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亨
中国古文字学家
高亨(1900年7月29日—1986年2月2日),又名晋生,初名仙翘,吉林省双阳县(今长春市双阳区)山嘴子人,著名教授,古文字学家、先秦文化史研究和古籍校勘考据专家。1924年考入北京大学,1925年秋考入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师从梁启超王国维。1926年毕业任教,历任河南大学、东北地区大学、武汉大学、齐鲁大学教授等。作品有《诗经选注》《诗经今注》《楚辞选》《上古神话》《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辞典》等著作和论文。
人物经历
1900年7月29日,高亨出生在吉林双阳县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
1910年春,入私塾读书,学名高仙翘。由于家境贫寒,学习不易,自知刻苦用功。所读经书,多能熟读背诵,心知其义。白日既没,继以灯火,夜色将分,犹不释卷,天方黎明,诵声又起,严寒酷暑,未尝间断。
1918年春,高亨先生考入食宿公费的吉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1922年冬毕业。五年中学习除学校课程外,还在张文澍老师指导下,学习了中原地区第一部文字学专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阅览了先秦诸子的主要著作及前四史。他这时已有志于中国古代学术文化的研究,并且对研究的方法和门径有了一定的了解。
1923年春,入北京弘达学院,补习英语。秋,考入北京师范大学
1924年秋又考入北京大学。
1925年秋,改名高亨,考入清华大学研究院为研究生。
在清华研究院读书时,高先生以中国第一流学者梁启超、王国维两先生为导师。他的毕业论文《韩非子集解补证》深得梁先生的嘉许,曾对高先生说:“陈澧始把《说文》带到广东省,希望你把《说文》带到东北。”并在毕业时赠给他一副对联,予以鼓励:“读书要最识家法,行事不须同俗人。”从此,高先生立志遵循清代著名学者高邮王氏(王念孙王引之)的家法,从文字、声韵、训入手,严谨治学,锲而不舍,并决心永远过三书生活:“读书、教书、写书。”
1926年夏,高亨先生从清华大学研究院毕业后开始任教。初任吉林省立法政专门学校教授兼第一师范学校教员。
1929年任沈阳东北大学教育学院国文专修科教授。
1953年起任山东大学教授,1957年受中国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之聘,兼研究员。
1967年以后不再任教,调至北京,专门从事古代学术研究工作。
1986年2月2日,高亨先生病逝。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高亨先生一生在教书和研究的岁月中,时刻与读书、写书相辅相行。从少年时代起,他就要求自己不但要读得多,而且要读得精,读得仔细认真。在治学上,他注重实事求是,从来一丝不苟。对于历代旧说,博览众家,不拘守一派,自己写出论文或专书,无不有根有据有经有纬,力求有所创见。坚持以文字的形音义及考据作为基础,来阐明发挥古代文化典籍的意蕴,走出了自己研究中华文化的途径。他博通经子,淹贯众家。每作议论文章,必从实质问题探索底蕴,借助文字声韵之学,论列是非,字斟句酌,古朴省净。故能言之有据,令人叹服。
高亨先生毕生致力于“三书”,日孜孜不倦,常兀兀以穷年,在学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从研究《说文解字-附音序笔画检字》入手,逐步研究金石甲骨文字,用了十数年的功力,写成《金石甲骨文字通笺》,稿本装订为十四册,凡几十万字,这是一部有助于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参考书,不幸在抗战时期丢失,至今未能寻回。
结合教学的需要,他最先致力于先秦诸子的研究,特别是《老子》一书,他对于其中字句的训释,思想的分析,以及老子生平事迹的考索,俱臻精到,为世所珍。以后又转入对《周易》《诗经》《尚书》三部古经的研究。由于《诗经》中“雅、颂”部分难点最多,阻力最大,高亨惟恐中国古典文化精华无人继承,故不辞劳苦深入浅出地介绍给青年一代,完成了《诗经选注》《诗经今注》。攻罢《诗经》,便攻《周易》,他在《周易》的研究上下功夫最多。《周易》是一部中国最难懂的古代典籍,其中有象数之说,带有神秘色彩,没有唯物主义观点、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与熟练的文字学功夫,很难会通全书。
高亨勇于负重,知难而进,常说:“我不攻此难关,将留给谁?”故宵衣旰食,一意攻坚,义无反顾。终以十年之功,打破重重困难,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观点,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对《周易古经》及《周易大传》进行考释与论述,写出了解析《周易》专书四种,把《周易》的研究构建在比较科学的基础上,端正了研究方向。此外,他还有《楚辞选》《上古神话》《文字形义学概论》《古字通辞典》等一些著作及论文。他在中国古籍文献的整理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主要成就
学术贡献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