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里乡是位于
锦屏县中部高山区的行政乡,距县城35公里,辖10个行政村、77个村民小组、2582户、11760人(均为少数民族,其中
苗族11123人、
侗族639人)。全乡总辖区面积为89平方公里,耕地面积为516公顷,其中水田440公顷,旱76 公顷。森林面积为6000公顷,木材蓄积量为11080立方米。
偶里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从西南向东北倾斜,山岭起伏,层峦迭嶂,溪流如织,空气清新,山川秀美,是一块美丽的净土。由于地势特殊,交通闭塞,山多耕地少,
平均海拔600—650m之间,云照尖山,海拔941m,高山 系各山峰高程911—941 m,地质属江南古陆,16度或破坏地震区,其特征是褶皱和断裂交错构成的骨架,多为板溪群变质
板岩为主的夹沙
页岩,地貌破碎。乡政府驻地—偶里田坝,是一个群山环抱的天然“小盆地”,四周有“四大将军山”,即东面布依山(海拔850 m),南面布些山(海拔850.7m),西面布英登山(海拔761 m),北面布胖山(海拔749 m),巍然屹立,左右山峦叠障,伸向田坝四周,世称“万马归朝”之地。古代分上、中、下三塘,一条溪由南向北,贯穿大坝,注入
清水江。水口处,左有狮子山,右有
象鼻山对峙,出口不远溪中有一天然石印、多个仙人、仙牛脚印,神奇可观。经历代祖先开发兴建,田坝中,石板路贯通东西南北,从水口处上至土地坳称“十里长街”,坝长5公里,宽300—500 m。有寨先、寨欧、皆阳寨霞四个村相挨而居,良田千亩,阡陌如网,古树参天,房舍稠密,鳞次栉比,胜似“桃花源”。清秀才吴先材诗云:“一河环抱稳江寨,万马归朝偶里乡”,先贤曾昭灿有七律:“洞在桃源未
许行,何期偶里即其形“,足见偶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乡内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悠久,人杰地灵。偶里是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民族文化村寨之一,民族村寨依山而建,古树成荫,水井密布。乡内景点有风雨桥和红军树纪念碑,而正在开发的云照千亩茶场,风光旖旎,尤如世外桃源。
境内有平偶、平皎、县城下瓦厂至格溪、格溪至卦治、格溪至偶里、偶里至挂治,八腊至皎洞、皎洞至云照至偶里、皆久至八客,偶里至赛村等乡村公路。
清水江沿边而过。全乡23个自然寨都已通电,12个自然寨通闭路电视,6个村通程控电话。移动、联通基站均已修建。
偶里乡兴文化,重教育,崇尚耕、读并举。明永乐四年(公元1406)吴朝隆从天柱远口前来藕洞设馆办学,成为偶里发展教育之先声。
天顺元年(公元1457),建立铜鼓卫学,至明末的180多年间,偶里、云照、皎洞、格溪、皆久、赛洞等村寨先后设私塾。明代,土司实行愚民政策,不准苗人子弟参加科举,虽有学校,人才不得科贡。
清代,对少数民族采取怀柔政策,在苗区兴办教育,客观上促进了
苗族地区教育的兴起和发展,
康熙帝二十二年(公元1683),令
贵州省子弟及士人应试,吴相腾首取乙亥科文秀才。但在科举取士时代,我地获文武功名者,不乐仕途,多在本地任教,推动地方教育的发展。清及民国时期,乡民筹资,先后聘请娄江
举人杨学沛、地茶名师杨操白、黎平市曾昭灿等前来任教多时,促进本地教育的发展。民国建立,废除“忠君”教育,提倡公民道德教育,改九年制为七年制(三、四制),改学堂为
国民学校。偶里乡于民国七年利用文昌阁作校舍,建立国民学校,首任校长吴先材。民国十八年团防分局长龙敬卿、校长吴先材主持,召集各村寨绅士商议,动员民众捐资,于民国二十二年(公元1933)建成偶里乡小学校,校舍规模宏大,设备较全,并办成全县知名的一所学校。稳江、娄江、钟灵、腊洞、裕河、瑶光、中仰、八洋、永宁、五星、甘乌等周边十多个村寨少年前来就读。解放后,在共产党、人民政府的重视关怀下,偶里乡的教育事业得到空前发展。全乡有学校8所,其中初级中学1所,乡级完小1所,片区完小1所,教学班点5个,共有中小学教师89人(其中中学教师33人、小学教师56人),中小学生1361人(其中中学生520人、小学生841人)。我乡九年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为99.6%、初中毛入学率为102%。小学和初中的辍学率分别控制在了1%。近百年来,不少学子走出学校进入社会,在各条战线大显身手,作出贡献,真可谓“学子遍神州,桃李满天下”。
偶里人民的文化生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进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展现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的精神面貌,推动社会发展、经济飞跃。群众住宅纯木质结构,一般一幢三间,有的二层、有的三层,多择向东南、背风向阳,空气新鲜、舒爽。服饰,古时男穿大襟衣、大裆裤,腰系布带,自染自制家机布缝成。女穿大襟衣,摺叠裙,缠绑腿,带银花、银项圈、银手圈、金银
耳环、衣银钮扣,梳红绳长辫,婚后打,插银簪、搭头巾,脚穿绣花鞋或翘鼻鞋。自清
道光娄江
举人杨学沛召集二十一寨寨主商议改革习俗,男剪辫剃头,以布巾包头,大大襟衣改成对襟衣扣便衣。民国后,进化成制服,青年着
中山装,对襟装,女改裙为裤。如今,除老年人外,男女均穿时装且不少西装革履。婚姻,古时多为父母包办,行旧式婚嫁,婚后,女在娘家“新三年、旧三年”,多晚育,青年男女,多喜“玩山”,有的自由成婚。解放后,许多旧习俗已去,自由恋爱加介绍搭桥成家,行婚事也与昔不同,逢年过节,别有一番情趣。
春节,玩龙灯、庆
元宵节;一年四季,有自己的节日,特别热闹而多趣的是:“
上巳节”吃甜藤粑,“四月八”吃
乌米饭,“端午”节吃粽籽,六月卯日“尝新”,“七月半”祭祖,“
中秋节”尝月,“
重阳节”吃芝麻粑,“
冬至”祭祖。节日天,放牛打架、走亲会友、畅饮取乐。丧葬,从古到今,实行土葬。村上的老人去世,请道士设坛度亡灵。不论亲疏,自行登门吊丧,登山时,亲友戚朋,寨里老少自动为亡者送行,年轻人义务争抬老杠。平时,礼尚往来,团结和睦,相帮相济,形成良好风尚。
优质
茶油、无公害中药材、野桂花蜜、畜牧水产、林业等是偶里乡的主要资源优势(前三项在县内外较为出名),乡党委政府以此作为该乡五大产业来规划培育、发展壮大。格溪林场是偶里乡最大的林场,也是
锦屏县三大林场,全国优秀集体林场,价值5000万元,每年间伐收入达40万元。2002年全乡约产
油茶水60吨、
天麻、八腊产量为最少10万公斤、茯苓2万斤、蜂蜜5000斤,生猪存栏6900头,水产品产量(稻田养鱼)约为58吨。群众科技意识逐年增强,2003年全乡推广
杂交水稻6100亩,实行宽窄行规范栽插5500亩,种植杂交玉米1580亩,实施猪改2500头次,牛改495头次,逐渐涌现出了一批养殖专业示范户,如云照吴高松(养牛25头,养羊110只)、吴育富(养牛12头、养猪40头),八腊兰世桥(养蜂170群)、寨欧龙运树(养猪50头)等。2002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170万元,粮食总产量3173吨,人均占有量320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762元。2003年,全乡农业总产值1193万元,粮食总产量3835吨,人均吃粮345公斤,农民纯收入832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