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家懿(JuliaChing,1934-2001),江苏无锡人,
加拿大著名华裔汉学家。1972年毕业于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导师为著名汉学家
柳存仁先生。后应
哥伦比亚的
狄培理(William T. de Bary)和
耶鲁大学的
芮沃寿(ArthurWright)两教授的邀请,先后在两所大学执教。1978年任教多伦多大学,由于业绩卓著,三年之间便晋升为正教授。又同时兼任宗教、哲学和东亚研究三系的教授,并且是《慎思录》、《
王阳明》等三部专论和三部译著的作者。此外,还有六、七十篇学术论文。
从这大量的著作当中可知,家懿教授的研究兴趣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
基督教的
神学,二是儒家的智慧,三是两者间的比较。她对
基督神学的关心可以远溯至她的家庭背景。然而,早年在上海和
香港特别行政区乃至于年青期在美国
新罗谢尔书院(College ofNew Rochelle)和天主教大学(CatholicUniversity)所接受的教育,对她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熟悉家懿教授宗教背景的都知道,从新罗谢尔书院读书的年代开始,前后二十年间,她曾经是圣乌尔苏拉会(the Order of St.Ursula)的修女。可见,家懿教授对
基督教的投入。至于对儒家智慧的兴趣,则是从她在台湾花莲传教的一段期间才开始的。据家懿教授的追忆,那三年间,她读了不少中国文、史、哲学的书,当读到
王守仁“大人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话语时,更加为所吸引。此后,便矢志探索儒家哲学的智慧。基于对中西两个伟大的宗教与哲学传统同感兴趣,家懿教授的研究还进一步发展为对此两传统的比较。
当然,家懿教授的研究业绩并不止此。实际上,作为一位异常精勤的学者,她研究的范围是不停地在拓展着的。自1989年开始,至1994年止,她先后出版了八部专书。尽管其中两部是合编的,两部是合著的,这些著作,无论从质从量而言,不仅标志着家懿教授学术事业的一个丰收期,也显示出她的研究兴趣较前更为广泛。有关西方的宗教与哲学,她的视野拓展至与宋明理学有密切关连或与之可相比拟的西方哲学家之上,如
戈特弗里德·莱布尼茨、
沃尔夫、
阿尔弗雷德·怀特黑德和
海德格尔等。有关中国的宗教与哲学,她的兴趣也不再限于
儒家。从着眼于阳明与
道教、
朱熹与释道二教的关系开始,她的目光实已放大至整个三教之上。此外,还可以看到的是她将中国智慧的根源远溯至上古的一个倾向。正因为以上两个领域同时在拓展,她对中西宗教哲学的比较,也相应地扩大其范围。更值得注意的是,除了象牙塔中的研究,家懿教授的关心直延伸至当前的政治与社会问题之上,是知识分子对社会的深切的关怀。基于这丰硕的研究业绩和积极的社会参与,1990年家懿教授获选为加拿大皇家学院的院士,1994年晋升为多伦多大学的大学教授。这是多大给予其最优秀教研人员的最高的学术名衔。此外,同年获
北卡罗来纳州的圣安德鲁斯长老会书院的荣誉
人文科学概论博士。
自1995至2001的几年间,家懿教授的著述业主要表现于Mysticism and Kingship in China: The Heart of Chinese Wisdom(1997)和The ReligiousThought of Chu Hsi(2000)两书之上。此两书分别由
剑桥大学出版社和
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是家懿教授在中国哲学与宗教的园地上辛勤数十载的晚年力作。此外,1998年她出版了她的自传。此书记录了她一生对意义的探索和对肉体与心灵上的创伤追求愈合的历程,得到了多方面的高度评价。除了著述,晚年的她仍然积极参与各种学术和社会活动。举例而言,在国际上,1997年4月,她出席了由已故日本首相福田纠夫所创立、并由前
德国首相舒默特所主持的高层次专家会议,并参与了有关“人类责任的举世宣言”的起草。在地方上,她与
多伦多的华人领袖紧密合作,推动社区的发展,并且是媒体在各种问题上咨询的对象。
由于上述的成就,家懿教授在学术上和社会上的声誉益隆。1997年
加拿大的一所著名大学Queen’s University授予她荣誉
神学博士的名衔,同年她与
瑞士汉学家
汉斯·昆合著《中国宗教与基督教》。1998年,她就任为
多伦多大学“中国思想与文化利氏讲座”的首任教授。2000年,她更是
加拿大勋章的得主。此外,台湾研究院的院士和
香港科技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前院长
丁邦新教授在听到家懿教授过世的消息的时候,曾经向陈荣开先生透露中央研究院正在考虑提名家懿教授为该院院士的消息,并表达其不胜惋惜之意。这些都是广大的学术与社会人士对家懿教授所作贡献的肯定。正如《
庄子》书中所言:“名者,实之宾也”,家懿教授所获得的各种荣誉,可谓实至而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