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汉思(
瑞士文原名:Hans Küng,1928年3月19日—2021年4月6日),瑞士学者,德国杜宾根大学荣休教授,基督教研究所所长。曾长期担任宗教顾问,近年来积极推进全球伦理思想,倡导宗教对话,是全球伦理基金会创建者,1993年
芝加哥世界宗教会议《走向全球伦理宣言》起草人。
个人经历
中文名:孔汉思
其他名:汉思·昆
国籍:瑞士
出生日期:1928年3月19日
毕业院校:德国杜宾根大学
著作:《基督教和世界宗教》、《
中国宗教与基督教》、《当基督徒》等
著名论断:“没有宗教之间的和平就没有世界和平,没有宗教间的理解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
贡献:创立了“
世界伦理基金会”,提出了自己“世界伦理”的理论。
综述
孔汉思的学术事业更多的展开于对世界宗教文化的研究中,正是在这一基础上,汇集世界宗教文化的精髓,提出了自己“世界伦理”的理论。他认为:“没有宗教间的和平,就没有国与国之间的和平;没有宗教间的对话,就没有宗教间的和平;没有对各种宗教基础的研究,就没有宗教间的对话;没有基于全球伦理标准的国际关系新
范式,就没有全球的和平与正义。”
中原地区文化被孔汉思称为“最为古老的高级文化”,他认为:“中国伦理是
世界伦理的基石”,尤其是2500多年前
孔子创立的儒家伦理中所提出的“仁”和“恕”。其中,“恕”更是成为了世界伦理的黄金法则。
孔汉思和中国文化的神交可以追溯到半个多世纪前的大学时光。他被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思想中的中国元素所吸引,
意大利传教士
利玛窦以及他的同仁们所翻译的汉籍经典也让他印象深刻,他觉得最为有意味的就是利玛窦希望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能够用熟练的汉语表达思想的中国人。”从那之后,孔汉思开始了对儒家学说、
道教、佛教等中国宗教及伦理文化的研究历程。
1963年,孔汉思选择了到香港旅游,第一次亲身体验了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1971年,他结识了在澳洲国立大学教授宗教科学的
秦家懿女士,那是他认识的第一个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这位来自旧中国却对
基督教颇有见地的女士的一举一动都让孔汉思觉得新奇。秦家懿家族跨越中国大陆、中国台湾以及
美国的大家庭模式也让孔汉思惊奇于中国血亲关系的神奇力量。
1979年,在秦家懿以及他们共同的朋友萨尔金特·施莱弗(SargentShriver)——美国总统、
和平队创始人
约翰·肯尼迪的妹夫——的带领下,孔汉思加入一个由二十位美国教授组成的代表团,踏上了他梦寐已久的中国的土地,成为了第一批被允许访问
孔子出生地曲阜并有机会住在
孔府的外国人。
然而最令孔汉思赶到遗憾的是,刚刚经历过文化大革命的中国学者们,对于孔子的历史地位和当代意义依然有些含混其辞。
20年之后的1999年,孔汉思为了拍摄他介绍世界宗教的七集纪录片《
世界宗教寻踪》的
中原地区部分而到
北京孔庙故地重游,非常高兴地感觉到孔子又获得了应有的敬仰和尊重。如今,孔子学院遍布全球很多地区,孔子所倡导的和谐、仁爱、宽恕等等的伦理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全球化所带来的物质主义的洪流也正席卷着整个世界。
在本届汉学大会上的演讲中,孔汉思说道:“只有回首反思自己令人钦佩的伦理传统,中国才能在未来国内外事务面临的种种艰巨任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1995年,孔汉思发起创立了“世界伦理基金会”,并通过一系列教育宣传项目向全世界推广世界伦理的理念。“伦理在一开始总是处于弱势地位,因为它没有向法律一般的约束力,但是其长远的意义难以估量。孔汉思认为,由于
华尔街的不合乎道德的行为所引发的波及全球的经济危机以及
美国前总统布什在
伊拉克战争上的不诚实行为,会带来长时间的负面影响。“伦理不会像法律那样有可触及的制裁效果,但是它能够通过感化人的性灵而达到潜移默化的长远的效果。”
世界伦理基金会已经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汉语基督教文化研究所启动了合作项目,明年9月起,香港将会在中学生们宗教伦理课程
中将基金会撰写的《世界主要宗教介绍》作为辅助材料,教导学生从一个客观公正的角度来看待宗教对于世界政治经济以及日常生活的影响。
基金会也希望在不久的将来能够在中国大陆高校中开展类似的教育项目。
“
世界伦理项目的顺利推广能够给未来的全球和平提供希望,”孔汉思说:“而
中原地区的伟大人文传统的精髓——人道、互信、和谐,给世界伦理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人物逝世
2021年4月6日,孔汉思教授在德国
图宾根家中逝世,享年9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