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果
安息香科陀螺果属植物
陀螺果(学名:Melliodendron xylocarpum Hand.-Mazz.),又名胶果木、冬瓜木、鸦头梨等,是安息香科陀螺果属植物。
植物学史
陀螺果是安息香科的的主要植物,该科由 Dumoritor(1829)建立,中国学者黄淑美、梁元徽、喻诚鸿等对其系统学、木材和叶片的形态解剖学、花粉学等内容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和记载,使本科的范围和分布区基本被确定。1994 年,应俊生、张玉龙记录了中国安息香科特有属陀螺果属植物花粉形态特征,及生态特性与地理分布。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热带林业科学研究所植物标本室存有1974年8月10日采集的陀螺果标本。
形态特征
安息香科陀螺果属的落叶乔木。高6-20米,胸径达20厘米;小枝红褐色,嫩时被星状短柔毛,成长后无毛;树皮灰褐色,有不规则条状裂纹;冬芽卵形,长达10毫米,外面包围的鳞片宽卵形至卵形,由基部向上渐较大,顶端渐尖至急尖,密被星状短柔毛。
叶纸质万状披针形、椭圆形至长椭圆形,长9.5-21厘米,宽3-8厘米,顶端钝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或宽楔形,边缘有细锯齿,嫩时两面密被星状短柔毛,尤以下面被毛较密,成长后除叶脉外无毛,侧脉每边7-9条,和中脉、网脉均在下面隆起;叶柄长3-10毫米。
花白色;花梗开始短,以后伸长达2厘米;花萼高3-4毫米,萼齿长约2毫米;花冠裂片长圆形,长20-30毫米,宽8-15毫米,顶端钝,两面均密被细绒毛,外面被毛常较密,雄蕊长约10毫米;花往长达13毫米。果实形状、大小变化较大,常为倒卵形、倒圆锥形或倒卵状梨形,木质,不裂,外果皮和中果皮木枪质,内果皮木质;种子椭圆形,扁平,种皮膜质,胚乳肉质。长4-7厘米,宽3-4厘米,顶端短尖或凸尖,中部以下收狭,有时柄状,外面密被星状绒毛,有5-10 棱或脊。花期4-5月;果期7-10月。陀螺果的果实有点怪,因其屁股上长有几道螺纹,故名陀螺果。
生长环境
陀螺果生于海拔1000-1500米的山谷、山坡湿润林中。
分布范围
陀螺果产自云南省东南部、四川省南部、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东南部除外)、湖南省广东省中部以北、江西省福建省等地。
生长习性
陀螺果喜光,耐半荫,喜温暖湿润气候,不耐干旱贫瘠;在酸性土壤上生长良好。
繁殖方法
陀螺果主要以播种繁殖。
栽培技术
以采自广西金秀大瑶山的陀螺果当年果实为材料,通过对其进行形态解剖和发芽实验,探索陀螺果种子繁殖技术。结果表明:
1. 木质化的内果皮是陀螺果种子萌发的主要障碍,果实经充分吸水能自行顶破内果皮。
2. 陀螺果种子并不存在休眠现象。
3. 陀螺果种子在种植7天后开始萌发,在21天左右达到萌发高峰,其发芽率可达到54%。
4. 即使开裂的果实也不宜将其整个埋入土中,将种子剥离果皮和种皮后,其发芽率将提高约40%。
植物价值
经济价值
陀螺果的木材很美,心材黄褐色,油光发亮,加上别致的木纹,是工艺雕刻和细木工的良材。
景观价值
陀螺果树形美丽,可供庭园中的绿化树种;分枝开展,花大而美丽、先叶开放、略带粉色,雅致洁净,果形似陀螺;4月至5月进入花期,是优良的观赏树种。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陀螺果.中国自然保护区标本共享平台.2014-06-20
陀螺果种子繁殖技术初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14-06-20
目录
概述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生长环境
分布范围
生长习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植物价值
经济价值
景观价值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