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跃庆,男,
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机械设计及理论博士点和
机械工程博士后流动站责任教授,机电学院学术和学位委员会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委员。
人物经历
1982年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1990年获得博士学位,1992-1993年在英国Newcastle University进行博士后研究,2003-2004在美国Brigham Young University做访问教授。现为北京工业大学机电学院机械设计及理论学科点责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机电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工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现任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构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委员,
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竞赛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高校机械学科机械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际机构学联合会(IFToMM)组织委员会委员。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机械设计及理论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主要贡献
指导博士后7名、博士生15名、硕士生40余名,主持和参加国家及省部级项目多项。在柔性机器人
动力学与控制、弹性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机构动力平衡、柔顺机构动力学等几个世界前沿领域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出版专著3部,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会议上发表论文约300篇,其中,被SCI和Ei收录120多篇次。
在机构动力平衡、弹性机构动力综合、柔性及冗余度机器人动力学等几个世界前沿领域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均取得突破性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科研项目
1)两柔性机器人的协调操作及其
动力学控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9975001,2000-2002
2)高性能机器人系统的理论与实验研究,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12003, 2001-2004
3)柔性机器人及其协调操作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基金项目,2000-2002
4)全柔性机器人运动改善与动力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375003,2004-2004
5)含有被动关节的柔性机械臂
动力学控制的理论与实验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 50575002,2006-2008
6)柔性并联机构动力学分析与综合,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3062004, 2006-2008
7)欠驱动柔性机器人动力学控制研究,北京市拔尖创新人才项目,2005-2007
8)考虑构件柔性的高速并联机构运动学和动力学研究,博士点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70005001,2008-2010
9)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与设计的理论与方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50875002,2009-2011
10)多轴联动龙门式加工中心动态性能分析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合同编号:2007BAF21B01-2,2007-2009
多轴联动龙门式加工中心动态性能分析研究,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子课题),合同编号:2007BAF21B01-2,2007-2009
主要论著
多杆柔性机器人
动力学方程的瞬态动响应数值求解方法. 机器人,1995,17⑸: 269-273. (Ei收录)
柔性冗余度机器人残余振动随机最优控制,机械工程学报,2002,38⑼:33-37 (Ei收录)
欠驱动柔性机器人的振动可控性分析,自动化学报,2007,33⑷:391-398 (Ei收录)
3-RRS柔性并联机器人的动力学建模与频率特性分析,中国机械工程,2008,19⑽:1219-1224(Ei收录)
弹性空间机构动态响应分析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机械工程学报,1993,29⑴:90-95
结构参量改变时弹性机构本征特性研究. 机械科学与技术,1996, 15⑸: 715-720 (Ei收录)
用冗余驱动方法进行柔性机构动力平衡的理论与实验研究,机械工程学报,2005,41⑻: 24-29 (Ei收录)
基于有限元方法的柔顺机构动力学分析,机械工程学报,2010,46⑼:79-86 (Ei收录)
主要著作
现代机械动力学,
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北京,1998
柔顺机构学,
高教社,John Wiley \u0026 Sons Inc.,北京,2007
获奖记录
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多次获得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如:
中国青年科技奖,霍英东奖(研究类),北京市科技进步奖(三次),被评为"北京市高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北京市优秀青年知识分子","北京市爱国立功标兵",入选北京市跨世纪优秀人才工程国内一流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98、99年被(世界名人录)(Who's Who in the World)第15、16版收录。
1)中国青年科技奖(第二届),中组部、人事部、中国科协,1991
2)霍英东青年教师奖(研究类),第三届,教育部、
霍英东基金会,1992
3)“空间机构震动力和震动力矩平衡研究”,北京市科技进步
三等奖,1992
4)“考虑弹性及运动副间隙的平面及空间连杆机构综合”,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3
6)“高性能机构动力特性的综合评价与设计改善”,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999
7)“具有柔性部件和冗余自由度的机器人
动力学综合”,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2001
8)全国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教育部,2002
9)北京市教育创新标兵,北京市总工会,2005
10)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第五届),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