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定位为商文明博物馆、全国重点专题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殷都区殷墟遗址保护区内,
洹河东岸,纱厂路西段北侧。占地面积262.5亩,建筑面积5.1万平方米。于2020年11月23日动工建设,2023年5月16日主体工程二次结构完工。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殷墟博物馆馆长为王银安。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是殷墟国家
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博物馆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等,配套建设馆区道路、绿化景观等。建筑方案由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以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对“鼎”元素的抽象、演变,四方为形,内含横纵两轴,形成具有殷墟文化内涵和考古学意义的“四方之极”,以及鼎立中华大地之上的文明重器。2019年度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藏品数量:1086件套、珍贵文物1083件套。2024年6月,安阳殷墟博物馆获得
新浪微博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
殷墟遗址博物馆开馆后,将使封藏在库房里的珍贵文物、淹没在历史中的殷商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华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历史沿革
建设背景
殷墟自1928年开始科学发掘以来,所揭示的设施完备的都城遗址、气势恢宏的宫殿群、规模庞大的王陵区、高度发达的青铜器、系统成熟的古汉字,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代表与象征。殷墟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建设殷墟遗址博物馆,全面展示殷墟丰富文化内涵,让更多文物保护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共识。
1961年,殷墟成为中国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评选中,安阳殷墟商代晚期都城遗址的发现与发掘以最高票数高居榜首;2006年7月,殷墟遗址进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2010年10月,殷墟成为中国首批国家
遗址公园之一;2018年,
安阳市启动建设“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从2018年开始,安阳市先后开展了殷墟核心区违建拆除、绿化整治、
洹河河岸治理及前期考古钻探工作,并对遗址区内大部分土地实施了流转,为遗址公园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建设历程
2019年,
国家文物局批复同意实施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2019年12月底,殷墟遗址公园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开工。项目规划范围20.75平方公里,建设周期8至10年,预计总投资约190亿元。
殷墟遗址博物馆是殷墟国家
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2020年11月11日,第105次省政府常务会议通过《河南省安阳殷墟保护条例(修订草案)》。同年11月23日,河南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正式开工建设。
2021年,殷墟博物馆被纳入《国家“十四五”时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程项目储备库》。
2022年8月31日,伴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完成,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主体结构实现顺利封顶。10月27日,安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印发《安阳市“十四五”文物博物馆事业创新发展规划》,其中包括重点实施殷墟遗址博物馆项目建设。
2023年3月15日,殷墟遗址博物馆陈展知识文本论证会在北京召开。5月16日,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二次结构基本完工,机电安装和
装饰装修、草坡施工等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同年8月,殷墟首批珍贵历史文物已从
殷墟王陵遗址区转运至在建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安阳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已进入最后的冲刺阶段,内部装修和展陈工作正同步有序展开。车马遗迹展示厅相关文物还在陆续转运中,整个展厅展示的车马数量将达到23辆,通过多媒体技术与展示车马遗迹相结合,呈现壮观场景。11月17日,殷墟遗址博物馆建设已进入整体收尾阶段,即将全面完工。
2024年2月26日,殷墟博物馆新馆正式开馆。6月23日,2024微博文化之夜年度荣誉公布,安阳殷墟博物馆获得微博年度文化科技创新博物馆。
方位布局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项目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殷都区殷墟遗址保护区内,
洹河东岸,纱厂路西段北侧。殷墟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268亩,建筑规模5.1万平方米,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等,总投资估算约10.6亿元。
场馆设计
四方之极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项目由
华南理工大学何镜堂院士主持设计,设计团队以中华文明的国之重器——鼎为设计意向,通过对青铜方鼎元素的抽象、演变,以整体大气、简练有力的四方之形为
博物馆建筑载体,展示殷墟“四方之极”,各个方向看博物馆都是庄严周正的造型,与古朴、深沉、宁静的遗址融为一体。此外建筑的外围还设计了大型草坡结构致敬考古场景,从远处看博物馆似破土而出的宝鼎,整体呈现静谧地守望者遗址的姿态,回应场地厚重的历史和周边密集的遗址区,与周围大地浑然一体。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建筑类别为特大型博物馆。其中面积2.2万平方米的草坡结构围绕主体形成“破土而出,钟鼎传世”的设计效果。为做好草坡结构施工,项目采用BIM技术提前模拟施工,通过对比选用加筋土复合结构,草坡回填土施工完成后,在其表面浇筑网格梁,增加草坡结构的
整体稳定性。
安阳市殷墟博物馆主馆高22米,宽146米,是名副其实的大‘鼎’,为确保底部基础稳定,项目在前期做了大量的工作。由于项目位于遗址核心保护区内,下挖0.3米均需要考古,施工现场布满了深浅不一的考古坑,最深处达12米,为此项目经过多次实验,将考古坑回填料优化为更高强度的2:8水泥土,确保地基安全。同时为使这尊大‘鼎’更稳固。根据地勘报告,设计采用桩端后压浆钻孔灌注桩技术,在地下打了676根灌注桩,最深达33米,相当于10层楼的高度,确保抗震设防烈度8级,给博物馆设了676个‘安全卫士’。另外在施工中将灌注桩干作业成孔优化为全桩泥浆护壁作业,将注浆量控制优化为“注浆量”和“注浆压力”双控原则,保证了施工速度和施工质量。
安全防护
博物馆建成后将迎接殷墟大量珍贵文物“安家”,对温度、湿度、光照、烟尘等都有严格的要求。为打造好文物“起居室”,博物馆采用地源热泵技术,机房内设计3台
水冷螺杆机组,空调主机采用环保
制冷剂。另外设置7台制冷量为130千瓦的风冷热泵机组作为恒温恒湿空调的备用冷热源,以保持馆内恒温恒湿的良好的环境。
为保证博物馆的公共安全,项目采用安防综合管理信息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入侵报警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电子巡查系统等多项智能系统组合,为博物馆设置了一层密不透风的“保护网”。此外博物馆还设置了消防安全控制室、计算机网络机房,遍布每个角落的630余台摄像头,实现了对博物馆的无死角拍摄。
青铜外衣
为还原殷商时期甲骨文文化及青铜器鼎盛时期的繁荣,项目外墙及屋面主要选用富有文化底蕴与殷墟特色的青铜饰面幕墙,颜色以青铜色为主基调,辅以土色丰富建筑色彩,为这座大“鼎”建筑披上了一层华美肃穆的“青铜外衣”。
幕墙选用了具有质轻、隔热、阻燃耐腐、使用寿命长等诸多优点的锻造浮雕饰面铜板、蚀刻蜂窝青铜板等新型材料,其纹理和雕版图案均由殷墟出土的青铜器文物上的纹理演变而来,让“青铜外衣”更加庄重古朴。同时为增加幕墙耐久性及使用寿命,幕墙采用开缝式框架幕墙工艺,内侧增设1.5毫米厚防水镀铝锌钢板,进一步增加防水效果和幕墙的安全。
科技赋能
殷墟遗址博物馆运用5G、VR、AR、人工智能、多媒体等数字技术,对殷墟妇好墓等完整墓葬、出土甲骨文及青铜器等进行全信息展示,并采用世界最前沿技术手段开展考古、保护、展示的研究和实践。
展馆布局
殷墟遗址博物馆位于河南省安阳市
殷都区河北岸,是殷墟国家
遗址公园的核心工程、灵魂工程,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
博物馆主要包括殷墟考古发掘史展厅、出土遗迹厅、殷商社会生活史展厅、甲骨文厅、玉器厅、青铜器厅及精细考古实验室等,配套建设馆区道路、绿化景观等。建成后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将成为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殷商文明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和国家文化地标。
展览陈列
临时展览
2024新春时装展演
2024年2月12日至16日(每天13时30分至14时10分),为了着力加强殷墟甲骨文保护传承与活化利用,助力打造殷墟甲骨文
中华文化新地标,殷墟博物馆将在殷墟博物馆新馆南广场举行新春时装展演。
时装展演分为“玉佩琼琚”“熔金凝华”“萃图成字”“活力绽放”四大主题80套殷商元素时装:
重要馆藏
2019年度安阳市殷墟博物馆藏品数量为:1086件套、珍贵文物1083件套。
亚长牛尊
亚长牛尊是现今为止,殷墟发现的唯一一件牛形青铜器,它也是安阳殷墟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亚长牛尊于2001年出土于
安阳市殷墟花园庄一所墓葬。这座墓葬保存完好,是殷墟少有的未被盗掘的商代墓葬。此尊整体作牛形,通长40cm,带盖高22.5cm,腰围52.5cm,注口长12.9cm、宽9.1cm,重7.1kg。牛体态健壮,牛头前伸,口部微张,其眼、耳、鼻、角、腹、尾以及其他体貌特征均生动逼真。牛身满饰龙、鸟、虎、象等各种动物形纹饰。造型奇特瑰丽,纹饰繁精美。
这件青铜尊仿水牛制成,栩栩如生的造型体现出工匠对水牛特征把握的精准性,也是当时殷墟气候的直接反映。尊是酒器的一类,亚是武官的称谓,长是家族长氏的意思。这件通体遍饰神性动物
纹样的牛尊,不仅仅是一件祭礼的酒器,更是殷商时期人神沟通的媒介,担负着沟通天地的神圣职责。该牛面部铸铭文“
亚长”。亚长是商王朝南部“长”国的部落首领,是商王朝地位仅次于妇好的军事将领,也是这座墓葬的主人。
司母辛鼎
殷墟博物馆内的另一件镇馆之宝就是出土于
妇好墓的
司母辛鼎。该文物是1976年出土于殷墟宫殿遗址妇好墓中。司母辛鼎共出土两件,其中一件收藏于殷墟博物馆中,另一件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墟博物馆中的
司母辛鼎通高80.5厘米,重128公斤,鼎体四角各有扉棱一条,口下饰兽面纹一组,由两条对称的纹构成,以扉纹作鼻梁,以云雷纹作衬底,腹部四面左右侧和下侧分别饰有排列规整的乳钉纹各三行,足上端外侧饰兽面纹,内壁中部有铭文“司母辛”三字。司母辛鼎是妇好子嗣为祭祀其母亲所铸造的,该鼎造型硬朗,庄重大气,是
商周少数几件百公斤以上的重型铜器之一。
在殷墟出土的大量
甲骨文中记载,妇好曾多次受命征战沙场,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她还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等各类祭典,是商代的祭司。然而,妇好不幸在三十余岁去世,武丁十分悲痛,将妇好破例葬在当时的宫殿区,并在墓葬的正上方修建了一座享堂,定期进行祭祀活动,这在商朝时期是非常少见的。
屯南甲骨
牛肩骨上发现单字93个,字字清晰、大小均匀、契刻有力,文字记录了商王多次关于田猎是否有灾祸的
占卜,由于形状酷似甲骨文中的“骨”字,
国家邮政局曾用它的形象向全球发行纪念邮品,堪称是“甲骨明星”。
嵌绿松石甲骨
该甲骨是
中国国家博物馆现存唯一一件文字镶嵌
绿松石甲骨记录了商王与军队巡视捕猎的事件,文字内镶嵌有绿松石,彰显商王权威之余使整片甲骨显得十分华美。
子何人哉——殷墟花园庄东地甲骨
该甲骨契刻占卜记录刻字规范,工整秀丽。“子”是这批占卜记录的问卜者,其与商王
武丁、妇好的关系极为密切,拥有号令
商朝其他诸子及诸侯大臣的至尊权威。
学术研究
2023年4月27日,殷墟博物馆韩晓红、杨艳梅同志主编的科普图书《多姿多彩大邑商——殷墟》入选“2022年度河南省十大科普作品”。该书以阐释殷墟重要历史遗迹、出土文物为重点,采取探索与普及相结合的形式,加入故事性、趣味性,更为直观的方式呈现给广大读者,让读者静静地品味和欣赏这些文物时,深入了解殷墟文化丰富内涵,从而激发读者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与热爱,达到雅俗共赏的目的。
文化活动
2020年8月,殷墟博物馆开展了以“甲骨文里的动物王国”为主题的线上研学活动,与英国中华艺术文化中心的学生在网上互动,讲述甲骨文知识和
商朝文化。活动采用中英双语模式,以讲故事的形式串联甲骨文中表示动物的文字,用充满童趣的语言带领孩子们走进甲骨文的“动物王国”。此外,课程设计互动环节,邀请大家书写甲骨文中的“鼠”,制作手工折纸——年年有“鱼”,通过亲身体验的方式加深学生对甲骨文字形的认识,并教育他们爱护动物、保护自然。
2022年3月30日上午,安阳市殷墟博物馆开展庆祝建党100周年暨迎“七·一”系列文化活动,新党员入党宣誓仪式暨党员重温入党誓词活动,全体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等参加了此次活动。
2022年11月23日-24日,河南省委宣讲团成员、殷墟博物馆办公室主任李文静、副研究馆员到
焦作市、
三门峡市等地开展专题宣讲活动。李文静以《认识中华文明 从安阳殷墟开始》为主题,通过向往已久的殷墟、殷墟的发现与发掘、灿烂的殷墟文明、文明之根甲骨文以及殷墟的保护与展示五个方面深入系统的阐释了殷墟的重要价值、历史意义和文化内涵,指出殷墟在中华文明探源中的重要作用。
2023年6月8日至11日,殷墟博物馆邀请殷墟考古发掘、研究领域专家,以殷商文明为中心,采取重点阐释解读、典型案例剖析、实践经验分享的方式,开展内容丰富的“探源大邑商”系列公益讲座。活动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安阳融媒、文博V视、百度直播、搜狐直播等10余个平台参与直播,受众近50万人次。
2023年7月13日,为庆祝
殷墟申遗成功17周年,进一步传承殷商文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殷墟博物馆举办“探究殷商文化,赓续中华文明”系列主题活动。
参观信息
2024年2月22日早上8时起,面向公众提前开放预约。开馆时间:8:30—17:30(16:30停止售票),全年无休(临时公告闭馆除外)。
作用价值
殷墟是华族的精神标识,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考、为考古发掘和甲骨文所证实的商代晚期
首都遗址,殷墟博物馆新馆的建成开放,既是殷墟已有考古研究成果的全面梳理总结和全方位呈现,也是新时代殷墟保护利用工作的一个新起点,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意义。
建成后的殷墟遗址博物馆将向世人集中展示殷墟文明重要价值和殷墟考古发现重要成果,发挥殷墟大量珍贵文物传承文明、弘扬文化的积极作用,全方位展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努力打造国际先进的文物考古研究中心和文物保护基地,国际先进的文物展示中心及中华文化国际交流传播平台,国际先进文化产业创新平台,并达到21世纪国内外同类博物馆先进水平,成为国家文化地标。
殷墟遗址博物馆开馆后,将使封藏在库房里的珍贵文物、淹没在历史中的殷商文化重新展现在世人面前,对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华族文化自信,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获得荣誉
相关事件
2024年4月27日,“与辉同行”直播团队来到河南安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
中国文字博物馆副馆长、安阳
殷墟博物馆副馆长
唐际根的带领下,董宇辉与直播间网友共同探寻神秘的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