类结构性改动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2010年1月29日发生的马头围道唐楼倒塌事件,造成四人死亡、两人受伤。这事件的发生与劏房建筑存在一定的关系,政府方面开始关注由劏房引起的建筑结构隐患问题。
2011年11月30日清晨4时40分,旺角花园街排档发生火灾,大火卷着浓烟直接进入唐楼内,沿楼梯直攻而上,住客黑暗之中仓惶逃生。此次火灾共造成共9死34伤,是自回归以来
香港特别行政区死亡人数最多的一次火灾。造成大火死伤严重的原因之一,是因为该唐楼是劏房集中地,人口密度太高及通道太窄。该事件引起市民强烈反响,有网民为此改编歌曲《留宿劏房那天》,广泛传播,劏房一词自此深入民心。
相关政策
2012年10月2日,香港特区政府屋宇署宣布《2012年建筑物(小型工程)(修订)规例》于10月3日生效,规例指定的小型工程将增加至126项,与劏房(指把一个单位分割成几个单位出租,类似内地的“房中房”))相关的
建筑工程被纳入小型工程监管制度,以加强对分间楼宇单位所涉及的常见工程的规管。根据修订的规例,在逃生楼梯或其防护门廊的围封部分上开凿或改动门口、在楼宇单位内竖设用砖建造的非承重墙,以及铺设实心地台以加厚楼宇单位内的楼板,均被指定为小型工程项目。
2021年7月14日,运输及房屋局向立法会提交草案,为劏房租客提供四年租住权保障,并禁止业主滥收公用设施费用、续租时加租幅度不可超过15%等。法例草案最快会在年底实施。
2024年3月27日,香港特区政府有意推行“劏房登记制度”,未进行登记的业主不能经营劏房,否则被视作违法。同时,业主需找专业人士确定劏房最低标准,对于不合规的“劣质劏房”会立即取缔,“厨厕合一”以及“棺材房”等也考虑纳入取缔范围。10月16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在香港特区立法会综合大楼会议厅发表《行政长官2024年施政报告》,公布多方面重磅措施。李家超宣布,
香港特别行政区将积极解决劏房问题,特区政府制定住宅楼宇分间单位出租制度,推出“简朴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