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新洋,男,
满族,1956年12月生。
中央民族大学音乐学院院长、
声乐教授、硕士生导师、
中国声乐家协会常务副主席、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声乐艺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常务副会长、
北京音乐家协会副主席。
他前后在
青藏高原上工作了18年,他演唱的《桑吉卓玛》《打嘎啦》《在吉祥的花园里》等诸多
藏族民歌深受藏族同胞的喜爱,其中《拉萨夜色美》至今仍在西藏人民当中流行和传唱。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演员奖等大奖,主编出版了《中国民族声乐教材曲选》。
中国音乐家协会民族音乐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少数民族声乐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声乐术顾问、湖南
邵阳学院艺术系客座教授,
现代管理大学音乐舞蹈学院名誉副院长。
曾多次担任文化部“
文华奖”全国声乐大赛评委;第十届、第十一届“孔雀杯”全国少数民族声乐大奖赛专家评委;2008年担任第十三届
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决赛专家评委;2008年担任文化部“文华奖”第八届全国声乐比赛评委。
孟新洋教授的妻子为韩玉春,是解放军艺术学院的一位声乐老师,也是一位优秀的女高音歌唱家。他们在
西藏自治区相识,共同的事业和追求让他们的爱情之树在风雪岁月里茁壮。那时的他俩,一个在西藏自治区歌舞团,一个在西藏军区文工团,偶然的机会让两位年轻的歌唱家相识,并经常在一块儿切磋演唱技艺。
虽然是搞传统音乐的,但是孟新洋并未死守着“传统”这个阵地而故步自封。他在教学中保存了中国少数民族音乐中的原生态部门,注重自身风格而又在地域特色的基础上揉进了西方传统技法的合理部分。孟新洋强调:“不是全盘的吸收、接受,而是有条件的选择,还要和我们的传统结合,只拿来不继承是没有发展的。”对于孟新洋的这一音乐理念,《音乐生活报》评价认为:“继承传统不复古,学习西洋不媚外”。
孟新洋十分重视学生的心理特点,因材施教、量体裁衣是他在教学过程中所严格遵守的准则。孟新洋发现,自己的学生相对于其他院系,有他们独特的一面,他们思想活跃,跳跃性思维很强,喜欢张扬个性。但他们的个性不是自私、独立,而是一种艺术的个性。每个学生对音乐都有着不同的领悟能力和表现方法,对于同一首歌曲,一百个学生很可能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在教学方法上,他有一套著名的“三步走”理论,就是
声乐的学习分为从“自然”到“不自然”再到“超级自然”三个阶段。所谓“自然”阶段就是指当一个学生从民族地区来到学校之后,根据他自身所具有的民族和地域特色给他选用本民族的教材,培养他对本民族音乐的兴趣。因为他身上所具有的那种原汁原味的民族性情、对本民族音乐的感悟能力都是与生俱来的,所以学起本民族音乐就会如鱼得水,这是一个自然的阶段。对本民族音乐的兴趣形成之后对他的培养就进入了“不自然”的阶段。所谓“不自然”就是让他学习其他地区和民族的音乐,扩展他的学习领域,这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很艰难的转变过程,学生会感到很不自然。当经过“不自然”阶段的磨炼之后就进入了“超级自然”的阶段了,那就是忘记技术,立足本民族音乐,保持自身风格,同时又能博采众长演唱其他民族和地区乃至国外音乐,这才达到大家的境界。孟新洋的这一套理论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其中许多学生已经成了演唱领域广泛而又独具特色的著名演员。
1980年荣获
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文化部颁发的“优秀演员奖”。1986年6月荣获全国第二届
中国中央电视台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专业组)美声唱法第三名。1991年赴
马来西亚主演《伤逝》
歌剧,担任男主角,受到极高赞誉。
在民族声乐理论研究方面有《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藏族歌曲的演唱风格与技巧》、《民族声乐的气、字、声的结合问题初探》等论文在全国各大音乐学报上发表。其中《民族声乐的发展趋势》一文,曾获中心民族大学青年教师论文比赛
二等奖。《民族声乐的气、字、声的结合问题初探》荣获成都社会科学院2002哲学社会科学创新成果
一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