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一个科研机构,成立于1999年,旨在推动量子信息在中国的发展。
历史沿革
实验室的前身为1983年郭光灿院士回国后组建的量子光学研究组。在上世纪80年代,主要进行了量子光学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于1984年起在国内率先开设了《量子光学》研究生课程。1990年,由高教社出版了《量子光学》著作。随着量子信息学科在国际上的兴起,实验室在国内率先投入到了这一新兴交叉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并提出了“量子避错编码原理”和“量子概率克隆原理”。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开放实验室”(简称LQCC)。2001年,中国科学院正式批准其成为中科院重点实验室,并命名为“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2005年,实验室更名为“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
科研团队
实验室现有研究人员15名,管理人员2名,其中包括高级职称人员10名,博士学位获得者10名。
发展目标
实验室的目标是在量子光学和量子信息领域不断取得国际水平的成果,培养年轻学术带头人,建设成为中国量子信息科学的创新研究基地。长期目标包括研制成功的量子计算机和实用的量子通信系统。
研究内容
实验室的研究方向涵盖量子密码、半导体量子芯片、量子纠缠网络、光量子集成芯片以及量子理论基础等多个方面。
研究小组
实验室设有量子密码与量子器件研究组、半导体量子芯片研究组、量子纠缠网络研究组、光量子集成芯片研究组和量子理论研究组。
研究进展
实验室在量子信息领域的研究取得了多项重要进展,包括实现了单比特超快普适电控量子逻辑门、量子惠勒延迟选择实验的实现、CuO高临界温度机制的第一性原理模拟等。
论文统计
实验室成员发表了多篇具有影响力的论文,涵盖了量子物理学的多个领域,如量子轮迟择实验、量子霍尔效应的实验等。
主要成就
实验室在量子信息基础理论研究中取得了重要进展,并在芜湖市建成了世界上首个量子政务网。此外,还提出了用超导传输线腔耦合多个双量子点分子制备量子点分子团簇态的方法,并使用光学方法实现了“量子赌博机”。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科研团队
发展目标
研究内容
研究小组
研究进展
论文统计
主要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