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光灿,男,汉族,中共党员,1942年12月出生,福建
泉州市人,大学本科学历,是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主任,
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
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
中国光学学会理事长,
1965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200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到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科技部“973”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中国量子信息其后蓬勃发展的基础。2003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先后培养了近百名博士,其中5人荣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4位被国家基金委评为杰青,4位被评为优青,3人获得
中国青年科技奖。2023年8月21日,郭光灿出席了
中国计算机学会主办的第二届CCF量子计算大会暨量子计算产业峰会。
郭光灿曾于2001年获中科院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3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3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6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007年获安徽省重大科技进步奖,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013年当选“CCTV科技创新人物”。
1958年初中毕业时,他被保送升入重点高中
泉州五中。1960年,郭光灿参加全国统一高考,第一志愿报考留苏预备班,第二志愿为
台湾中国科技大学。后因中苏关系紧张,留苏政策变动,他未能如愿踏上
苏联之旅,而是迈入了中科大的校门。1965年毕业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无线电电子学系。
1965年郭光灿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本科毕业后留校任教;1981年至1983年作为访问学者,前往
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学习;2003年当选为
中国科学院院士;2009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曾提出概率量子克隆原理,推导出最大克隆效率,在实验上研制成功概率量子克隆机和普适量子克隆机。2021年,郭光灿凭借《基于量子信息技术研究量子物理基本问题》获得2020年度
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21年8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基于离子阱系统寻找黎曼函数零点的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该团队
李传锋、
黄运锋、
崔金明等人,联合
西班牙的合作者利用周期性地驱动囚禁离子的量子状态,成功在实验上测量到黎曼函数的前80个零点。该研究成果日前发表在国际知名
学术期刊《NPJ量子信息》上。2022年8月9日,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力系统的全光远程同步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相关研究成果8月5日发表在Physics Review Letters上,选为“PRL Editors' Suggestion”。
郭光灿主要研究方向和内容包括:
量子计算。基于
半导体、超导、
离子阱和光学系统等研制专用的量子模拟和通用
量子计算机;量子纠缠网络。研制量子光源、量子通道、量子存储器等。实现量子中继和量子优盘,构建大尺度量子网络;量子精密测量。利用固态自旋和冷原子系综等研制高精密的量子传感和量子探测装置。研制集成的
量子芯片;实用化量子密码。研制高效、实用、安全的量子密码系统,探索新型的量子密码体系;量子物理基本问题。理论上研究量子信息和量子物理的基本问题,并使用量子
信息技术进行实验探索。
2000年,郭光灿又领导课题组开辟量子密码的实际应用研究,建立演示性
量子通信系统,成功地完成了从理论研究转向实验研究与理论研究相结合的重大转变。 2001年,作为首席科学家申请到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科技部“973”项目,该项目的实施奠定了我国量子信息其后蓬勃发展的基础。他组建的这支研究队伍先后培养出五位
中国科学院院士和十多位科技部“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创建了中国量子信息领域第一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并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国内首个光纤量子密钥系统;实验上首次同时观察到光子的波动性和粒子性,挑战玻尔互补原理设定的界限;研制成功八光子量子纠缠态,首次演示六光子纠缠的非局域性;研制成功国际上迄今性能最好的固态量子存储器;首次在宏观尺度无漏洞地验证可用于判别宏观和微观界限的LG不等式;研究成功可同时实现快速操控和长相干时间的新型
量子比特等。2018年2月,郭光灿院士团队创新性地制备了半导体六量子点芯片,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半导体体系中的三量子比特逻辑门操控,为未来研制集成化
半导体量子芯片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2020年2月26日,郭光灿团队在量子定向研究中取得新进展。该团队
李传锋、
项国勇研究组与
复旦大学朱黄俊和
北京理工大学尚江伟合作,基于
量子纠缠测量技术实验实现了高效的量子定向。该研究成果于2月13日在线发表在国际期刊《
物理评论快报》上。2021年4月,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在光量子存储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该团队
李传锋、
周宗权研究组将相干光的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大幅度刷新了2013年
德国团队
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
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该成果4月22日发表在国际知名期刊《
自然—通讯》上。5月5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
李传锋、许金时等人与
上饶师范学院李波、梁晓斌以及
南开大学陈景灵合作,实验实现
量子信息的掩蔽,成功将量子信息隐藏到非局域的量子纠缠态中。6月,中国科学家郭光灿院士团队将光存储时间提升至1小时,刷新了2013年德国科学家团队创造的光存储1分钟的世界纪录,向实现量子U盘迈出重要一步。
2021年11月,郭光灿院士团队
李传锋、
柳必恒研究组与
电子科技大学王子竹教授、
奥地利高小钦博士、Miguel Navascués教授等合作,首次实现高维量子纠缠态的最优检测。成果日前发表于《
物理评论快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与
新加坡国立大学合作,在二维材料非线性量子光源研究中取得重大突破。联合团队首次利用新型二维材料NbOCl2的非线性过程实现了超薄的量子光源,厚度可低至46nm。这是国际报道的最薄的非线性量子光源。这项研究不仅为光学量子信息研究提供了一种可集成的量子光源,也为二维材料的非线性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这一成果在国际学术期刊《
自然》上发表。2023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郭光灿院士团队
李传锋、陈耕等人与同行合作,利用量子不确定因果序实现了超越海森堡极限精度的量子精密测量。相关研究成果已发表于国际期刊《自然・物理》。
郭光灿一头扎进了量子光学的绚丽世界,用只争朝夕的效率迎难追赶。正是因为这种敏锐的洞察力和超强的学习能力,回国之后,郭光灿开始计划并实施推广
量子光学,中国的量子光学研究终于开始蹒跚起步,为后来中国在量子信息技术上取得多项世界领先成就打下了基础。(
新华网评)
郭光灿作为中国量子科技的先行者,为中国国内
量子光学、
量子密码、
量子通信和量子计算等众多研究领域贡献了“第一推动力”。(光明网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