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克·华莱士
美国主持人
迈克·华莱士(Mike Wallace),男,1918年5月9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犹太人家庭,美国新闻记者、主持人。毕业于密歇根大学
1968年开始担任CBS王牌电视新闻栏目《60分钟》的主持人。1986年9月2日在中南海紫光阁采访邓小平。1989年获得宾夕法尼亚大学荣誉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密歇根大学授予誉法学博士学位。
2012年4月7日去世,享年93岁。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父母是来自俄罗斯的犹太人,典型的波士顿市民家庭。父亲供职于一家保险公司,母亲为家庭主妇。第一任妻子诺尔玛·嘉比,第二任妻子影星芭芙,第三任妻子女画家洛兰·佩里戈德。
小儿子克里斯·华莱士也是一名记者。
1962年长子19岁的彼得在希腊发生登山事故死亡。
情感生活
第一任妻子诺尔玛·嘉比,第二任妻子影星芭芙,第三任妻子女画家洛兰·佩里戈德。
健康状况
2012年4月7日在美国康涅狄格州费尔菲尔德县新迦南的一所护理中心里去世,享年93岁。
人物评价
在美国,华莱士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字。这个名字代表了硬新闻、调查新闻,代表了不回避、不退让和咄咄逼人的提问。
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他一直是电视行业的中坚力量,他的杰出贡献无法衡量。他的离世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巨大损失。(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莱斯利·穆恩维评)
迈克·华莱士一度是中国新闻人遥远意义上的角色榜样。(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洪兵)
作为名牌新闻栏目的当家主持人,华莱士有极好的新闻视野和嗅觉。除去新闻嗅觉之外,华莱士的采访还准备得极为充分。与美国总统和各国元首或焦点人物硬碰硬,并不是乔治·华莱士记者生涯的全部。华莱士对各种社会问题都非常关心,而且倡导新闻工作者关注实际的社会问题。华莱士擅长追踪式新闻报道,揭露社会问题的时候往往能够非常深刻。华莱士以成为“公众利益的喉舌”为期许,但并不一味迎合公众口味。《60分钟》这份严肃的新闻节目甚至背离风尚而动,有段时间华莱士采访了不少黑道大哥,由于这些人的故事性很强,非常受观众欢迎,可是华莱士却不领市场的情,认为过于戏剧性的人物可能会将访谈娱乐化,消解严肃性,于是减少了此类采访。(腾讯网评)
对于一切隐藏肮脏秘密的人来说,有4个英语单词能让他们吓破胆——‘迈克·华莱士在此’(Mike Wallaceishere)。华莱士的采访风格将温和、友好的口吻以及审讯式的词锋完美地结合到一起,他擅长在闲聊时突然转变话题,使受访者措手不及,慌乱之中吐露出富有卖点的消息。(华盛顿邮报评)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18年5月9日生于美国马萨诸塞州的犹太人家庭。在布鲁克莱恩高中,曾担任校交响乐队的第一小提琴手。
密歇根大学学习期间曾任密歇根日报的记者,也参加过学校广播台的工作。
以B-的成绩从高中毕业后,在1935年进入密歇根大学学习。
演艺经历
1939年从大学毕业之后进入位于密歇根大急流城的WOOD-WASH电台工作。
1940年作为一名播音员到位于密歇根底特律的WXYZ电台工作。
963年11月22日美国约翰·肯尼迪得克萨斯州达拉斯遇刺身亡,和他的团队投入了全部的精力进行报道。
1967年将视线落在了同性恋与吸毒者群体上,把自己的价值定位在传达美国最真实的声音。
1986年9月2日在中南海采访了中共中央顾问委员会主任邓小平。
1993年9月邓小平的这次谈话以《答美国记者迈克·华莱士问》为题,收入了《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2000年8月15日下午在北戴河区采访了中国第三代领导人江泽民。采访被收录入《江泽民传》。
2006年88岁的宣布退休。
2009年6月出版《你我之间》——迈克·华莱士回忆录。
人物轶事
华莱士的节目特色
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节目在美国家喻户晓。自从1968年创办以来,华莱士就一直担任“60分钟”的记者主播并大红大紫。在他60年的记者生涯中,最著名的招牌就是在节目中抽烟,而他的尖锐问话也和手中香烟一样,经常让来宾受不了。华莱士还有另一个招牌,就是灿烂的笑容,不过也常常让来宾哭笑不得。华莱士的幽默也为他平添许多个人魅力。他独特的幽默风范将受后生晚辈敬仰。20世纪50年代,华莱士在杜蒙电视台担任节目“Night Beat”的主播时,主持风格相当辛辣,他会坐在那里一直吸着烟,并以吸烟形象出现在电视上。华莱士惯于钻入被访者体内,30分钟后留下一具‘尸体’。这是非常了不起的本领。
采访邓小平 
1986年9月2日,华莱士采访了当时中国的领导人邓小平。采访结束4天后,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电视台播放了邓小平接受华莱士采访的全过程。
在较长一段时间里,邓小平的谈话一直是世界舆论评论的中心话题。那是邓小平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接受西方电视媒体专访,邓小平对华莱士提出的20多个问题一一作了解答。邓小平关于中美关系、中苏关系、中国台湾问题、中国的经济和政治改革,以及对干部退休制度等问题的看法和预测,都已成为现实。而华莱士问邓小平:邓小平以后的中国会怎样,是否会回到过去的状况?邓小平回答:“肯定不会”。
2004年,在纪念邓小平100年诞辰时,华莱士说,历史证明了邓小平的回答。华莱士在回忆当年的采访过程时表示,1986年时,中国在西方人的眼中仍然有着一种神秘感。改革开放使外界逐步了解中国,中国已不再神秘,这种变化是邓小平带来的。
面对说实话不爱讲空话的邓小平,华莱士当时有点紧张,他找邓小平要一支烟,以便帮助自己放松一下。华莱士说,邓小平给他的感觉是平易近人,对他的问题回答得很精彩,既直截了当,又合情合理,他很清楚他要讲什么,邓小平是一位英明的伟人。他采访过很多世界其他国家的领导人,但邓小平和他们都不同。
采访江泽民 
1998年5月,华莱士所在的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60分钟》栏目,通过公关公司和中国驻纽约总领事馆,同时递交了采访中国国家主席江泽民的申请。“九八洪灾”出其不意到来,采访延后。
1999年,《60分钟》再次按照程序递交了对江泽民的采访申请。这次,又遇到了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大使馆。采访只能再度搁浅。
2000年初,华莱士再次致函中央对外宣传办和中国驻纽约总领馆。
2000年8月15日下午,华莱士在北戴河区专访了江泽民,江泽民接受了华莱士的访问,给出的条件是:不限时间,不限问题。华莱士在访问中依旧尖锐,但报道最后被认为是“中国对外宣传的一大突破”,也被当成中国外宣的“成功案例”
获奖记录
目录
概述
个人生活
家庭生活
情感生活
健康状况
人物评价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演艺经历
人物轶事
获奖记录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