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兴武,1942年3月2日生于
义乌市县(市),是一位科学家。1960年毕业于浙江严州中学,同年考入
南京大学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射电天文专业,1965年毕业,并于当年直接被南京大学天文系聘为助教,1980年提升为讲师,1990年聘为副教授,2001年提升为教授。他参与了国际上最早发现和测量出大质量分子云核旋转的工作,并在银河系结构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果。
1982年至1984年,郑兴武留学美国
哈佛大学天文系,师从国际知名专家James Moran教授,学习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波谱观测技术,并研究银河系和
河外星系天体物理脉泽。在此后的职业生涯中,郑兴武教授受哈佛-斯密松天体物理中心邀请,以访问学者、访问科学家、哈佛学院天文台副研究员和亚毫米波阵项目顾问等身份,先后十余次回访,开展科研协作。
他还曾被聘为中科院
乌鲁木齐市天文站、上海天文台、国家天文台和紫金山天文台的客座研究员。此外,郑兴武教授担任过中科院上海天文台25米射电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13.7米毫米波射电望远镜和乌鲁木齐天文站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评价专家组成员,并在2000年被聘为中国学院射电联合开放研究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
郑兴武教授长期以来使用大射电干涉阵(VLA)和甚长基线干涉阵(VLBA),致力于星际热分子
谱线和非热脉泽分子线辐射观测,研究领域包括巨分子云、大质量分子云核和大质量
原恒星形成、天体物理脉泽、原恒星盘和分子外流中脉泽
动力学、
河外星系盘中超脉泽、银河系脉泽
视差和自行、银河系结构和运动学等研究。
研究取得两项重要成果:(1)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利用甚大阵(VLA),观测大质量
恒星形成区的星际NH_3分子线辐射,从分子云核的多普勒频移测出旋转速度梯度112 km/s/pc,估计分子云核的质量约为100太阳质量,年轻OB恒星的质量为20 太阳质量。这是国际上最早发现和测量出大质量分子云核旋转的工作之一,为
恒星形成理论研究中
动量转移提供了观测依据(ApJ.,1985, 293,522)。(2)与国内外专家协作,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用甚长基线干涉仪(VLBI)高分辩率观测与大质量恒星形成区成协的
甲醇分子脉泽(一种亮温度超过亿度,最高可达万亿度的
宇宙激光),测量它们的三角
视差和自行,导出它们的距离和三维运动速度,获得甲醇分子(CH3OH)脉泽在
旋臂上的分布和远动,研究银河系旋臂的结构和动力学性质。首次观测银河系
英仙臂中一个大质量分子云核W3OH中的甲醇分子脉泽,精确测量出这个脉泽到
地球的距离 636040 光年,
测量精度达到2%,这是有史以来
天文学中对如此遥远的
天体,精度最高的距离测量,彻底解决了天文界关于英仙臂距离的长期争论。2006年1月研究成果发表在美国《科学》杂志上。该项研究被评为2006年度“中国基础研究十大进展”,2009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自然科学
一等奖。
2020年4月,著名杂志《
科学美国人》刊登了由美国科学院院士M·里德和该校天文与空间科学学院郑兴武教授联合撰写的封面文章,总结了由他们及德国马普射电天文研究所K·门滕教授所领导的国际团队历经15年对银河系结构的研究成果。该团队用甚长基线干涉技术精确测量位于银盘上近200个大质量恒星的距离和自行,得到银河系
旋臂的结构、
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它绕
银心旋转的速度,绘制出尺度为10万×10万光年的全新银河系结构图。该图是迄今最精确的银河系结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