溴敌隆
高效杀鼠剂
溴敌隆是一种适口性好、毒性大、靶谱广的高效杀鼠剂。它不但具备敌鼠钠盐杀鼠醚等第一代抗凝血剂作用缓慢、不易引起鼠类惊觉、容易全歼害鼠的特点,而且还具有急性毒性强的突出优点,单剂量使用对各种鼠都能有效地防除。同时,它还可以有效地杀灭对第一代抗凝血剂产生抗性的害鼠。对鱼类、水生昆虫等水生生物有中等毒性。
配毒饵
溴敌隆饵剂可直接使用,液剂按需要配成不同浓度的毒饵,现配现用,配制方法如下。
取1升的0.25%溴敌隆液剂对水5公斤,配制成溴敌隆稀酸液,将小麦、大米、玉米碎粒等谷物50公斤直接倒入溴敌隆稀释液中,待谷物将药水吸收后摊开稍加晾晒后即可。如果选用萝卜、马铃薯块配制毒饵,克将饵料先晾晒至发蔫,然后按比例加入0.25%溴敌隆液剂,充分搅拌均匀。实践证明,毒饵保持一定的水分对提高鼠类取食率是十分有利的,因此,现场配制的毒饵适口性要好过工厂化生产的毒饵。
防治家栖鼠种,可采用一次投饵或间隔式投饵。每间房5~15克毒饵。如果家栖鼠种以小家鼠为主,布防毒饵的堆数应适当多放一些,每堆2克左右即可。间隔式投饵需要进行两次投饵,可在第一次投饵后的7~10天检查毒饵取食情况并予以补充。在院落中投放毒饵宜在傍晚进行,可沿院墙四周,每5米投放一堆,每堆3~5克,次日清晨注意回收毒饵,以免家畜、家禽误食。防治野栖鼠种毒饵有效成分含量适当提高,一般采取一次性投放的方式。对高原鼢鼠,毒饵的有效成分可提高至0.02%;按洞投放,每洞10克。防治高原鼠兔可使用0.01%的毒饵,每洞2克。长爪沙鼠可使用0.01%的毒饵,每洞1克,也可以使用常规的0.005%毒饵,每洞2克。蒙古黄鼠使用0.005%毒饵,每洞20克,也可采用0.0075%毒饵,每洞15克。
毒理学数据
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490μg/kg;小鼠经口LD50:1750μg/kg;狗经口LD50:8100μg/kg;猫经口LD50:\u003e25mg/kg;兔子经口LD50:1mg/kg;兔子皮肤LD50:2100μg/kg;鹌鹑经口LD50:1600mg/kg。
鱼LC50为3mg/L(48h),水蚤LC50为8.8mg/L,野鸭LD50为1000mg/kg,鹌鹑LD50为1690mg/kg。
计算化学数据
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氢键供体数量:2
氢键受体数量:4
可旋转化学键数量:6
互变异构体数量:3
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66.8
原子数量:35
表面电荷:0
复杂度:744
同位素原子数量:0
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2
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共价键单元数量:1
危害
侵入途径
健康危害:为高毒杀鼠剂。对眼睛有中度刺激作用。对皮肤无明显刺激。在试验剂量内对动物无致畸、致突变、致癌作用。中毒时,可引起皮肤和脏器出血。
燃爆危险
本品可燃,高毒,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
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
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
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
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特征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其粉体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当达到一定浓度时, 遇火星会发生爆炸。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灭火方法: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处理
应急处理: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避免扬尘,小心扫起,收集于密闭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注意事项
危险性类别:动物取食中毒死亡的老鼠后,会引起二次中毒。制剂为乐万通0.005%毒饵。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防止粉尘释放到车间空气中。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胶布防毒衣,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接触。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急性毒性: LD50:1.75 mg/kg(大鼠经口)S01;9.4 mg/kg(兔经皮)
LC50:200 mg/m3(大鼠吸入)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
刺激性:
致敏性:
致突变性
致畸性:
致癌性:
生态毒理毒性:
非生物降解性:
生物富集或生物积累性:其它有害作用:
废弃物性质:
废弃处置方法:用安全掩埋法处置。
废弃注意事项:
危险货物编号: 61135
UN编号: 3027
包装标志:
包装类别:
包装方法:塑料袋或二层牛皮纸袋外全开口或中开口钢桶
运输方法
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时运输车辆应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急救措施
1、如有中毒必须立即就医。
2、维生素k1为本品特效解毒剂
法规信息
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 (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 (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 ([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 (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6.1 类毒害品。
案例研究
第一个例子是国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城市鼠害严重,既造成庞大的经济损失,又威胁美国军队的战斗力。于是化学家和生理学家开始研究化学杀鼠剂。1940年代初,两种鼠药面试,一种叫乙酸纳(化合物 1080),另一种叫α-硫脲,即安妥(ANTU)。1945年的《时代》杂志把这两种鼠药的研制列入当年的十大科技进步之中。安妥的发明者Curt Richter于1942年成功说服巴尔的摩开展药物灭鼠运动,并一直延续到战后。1946年该市统计一共有5600个街区参与了投放安妥的灭鼠的运动,每个街区平均杀鼠75只,共有上百万只老鼠被杀。随公众逐渐对安妥产生迷信,Richter本人却撰文警告:安妥缺乏长久的效力,它仅仅在特殊的情况下,特别是鼠害非常严重的时期,短期灭鼠效果明显。事实上,安妥的效力很快就消失,巴尔的摩的老鼠后来又重新杀回。
第二个例子是国内的,所涉的鼠药是本报告所讨论的溴敌隆。国内科学家对1997年至1999年间浙江省六个城市通过投放溴敌隆毒饵的灭鼠活动进行了监测和研究。其结论之一为:“从各城市每年在3-4月和9-10月灭鼠两次的情况来看,除金华市以外,各城市绝大部分月份的种群密度均能控制在捕获率为1 %或粉块阳性率为3 %以下。3-4月的灭鼠之后,种群密度经4-5个月的恢复接近或达到灭鼠前的水平,在9-10月再次灭鼠,又使种群密度下降。显然,每年开展春、秋两次的灭鼠活动,效果是明显的,在控制种群密度方面也是有必要的。”这一结论显然存在一些矛盾和需要进一步弄清楚的地方。其矛盾就是,既然鼠类的种群会经过4-5个月恢复到灭鼠前的水平,为什么可以得出这种方法在控制种群密度方面是有必要的结论。显然,这个推论漏掉了一个条件,即如果不投放溴敌隆,鼠类的种群密度会升高,老鼠的泛滥程度加剧。从文中我们得不到相关的说明。反过来,如果研究表明老鼠的种群其实是稳定的,那么投放溴敌隆起到的仅仅是在短期内降低鼠口的作用。
从国外的许多文献中我们都可以看出,和所有生物一样,稳定的鼠类种群是由它的栖息环境所决定的,包括食物和水的可获得性、洞穴、外在的威胁(包括天敌和人类的“灭鼠”活动),以及鼠类的疾病。从实践来看,在其他条件满足的情况下,比如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居住地,鼠类种群会因为人类投放鼠药而产生短期的波动,但长远来说不一定会有太大的变化。杀鼠剂,尤其是现在广泛使用的溴敌隆在短期内可以大量杀灭鼠类,从这个意义上可以称得上是达到了目的。但如果从一年或更长久的时间尺度来看,这种“灭”还是名不副实。
女王陛下政府所属的健康与安全执行局(Health and Safety Executive /HSE)则更明确的表示:“单独依赖杀鼠剂不能保证杜绝鼠类泛滥的状况,目标鼠类的种群会在鼠药投放处理后很快恢复”。国内还有研究发现不当投放鼠药情况下发生的城市老鼠种群密度不降反升的现象。虽然还没有证据表明这二者之间存在因果关系,但可以肯定的是,不当投放鼠药连“灭鼠”的短期效果都无法达到。
此外,当溴敌隆仍被普遍视作“适口性好,具有广谱性,配制方便,使用安全,且灭鼠效果好”的时候,我们反而需要保持更审慎的态度。正如因发明安妥而享有盛誉的Curt Richter所说的那样,1940年代的灭鼠运动得出的最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老鼠是一种令人惊异的动物,它有能力在不同的环境下把自己照顾好。”昨天,我们看到老鼠对安妥和它之后的种种鼠药产生了抗药性或学会了避让;明天,我们有谁能保证同样的事情不会发生在溴敌隆和它之后的化学杀鼠剂上呢?
专家提示
一个值得注意的语言现象是,国外文献中通常使用的术语不是“灭鼠”(啮齿动物 Elimination或Rodent Eradication)而是“控鼠”(Rodent Control)。字面的差异显示的是国内外对于鼠害的认识和相关工作指导思路的差别。“控鼠”的概念本身包含对“灭鼠”某种程度上的否定,它看到了要消灭鼠类的不可能性,因而采取更科学和务实的措施使鼠害降到最低。
“控鼠”的合理性主要基于对两方面事实的认识。一方面,正视鼠类和人类的共生关系(Commensal,也有共食的意思)。各种国外有关鼠药的科学文献都在介绍目标鼠类的时候都强调这一点。老鼠长期与人共生,这是自然选择和进化的结果,其生命力之强并非说“灭”就可以灭掉的。
这从投放溴敌隆获得短期效果后又迎来鼠群的恢复可以看出。另一方面,控鼠的根本目的在于控制鼠类给人造成的危害,而不在于将鼠类个体消灭。在“灭鼠”的语境下,消灭鼠类个体和消除它们的危害是等价的,但实际并非如此。比如,户外鼠类的活动和户内鼠类的活动所造成的健康风险就不一样,一定程度的鼠类活动也不意味着就是鼠害,因此无差别的消灭鼠类个体和减少鼠害并非等价。
基于如上两方面的认识,“控鼠”工作是从鼠害的评估出发,建立鼠类活动和这些鼠害之间的关系,进而确立不同境况下鼠类种群的控制目标。“灭鼠”的初衷虽然和“控鼠”一样,但它简化了认识鼠害和鼠类种群之间的关系,因而简单地把消灭鼠类个体作为其目标。盲目杀鼠,过犹不及,会导致社会资源的浪费,而且还可能造成意想不到的问题。
还有数位学者的论文也得出相同的结论:仅仅施放毒药不是长久的解决办法,因为鼠类种群有很强的能力恢复其数量。特别是在适合其栖息的环境保持不变的情况下,鼠类种群不会受到投放杀鼠剂的太大影响。更糟糕的是,在食物充足和洞穴条件良好的情况下,鼠类还可能容易地避开杀鼠剂,从而使其种群更加稳定。
关联事件
2009年5月16日10时10分,乐清市外国语学校接到学校食堂负责人的报告,称因操作失误,部分师生误食了掺有“溴敌隆”的食物。
接报后,外国语学校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同时向卫生局、教育局报告事件情况,向公安机关报案介入调查,并控制了事件相关人员。
市卫生局迅速作出反应,在现场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同时设立了调查组和医疗救护组,集中骨干技术人员兵分两路进行调查和对误食人员的化验检测工作,查明误食人数,对剩余留样进行送核。
经温州疾控中心检测,确认食物中所含的药物为“溴敌隆”,含量为0.032mg/kg。市卫生监督所立即对食堂加工器具予以查封;市人民医院接到通知后马上做好救治准备,开启绿色通道,收治可能出现的中毒人员。
卫生局将该情况向温州市卫生局和市政府报告,并于第一时间向误食人员注射治疗“溴敌隆”的特效药“维K1”。同时邀请到温州医学专家指导调查和拟定初步诊治方案。
市教育局抽调人员在现场成立应急处置领导小组,启动学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学校统筹安排,做好人员分工和到岗工作,在最短的时间内排查误食人员的准确名单;要求学校根据排查结果,组织学生检查化验和救治;邀请权威专家驻校指导,确保师生生命安全;及时向有关学生家长做好解释说明工作;查找责任,严肃处理相关责任人,切实加强制度建设和管理。
据了解,5月16日早上,外国语学校早班食堂员工误将拌有“溴敌隆”的油渣同21公斤米饭、鸡蛋若干混炒成蛋炒饭,部分师生和食堂员工食用了蛋炒饭。
在应急处置领导小组的指导下,外国语学校安排专人轮班,配合专家医疗小组,24小时密切关注学生健康状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送医救治,同时组织人员做好对学生及家长的安抚工作,尤其是对学生的心理干预问题,外国语学校已组织了心理咨询小组,由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为学生辅导,以平静健康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
危险性
燃爆危险:本品可燃,高毒,具刺激性。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洗胃,导泄,就医。
有害燃烧产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溴化氢。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戴好防毒面具,在安全距离以外,在上风向灭火。切勿将水流直接射至熔融物,以免引起严重的流淌火灾或引起剧烈的沸溅。
灭火剂: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松软土
目录
概述
配毒饵
毒理学数据
计算化学数据
危害
侵入途径
燃爆危险
皮肤接触
眼睛接触
吸入
食入
特征
处理
注意事项
运输方法
急救措施
法规信息
案例研究
专家提示
关联事件
危险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