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岭村,位于
广东省东南沿海
潮汕地区的
惠来县东港镇。在惠来县城西南32公里。属东港镇,又称百村和白冷村。
注:惠来县(Huìlái Xiàn)在
汕头市西南部沿海。县人民政府驻惠 城镇。1987年辖14镇、3乡。明嘉靖四年(1525)置惠来县,因县治惠来都得名。1959年撤销 惠来县,县地分别并入潮阳县、
普宁市。1961年恢复惠来县。1983年属汕头市。
注:
伯利恒(又称白冷)
巴勒斯坦地区中部城市。位于犹太山地顶部,
耶路撒冷以南,海拔680米。
希伯来语 原义为面包之家。又因是耶稣诞生地而闻名于世。
概述
百岭村又称白冷村和百坽村,原名百土田令村,清朝中期建村。先由纪氏,后有王、林、蔡、张等姓氏来此居住,因劈田约一百丘故名,注:丘谷古时又叫土田令。2005年改为百岭村。由于建村早期,村民的组成并非来自同一乡镇或同一村落。所以村民的组成结构基本是来自不同乡镇的人民。相比附近一带村庄显得比较特别,它不像周围的其它村庄,有统一性氏。但村中还有按姓氏分宗族,平时宗族是内基。
百岭村全村99%信仰
天主教,也是当地有名的侨乡。百岭村紧挨东港村、白坑村、新华村、大旗村,交通便利,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广聚人气。也是全国农村信仰天主教的人民占到百分之九九的少数村庄之一,其人数规模仅次于山西山
清徐县境内的六合村。属于天主教村。
原本百岭村所有的村民都是信天主教的,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很多外地人到此做生意和工作。甚至定居在百岭村。因此村民的信仰不再像解放前那样的单一性。
经济
村民经济收入主要靠
种植业和劳务输出。农业以种植水稻、荔枝为主,早期经济来源主要以农业、林业、华侨汇款为主。2000以后,开始有小工厂,小作坊运作。除了农田收益,还有大量果园经济收益。主要以荔枝、
龙眼出产。村中70、80、90年代出生的人们,基本在外做生意或者打工。他们主要基本分布在珠三角地区。甚至有移民至国外的。
随着交通设施的改善,对当地的经济带来飞快的发展,如今已经成为
东港镇的经济中心。主要是以餐饮业和零售业为重点的行业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
地理
百岭村位于
广东省潮汕地区惠来县东港镇。受东港镇管辖,辖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2006年)。全村现有,总户数743户。总耕地面积1136亩,其中水田1074亩,旱园50亩。
历史
百岭村,原名百土田令村,2005年改为百岭村。清朝中期先由纪氏,后有王、林、蔡、张等姓氏来此居住。因劈田约一百丘故名。先后有法籍马神父1875年明神父1893年,李神父1897年到此传教。并于公元1902年建成一座高6米的教堂,面积340平方米的教堂和一座高八米面积125平方米的双层神父楼。
百岭堂区开始由法籍戴神父主持建一教堂,
光绪十九年(1893)法籍明方济神父接任本堂并于光绪二十四年(1898)再建一教堂,并建有神父楼、小学和育婴堂。该堂辖神泉的文昌、周田的头径、奇训、锡溪等村,并办有明德小学和育婴堂。根据《汕头市志》2000版整理
1986年,因原教堂已残旧。由侨胞和教徒捐资,村教会对老教堂进行改建,新教堂建筑面积857.5平方米,高31.5米,教堂是教徒们礼拜天诵经及其他活动的场所。百岭天主教堂的规模、教徒集中的程度在
惠来县乃至
广东省都有一定知名度。
关于鲜为人知的历史,1928年一月初,国民党甲子警察署长(佚名一说是戴可雄)伙同陈子和马思逵(
陆丰市保安队长)以及葵潭自卫队长黄某,勾结回来百岭肖觉,陈少梅、
水墘村、陈世鉴,上埔林桃等在甲子成立“白旗对”(又称白旗会)纠集五百多人,11日攻下陆丰县城,推举肖觉为临时县长,中旬,
彭湃,徐向前等克复陆丰城。一月22日,红四师十二团,翌日(旧历正月初一)解放
甲子镇,甲子成立苏维埃政府,地址在红楼(今甲子粮管所内)11月26日,红四师11、12团在陆丰、
惠来县两县农民武装配合下,攻下肖觉老曹百岭村。2月24日又攻下
葵潭镇,甲子白旗会残余势力,曾赴百岭救援,郭一士,彭寿全,曹*初被打死三月中旬,彭湃和红四师副师长兼参谋长徐向前率领红四师和
潮阳区、惠来、
陆丰市、
南塘镇、甲子农民武装近十万人,两次攻克惠来城。注:甲子历史大事记四:
辛亥革命和
二次革命时期
当时百岭的肖觉在陆丰做临时县长的时间根本就不长,他有没有逃回百岭也是不知之事。可以知道的是当年百岭村的解放之路,是经历了几年的战火洗礼。村民在神父和修女的带领下,坚守自己的家园,这一些在现在的百岭神父楼的西楼都还可以看到当时留下的枪孔。鉴于双方火力悬殊,当时的神父最后做出了一个沉痛的决定,就是放弃家园,如果不放弃的话,可能全村会死伤惨重。.最后趁着对方熄火的时候分批逃离百岭。很多人当时就被接送到东南亚一带,这就造就了现在的百岭有很多华侨的原因。.
地点
明德学校,
光绪十九年(1893年)法籍明方济神父发动教徒募捐,开办明德小学。在早期时候一直是村里的学生读书场所。后来解放后建立百岭小学。如今的明德学校,由海外侨胞及村民捐资兴建,为了纪念明德神父而命名。
1998年该堂神父苏宗仰发动 海内外教友捐资220万元,为当地建成一间占地1560平方米的初级中学。筹建学校期间。苏神父、李神父还有村里热心人士蔡学苏为筹建学校的事宜,去了几次
新加坡,希望新加坡当地的百岭人出资兴建学校,后面筹到捐款后加上村民的捐款,修建了如今的明德学校。
白冷天主堂
光绪元年(1875年)由法籍马智远神父创建,(又一说
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五年(1845年)由法籍马智远神父创建)初为一座200 平方米的小教堂。光绪十九年(1893年)法籍明方济神父发动教徒募捐,重建一座占地面积40 0平方米的教堂,同时建有一座两层楼的神父楼,开办明德小学和育婴堂。建国前夕,有教徒1000人。建国后,改作村委会办公楼和仓库。 1984年归还教会。因年久失修,教堂成为危房,1986年重建,1987年落成。新建教堂占地80 0平方米,与唱经楼和两侧的建筑物连在一起,共有建筑面积1203平方米。前面钟楼高31.2 米,此外还有花园和其他附属建筑物。建堂以来,主持该 堂教务的神父有:法籍戴神父、马智远、明方济,本国的李荫民、刘若石、苏宗仰、李问津、吴庆辉 等 参考文献:
广东省新编年鉴\u003e镇村志库
管理图册
教堂图片资料
百岭幼儿园 1993年开办一间幼儿园。
文化
百岭村全村人民百分之九十九信奉
天主教,所以主流文化是宗教文化,宗教色彩浓厚。
小孩子一般六七岁就得学习《要理问答》,《要理问答》是本小册子,里边的形式是一问一答,例如:问:你为什么生在世上?答:为恭敬天主,救自己的灵魂。但更多的是教育人们克守本分,努力向上。学习完《要理问答》,还要经过考核,通过者方可领圣体。(圣体:
耶稣最后的晚餐时,拿起饼来,祝谢了,擘开。递给门徒说:“这是我的身体,为你们而舍弃的。你们应为纪念我而行此礼。”晚餐以后,耶稣同样拿起杯来,说:“这杯是用我为你们流出的血而立的新约。”(路二19-20)。教会举行此成圣体礼称为举行(作)感恩祭。弥撒中的圣体圣事是纪念
基督的死亡及复活)接着是再继续学习《要理问答》、《圣经》以及一些圣歌等,再通过考核后就可以领坚振,(坚振是耶稣建立七件圣事之一;是
主教(神父)先向领坚振的教友覆手祈祷,而后在其额上敷油,同时念:「呼叫领坚振人的坚振圣名,请藉此印记,领受天恩圣神」,透过圣事赋予的神印,使领受的人更密切地与教会结合,进而更坚强地为基督作见证(法典879)。是圣洗圣事的补充和加强,亦即基督教徒的成人礼。)
平时如果神父没有外出,教堂每天凌晨五点左右都有弥撒,晚上有念经,周日为主日天,不但凌晨有弥撒,晚上也有弥撒,而且教堂钟楼会敲响钟声,还会有广播播放圣歌,一放广播全村的人都能听到,以提醒人们去教堂望弥撒。
虽然是身在中国,但是关于节日的庆祝。除了中国的几大传统节日,例如
除夕、
春节、端午、
中秋节、
冬至。基本上就只剩
天主教的节日,当然最主要的就是四大节日。分别是
复活节,圣母升天,圣神降临,以及
圣诞节,又称四大瞻礼。逢四大瞻礼的时候早上有弥撒,晚上也有弥撒。早期的时候,望完弥撒圣堂门口外的广场会放鞭炮,以庆祝节日气氛。
四大瞻礼中属圣诞节最热闹,在
平安夜,人们会搭建舞台,先是有节目表演,接着是“游圣婴”,即神父手托圣婴像,站在车上由圣堂出发,环绕全村游行一周,再接着是弥撒,最后是放烟花。很多人们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放烟花,这也是节日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全村人赏烟花表演。
关于扫墓。
天主教由西方传入中国,跟中国其他信奉天主教的地方一样,这里基本也本土化了,在中国大部分人的扫墓的时间都在
清明节。而百岭村的扫墓时间是在西方的
万圣节(教会称成为诸圣瞻礼)的第二天即11月2号,就上山扫墓。又称“追思先亡”以纪念逝去的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