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姆爷》是
英国籍
波兰作家约瑟夫·特奥多·康拉德·科尔泽尼奥夫斯基(
约瑟夫·康拉德)于1900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在康拉德所有的作品中,《吉姆爷》被称作里程碑式的杰作。在这部作品中,康拉德融入了深刻的道德寓意,细腻的心理描写及独特的叙述手法,在并不复杂的情节中包含着对人性的矛盾,人类生命的评判。这部小说的问世引起了广大评论家的关注。
作品简介
故事的主人公吉姆的一生似乎只在为一个失误活着,为另一个失误去死,实际上,他一生只犯了一个刻骨铭心的错误,本能的一跳。在这本能的一跳之前,他在帕特纳号一做大副,年轻有为,雄心勃勃,决心在这个世界上混出个模样。在一次远舫中,满载一船香客的帕特纳号将要深没时,他对以船长为首的船上的官员不顾乘客性命,拼命去争夺有限的几只
救生艇的行为,极为鄙视,不屑和他们为伍。他决意和一船乘客共患难。但是,在最后的关键时刻,他被恐惧和混乱吓破了胆,那致命的一跳在本能的驱使下终于发生;他到底还是跳到了他曾经厌恶过的同伴中。但帕特纳号并没有沉没有责任感的丑闻人物,法庭因此判他们失职罪,没收到航海证件。吉姆为逃避舆论,从一地躲到另一地,最后和一群几乎与世隔绝的土著人和睦相处,赢得尊敬,成为“爷”;但在正得意时,他以犯下错误,引咎请罪,演出一幕悲剧。
角色介绍
白力厄利船长
生前没有任何瑕的白力厄利船长,如果不是碰巧担任吉姆案件的顾问,可能一直会将他的光荣进行到底,然而在吉姆的事件上,他敏感的心预见到了追求荣誉的浪漫,理想在冷酷的现实面前的脆弱,人性一时的自私会毁了人的一生,他对生且保持荣誉产生了强烈的绝望,他的自杀代表了康拉德对道德的困惑。
吉姆
吉姆一直值得同情。谁没有美好的梦想呢,谁不渴望自己成为英雄呢?但这并不意味着人都能按照理想行事,因为人性的自私与无奈。吉姆自以为自己是一个勇敢无谓有责任心的人,并以为自己的失败只是错失良机或者遇人不淑,他一次次的失败又一次次的生活在自己的借口之中,他太固执太自傲了,就是最后一次他主动去请死,也未必是明白了真正到道理,更多的可能是他自我在这个世界已经没有退路,他绝望了。他看重的只是自己,他人无足轻重,不要对说船上的八百香客,就是对他的土著妻子他最后都没有为她考虑一下,实在是让人心寒。
海盗布朗
如果说吉姆是是一个自欺欺人式的理想道德主义者,那么海盗布朗则是赤裸裸的唯我主义无道德者。他目的明确追求利益,没有丝毫的道德心与理想感。他是
殖民主义道德与现代道德的化身。可悲的是,在现实中道德水平低的人反而更能适应这个社会,苟活也好,赖活也罢总之生命是长久的,心灵是轻松的。
作品鉴赏
主题
《吉姆爷》的主题是对现代社会中道德问题的反思和探索。
吉姆是康拉德苦心经营的一个水手精英。吉姆被剥夺航海权利,不丢掉了他精神上的和物质上的整个王国。一艘在茫茫大海上行进的船,是水手的乌托邦。水手是乌托邦里的主宰,纪律,道德和责任。一次成功的航行意味着他对乌托邦的一次成功的统治。然而,这一切全让那本能的一跳毁了,可谓多年的经营毁于瞬间。这本能的一跳对于别人,如帕特纳号上的船长以及别的水手,只是本能的一跳。但对于心气儿极高的吉姆来说,它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它不止破坏了他做水手的信念,更搅乱了他做人的准则。于是,
约瑟夫·康拉德给他的主人公吉姆打了一个形象生动、富有哲理的比喻:“一只美丽的蝴蝶可以落在一小堆脏土上一动不动,可是一个普通的人决不会待在他的粪便上一动不动。”
更何况吉姆本来是不打算一辈子当一个普通人的,而这下似乎他连普通人也做不成了!由此看来,吉姆的逃遁行为不是躲避什么,而是寻找什么。他渐渐明白他是那种继续朝前走的人,在走的道路上寻找失去的什么东西。
有的批评家又由此认为康拉德笔下的吉姆是一个道德自我完成的形象。这虽不失为一家之说,但这中间有一个关键问题需要弄清楚:道德的是非。“道德自我完成”的提法毫无疑问包含了“是”,是褒誉的,赞扬的,提倡的。最著名的例子是
列夫·托尔斯泰名著《
复活》里的涅赫留朵夫。此公因早年的荒唐生活把一个纯洁少女推到犯罪的道路;等他修炼得满腹仁义道德时,又决意吃苦受罪,拯救别人的同时也拯救自己。吉姆显然不属涅赫留朵夫一类文学形象。他没有拯救的对象。他的错误并非故意铸成。他的道德只是水手的道德,还没法用普通意义上的社会道德来衡量。吉姆只是按照作者设计的人生朝前走。
吉姆按照
约瑟夫·康拉德的设计走着,终于走进了一个远离文明社会的土著人群体里并暂时停留下来了。吉姆发现土著人需要乌托邦式的统治,需要原始的侠义和勇敢,需要水手的人格和道德。吉姆激动了兴奋了,在土著人面前尽情地展示着他作为水手的所有魅力和魄力,使世仇的宗族结盟,使反叛的对手称臣,最终赢得了所有土著人的尊敬和爱戴,被他们尊为“图安”,也就是开化人类眼中的“爷”。他在他们中间活得如鱼得水,找回了他在广阔海洋上掌船前进的那种君主式的威仪和信心。他这时的感觉是这样的:“当有人使你天天都明白了你的存在对另一个人来说是必要的——你瞧,是绝对必要的,那你就对你的行为有不同的看法了。”
约瑟夫·康拉德不动声色地给我们讲着他的主人公吉姆的故事,让读者看到了吉姆的一种自觉性,一种从我做起的行为,一种由职业道德演化出的做人境界,使吉姆这个人物渐渐显示出了一种不凡的力量,为他最后的那种沉默中的爆发积蓄了巨大的动力。这不仅来自康拉德讲故事的高超艺术,也来自康拉德的身世。他的祖国在历史上曾多次遭受异族的侵略和压迫。他父亲是一个积极的民族主义者,曾因参加
波兰独立运动被沙皇政府流放。康拉德儿时就从父亲身上感受到了革命者必具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起义的失败也使他日后认识到缺乏普遍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个别的自觉性和自律精神往往会夭折和流产。因此,从我做起的
先导智能作用尤其重要。
白人吉姆做了土著人的“爷”,似乎远离了他曾拉下的粪便——那本能的一跳。然而他忽略了一个人生的常识性现象:人要吃饭就要排泄,这是一种反复终生的行为,在某个特定时刻定睛看去,谁又都可能永远呆在自己的粪便上。对于狂热的理想主义者来说,众人习以为常的视点,往往会成为他们的盲点。他的盲点必须把众人的视点吸引住才有基础;否则,踩着这样的盲点,他就会干出盲目的悲壮举动。
布朗是一个劣迹累累的海盗头目,是一个蹲在他的粪便上再不打算离开的人。但是远离自己粪便的吉姆爷不愿意顾及这点。他属于继续朝前走的超前人物,既然不肯在第一次犯下的错误上滞留,当然更不会在第二个错误上蹲下。为了已赢得的“爷”的尊严和权威,他义无返顾地朝前走,走到了酋长多拉明跟前,面对冷冰的枪口,脸不变色心不跳,将命补过。随着酋长多拉明的枪声,吉姆爷的大块头身躯轰然倒下了。饮弹的吉姆爷这时不过二十四五岁。
然而,《吉姆爷》有一种撼人心魄、摧人奋发的精神力量,它所表现的主题思想似乎还要宽广与深沉。中国著名作家老舍曾点评式地指出,
约瑟夫·康拉德是“一个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
老舍先生一语中的,康拉德确实在《吉姆爷》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境界与悲剧英雄。以悲剧美学观照《吉姆爷》,可以发现康拉德淋漓尽致地展现了吉姆在灵魂深处渴望做一个与众不同的、具有崇高人格的、舍生忘死的大英雄,以及他为达到此理想化人格境界所进行的悲剧性搏斗的人生历程。伊安·瓦特认为:“吉姆为自己的荣誉而死,他在20世纪的文学主人公中是独特的。”吉姆渴望成为大英雄和他所进行的悲剧性搏斗使他成了20世纪英国文学史上、乃至整个西方文学史上一位不朽的悲剧英雄形象,跨入了俄底浦斯、哈姆雷特等悲剧英雄的行列。
《吉姆爷》开篇就给我们展示了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悲剧英雄形象:从外表上看,他“穿得很干净,浑身雪白,从鞋子到帽子,你找不出一个污点。”但是,“走路时候,他一直望着你冲来,两边肩膀微弯,头在前,眼睛是从眼皮底下瞥着你,活象一条来势汹汹的
牤牛。他的声音是沉重、震耳的。”“他通常带种顽梗固执的态度”。吉姆这一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显然表明:他处在屈辱之中,但仍顽强地不肯认输并时刻准备夺回他所失去的一切。这“向前俯冲的公牛”(the chargingbull)形象令人联想到
斗牛犬士与斗牛的场面。斗牛场上,斗牛士一般总是胜利者。而被激怒的牛则处于一种无望的、困兽般的境地。进行着殊死的搏斗。吉姆在人生的角斗场上就处在公牛的境地。正与命运进行着一场悲剧性搏斗。继而,吉姆行踪诡秘。“只怕人家说出”他的名字。“那件事情一露出马脚,他立刻离开当时所待的港口,到另一港口去谋生,常是望东迁移。”“后来他那敏锐的眼光看出命运对于他是绝不宽容的,他只好永远离开港口同白种人们了,甚至跑到蛮荒森林里去,拣个马来人住的林中乡村埋没他这个可怜的本领。”吉姆总是在有意躲避着什么,逃离着什么。然而作者并未按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叙述故事,把吉姆弃船逃生及其所带来的后果一一道来,恰恰相反,他把吉姆的故事“肢解”,然后重组。这种颇具匠心的故事“重组”有效地传达了吉姆内心世界那种撕心裂肺的苦楚和“对失去尊严的痛切感”。
吉姆从小就心高气傲,希冀着将来能做大事,成就一番伟业。“他来自一个牧师的家庭。许多
商船的船主都来自这些虔敬恬静的家庭。”父亲送他到“商船船员训练舰”,他在那里不但学业优异,而且精明强干,很快就出人头地了。此时的吉姆已暗暗下定决心做大英雄。他常常陷入沉思冥想,“幻想着自己是在亲身经历许多海洋故事中所描述的那种冒险生涯。他看见自己从将沉覆的船上救出受难的人们,丝毫没有畏缩,像书中所说的水上英雄那样。”他总是坚定地相信“将来有一天当大家都畏缩的时候,只有他知道怎样去对付狂风大海的无谓的威吓”,“想到将来的冒险,觉得自己有了无往而不自得的勇气。”吉姆常常只身一人在船上踱步,“眼睛向水平线溜,如饥似渴地凝视着那永远走不到的境地(theunattainable)。”事实上,那也是永远无法实现的境地。吉姆这种与众不同的个性、心态注定了他日后悲剧性的人生命运轨迹。
沙奎尔·奥尼尔说,“可以实现的幻想,不配叫做幻想。”“生活本身是微不足道的。只有幻想促使我们去斗争,去希望——去生活!”吉姆的人生一直指向“幻想”的方向。他一直崇尚英雄的行为,希望将来去创造英雄的业绩。吉姆给自己营造了一种英雄主义的氛围,时时把自己置于英雄的光环之下。在想象的世界,不断重温着英雄般的人生。然而当真正的考验骤然降临,“帕特那”号误触漂船之时,许多水手纷纷弃船逃生,吉姆出于求生的本能也加入了他们的行列。这一怯懦的弃船行为把他的英雄梦打得粉碎,这一“跳”成了他永远洗刷不掉的污点,使他终生蒙羞。这不过是一个常人易犯的错误,但对吉姆却是一个不能原谅的弥天大罪。没有人跟他过不去,法庭也只是传讯他;了解当时的情况。对于吉姆来说,这不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道德问题,一个关乎吉姆安身立命的人生准则问题。失去它,人生的根基就动摇了。面对这一切,吉姆“拒不接受——不愿咽下——这一痛苦的事实,即他从不具有做英雄的品质。”
“弃船丑闻”发生后,吉姆便像古希腊的悲剧英雄俄底浦斯一样踏上了一条漫漫的悲壮的人生之路。法庭将会对他们的渎职行为进行“质询”(inquiry),马洛也将追踪吉姆,不断“询问”(inquiry)他的行为动机,吉姆也将不断地“拷问”(inquiry)自己的灵魂。从这些意义上看,
约瑟夫·康拉德把他的英雄置于受考验的境地。这些考验在有些方面酷似古代英雄史诗里的环境,当然,小说与史诗又完全不同:史诗英雄往往面对忍耐力、聪明才智和性等方面的考验,而小说英雄则被置于道德的考验之中,甚至是被置于人格尊严的考验之中。就这方面而言,他又完全像自古希腊悲剧以降的所有伟大悲剧英雄。
首先,面对法庭的正式审讯,吉姆勇敢地站在那里回答所有问题。在众目睽睽之下接受“质询”本身就是一种考验,“聚精会神的目光像利刃一样刺着你,”“在这所清冷宽爽的房子里,他双颊却烧得通红,”“因为那些要他回答的明明白白的问话好象聚到他心头,叫他苦痛不堪。”此时,吉姆的“灵魂却在里面苦痛得扭成一团。”吉姆勇敢地面对法庭的审讯,决不逃离,自觉承受这种刺伤与折磨。“吉姆选择受审,与其说是为了尊重传统,不如说只是重建自尊的一种尝试。他来接受审判,却又暗自认为法庭关于事实的诘问都是极无聊的,因为在内心深处他走上法庭只是为了迫使自己面对道德上的失足,用接受惩罚的方式来赎众人眼中自己的罪,以此来重获自信和自己良心上的平静。”吉姆勇敢地面对自己的灵魂,让它承受打击,接受洗礼。
其次,在法庭上,吉姆注意到“一个独自坐在一处的白种人,脸上现出疲倦的神气,像愁云盖着也似的,但是这个恬静的眼睛却是清朗的有趣地直望着。”这就是
克里斯托弗·马洛,他走访与吉姆交往过的人,“询问”吉姆本人,他还像一个
游吟诗人讲述吉姆的故事。马洛随时准备帮助吉姆,但并不知道吉姆真正需要什么。“他并不是需要援助(
浮雕),我仿佛感到他所想要的与他所等待的东西很难确定——有点像是一个机会。我曾给过他许多机会,但是那都是一些挣钱糊口的机会。”从各个方面审视吉姆,马洛逐渐意识到:吉姆不是需要一个挣钱糊口的、物质层面的生存机会,而是一个洗涤灵魂、重获尊严的精神层面的机会。
其三,在犯了那致命的错误之后,吉姆通过用自我放逐、自我惩罚的方式不断拷问自己的灵魂,净化自己的灵魂。吉姆以这种方式寻找自己失去的人格尊严。随着情节的展开,可以逐渐看到吉姆那痛苦不堪的内心世界,“他那不自觉的脸就反射出蔑视、失望、决心种种转瞬即逝的表情——接连反射出来,像一面照妖镜照出打面前滑过去的妖精的形状。”同时也明白了吉姆倔强的个性,“我可以跳下去,但是我绝对不肯偷逃。”吉姆拒绝白力厄利的帮助正是出于他坚定的信念,即特殊的情境把他性格中怯懦的一面展现了出来,他应该寻找机会展示他勇敢的一面。如果在法庭的判决之前就溜走,他等于是向法官、所有的人及他本人宣布说他对自己已失去信心,这是他的自尊心所不能容许的。如果那样,吉姆就象其他水手一样,毫无价值。马洛对此非常理解。吉姆“拒绝白力厄利的帮助,这表明他拒绝相信自己一文不值。”后来,一位叫支斯得尔的西
澳大利亚人发现了一个小海岛,岛上鸟粪丰富。他很想雇用吉姆给他运鸟粪。在他看来,吉姆是一个被社会所唾弃的人,不可能返回到文明社会去了。马洛则认为吉姆不会接受这项工作的,“我敢说他不会干这件事。他的境遇虽然很窘,可是据我所知,他还没有发狂。”支斯得尔手下已雇有一名叫
鲁滨孙·克鲁索的人,这个“‘天地不容’的鲁滨孙可能会接受社会给他的判决:‘下等人’(subhuman),但是,吉姆则心高气傲,认为自己不仅是个人,而且是个好人;不仅是个好人,还是个高尚的人。”吉姆果然拒绝了支斯得尔提供的工作。吉姆先是勇敢地面对法庭的审讯,后是拒绝白力厄利的慷慨帮助与支斯得尔想雇用他的企图。他既不轻生,也不苟活。他选择了自我放逐、自我惩罚的方式,希望达到自我拯救的目的,找回失去的人格尊严。在一个崭新的环境里,重建自我,“吉姆最终的悲剧性命运正是他坚持自己原则的必然后果。”从此,人们看到了一个水手从一个港口到另一个港口,找零活干。一旦发现有人认识他,就马上辞掉工作。他就这样不断往东迁移,直到最后来到马来人的林中乡村定居下来。在马来人中,吉姆发现:他们需要乌托邦式的统治,需要原始的侠义和勇敢,需要水手的人格和道德,这给他提供了一个充分施展才华与个人魅力的机会。在土著人眼里,他就是至高无上的神,“假使他们没有看见他坐着
独木舟来到岛上,他们也许以为他是从天上云头里掉到他们中间来的呢。”吉姆逐渐恢复了昔日的自尊与自信。最后,在以布朗为首的海盗袭击土著人失利之时,吉姆出于同情心,说服酋长多拉明放走布朗一伙,并保证布朗不会再袭击马来人了。可是,这伙毫无信义的海盗撤离时杀了个回马枪,不仅杀死了许多马来人,而且还杀死了多拉明之子邓华力。吉姆再一次面对困境:这次由于他的同情心,他把自己亲手营造出来的这个世界给摧毁了。吉姆勇敢地走到多拉明面前,请求一死。这样的结局完全符合吉姆这一悲剧人物的性格特征。“当吉姆爷这位‘帕特那’号上的大副和现在巴多森的统治者,最后站在多拉明面前说:‘我带着愁苦的心肠来了。我手无寸铁的来请罪待命了。’我们感到这个故事就该是这样。在马来人的手枪突然射击中,吉姆的一切仿佛都显得完整了,清晰了。悲剧性的宣泄——当代的罕见之物,回应了这位二十世纪作家的召唤。”吉姆以悲壮的死结束了自己一生的探索。
约瑟夫·康拉德的悲剧思想完全融入了他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中。在《吉姆爷》里,作者虽未直截了当地走出来,但通过他创造的“隐含作者”可以发现他的见解。“隐含的作者的感情和判断,正是伟大作品构成的材料。”康拉德在这部伟大小说中已完全避免了布斯所称的那种拙劣的、直接的、无中介的作者介入,代之以巧妙的、隐蔽的作者介入,即通过他所塑造的人物史泰与
克里斯托弗·马洛介入作品。“史泰虽是一个次要人物,但是,在许多方面他是一个最重要,也是最富有争议的人物。”解读史泰和马洛对吉姆的评价是理解
约瑟夫·康拉德悲剧观的关键所在。史泰是一位参加过1848年的
欧洲革命的民主革命者。他对蝴蝶有浓厚的兴趣:捕捉蝴蝶,制作标本,然后把它们镶嵌到标本盒里,使它们的美凝固永驻。不管那些美好的思想、理想和事物是多么昙花一现、稍纵即逝,他总是崇尚它们、迷恋它们。马洛告诉史泰说,“我来到这里是为描写一个标本”,他把吉姆当作一个稀有的标本描绘给史泰。史泰立刻会意地说,“我很了解。他是个痴心妄想的人(romantic)。”“他太痴心了——太痴心了”,“这的确很不好,很不好,也可以说很好。”史泰认为,人生的意义在于超越自我,提升自我,所以人不能像蝴蝶一样落在“一堆秽土”上不动。“坠进梦里”的吉姆只有义无反顾地“去追随梦境”,寻找自己失落了的人格尊严,“直到最后”,人生才有意义。当然,“如果没有秽土,那么就不需要寻找理想与美丽的事物。如果没有丑,也就没有天堂。”现实中的吉姆在危机关头,表现出了人性中卑劣与怯懦的一面:弃船逃生。吉姆的这一跳无异于跳出了自己的梦境,正如一个“掉到
海里的人”“爬出水面”,他将要淹死。他该怎么办呢?史泰认为:他应沉入水中,“去追随梦境”。在世俗者看来,“的确很不好”,因为如此的人生之路充满着艰难险阻,甚至还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是,作为悲剧英雄,吉姆无怨无悔地选择了“不苟活”。他深知这“太痴心”的吉姆选择“自我放逐”,旨在“自我拯救”。从“人的本质就是保存和超越自我的欲望”这个意义上看,“也可以说很好”。像古往今来所有的悲剧英雄一样,吉姆在挣扎着不断脱去自己不够崇高的外壳,在精神上提升自己,在灵魂上净化自己。
克里斯托弗·马洛亦是个富有理想气质的人,他是这样评论吉姆的:“那时我们很不容易相信世上有吉姆这个人,我们好像是走近绝对‘真理’了,这真理同‘美’一样,总是半沉半浮地漂在神秘静默的死水上,模模糊糊,不可捉摸。”马洛对吉姆非常感兴趣,因为他从,吉姆身上发现了令他仰慕的品质。在观察吉姆时,马洛更多地关注他“那个不会毁灭的真面目”(unperishablerealities)。马洛从中领悟到的美几近绝对真理:他发现这美有些神秘、又有些模糊,仿佛来自古希腊的艺术殿堂。理想主义的
克里斯托弗·马洛在吉姆身上探寻的品质正是人性中的崇高性、人格尊严的神圣性及人的意志的不可毁灭性。尤其是吉姆犯了那致命的错误之后,马洛对他更感兴趣,更加同情。马洛始终坚定地相信:吉姆一定会从他跌到的地方爬起来,用自己的行为证明他是人中之美丽的蝴蝶。
约瑟夫·康拉德指出:“人类的悲剧并不在于他们是自然的受害者,而在于人类对这一境况的意识。”史泰与马洛的对话说明吉姆对他自己的悲惨境况有深切的意识,并起来反抗由自己行为所导致的苦难,吉姆的悲剧“便是一个人全力以赴地要求公正地评价自己所带来的后果。”“在一个短暂的时刻内,如果一切都处于悬而未决的状态,什么也不被接受,那么在这种把
宇宙伸张撕裂的时候,就在这样做的行动过程中,人物才获得了‘高大的形象’”,吉姆就是在悲剧性的搏斗中,逐渐获得了“高大的形象”。《吉姆爷》撼人心魄、催人奋发的力量就在于吉姆的悲剧性人生搏斗与毁灭中。“具有希冀着无所希冀的才能的那个人,比别人更接近星星和虹的根底。”吉姆一生都在幻想着,憧憬着,追求着,并进行着悲剧性的搏斗,甚至为了把自己的人格提升到理想的境界而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因此,他比别人都更接近星星和虹的根底。
手法
叙述
小说《吉姆爷》的起始部分第一章到第四章是由一个全知全能的叙述者来叙述的,他是小说《吉姆爷》的第一个叙述者。他似乎有着超人的洞察力,能够直接看透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在小说的开端,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直接介绍了主人公吉姆的童年时代,浪漫的幻想,性格中柔弱的一面,介绍了吉姆曾是海员这一事实。通过这种叙述方式,借助无所不知的叙述者的声音,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主人公吉姆的堕落是其性格缺憾的结果,是不可避免的,不是碰巧发生在一个不幸的年轻人身上的,而主人公本人却很迷茫,但借助全知叙述者之口,读者能够通过他人与主人公的相互作用关系解读人物的内心世界,比如吉姆的自责感、愧疚感、羞耻感、负罪感与逃离感。这种叙事方式能揭示出人物与主题事件,掌控事态发展变化。
第五章到第三十五章是吉姆的朋友——
克里斯托弗·马洛(Marlow)的第一人称叙述。这是小说中的第二种叙述方式。马洛既是小说中的人物,吉姆的朋友,同时也是小说的叙述者。他使全知全能的叙述者退出读者的视线,营造一种充满友谊、同情、平等而又轻松的氛围,通过朋友平等的视角重新审视主人公吉姆道德堕落的事件。马洛的评述更具有人性的不可避免性、感伤性和人格的不完美性,并提供了一个完全不同的视角去洞察吉姆的内心世界。他的叙述时而变换偏离主人公命运,时而又与主人公命运休戚相关,时而又无事实根据而不肯定。这种叙事方式可以使读者本身参与到主人公经历的情境之中,随着叙述者的思绪做出判断和推理。在这种创作技巧中,叙述者起到暗示的作用,运用这种创作技巧,读者可通过叙述者的暗示作用对主人公的道德堕落事件做出自己的评判。
在《吉姆爷》中,许多叙述者同时出现在小说里,然而,叙述者的主观性却制约了各自的感性认识。也就是说,在
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声音外还混杂着许多其他微弱的叙述者的声音,他们主要表达了来自两个世界(白人世界与土人世界)对吉姆背弃行为的不同评判。第九章到第二十三章主要运用了白力厄利船长(Captain Brierly)、海军上尉(the French lieutenant)、彻斯特(Chester)、史泰(Stein)等白人来叙述;第四十章到第四十五章主要是土人叙述者包括布朗(
褐色)和珠儿(Jewel)等。他们在小说中都有各自的叙述声音,而他们的声音都是评价和认知吉姆的不可相互取代的观点,是整个小说的源泉,更为主人公道德堕落这一主题提供了更为丰富、更为全面的评判。例如:海军上尉认为吉姆的背弃是有情可原的;史泰认为吉姆是年轻浪漫的;白力厄利船长深切同情吉姆;彻斯特认为吉姆失足掉下了海,而不是逃离,这是来自白人世界同情的声音,他们代表着一个不同的
透视窗口,表明白人世界对吉姆的肯定、理解。
小山田圭吾 认为他是个傻瓜;珠儿认为他是错误的(指放走海盗布朗等人);布朗认为吉姆徒有其表(赢得珠儿的爱情),但也算是条汉子(赢得土人的尊奉与爱戴),这是来自土人世界的判断。这些叙述者们在某种意义上认为他们自己真正地认识了吉姆,然而,吉姆并不真正地就是其中一个人叙述的那样,只能说每个人的评述呈现了吉姆的不同方面,呈现了许多个体不一样的吉姆,品格不一样的吉姆——勇敢与懦弱、崇高与堕落、忠诚与背叛。
如果把《吉姆爷》看作一幅
印象派的作品,那么无所不知的叙述者则是画的细节;马洛则起到连接这些细节的作用;交错重叠的叙述者则是画卷上五彩斑斓的圆点儿。通过这样一个精心编制的叙述者的网,作者向叙述者们自己、也向读者们诠释着吉姆行为的动机。通过运用相互补充、相互交织的多重叙述角度把主人公道德堕落与重塑道德完美的经历再现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意象
约瑟夫·康拉德是善于通过意象表现小说意蕴的大师。吉姆的悲剧人生是由误触“漂船”(floating derelict)引发的。“floating derelict”既有“被抛弃的”(abandoned)又有“无家可归者或无业者”(a person who has no homeand no job)之义。这“floating derelict”(漂船)意象还将预示着另一“floating derelict”意象,即海盗布朗。他不正是人类中的“渣滓”,“被(社会)所抛弃者”吗?他对巴多森的袭击预示着吉姆最终的悲剧性命运。这些“floating derelict”意象,无论是“漂船”,还是海盗布朗,都促使令人深入思考人类生存状况的脆弱性及吉姆悲剧命运的普遍性。吉姆是“我们中的一员”,他所面临的问题也是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人生充满着危险与灾难,人格尊严时时处在受考验的境地,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对待这些人生的灾难与不幸。在种种外界考验面前,吉姆内心的优秀品质 ——不向命运低头,不断发射出耀眼的光芒,终使他成了一个伟大的悲剧英雄;而多数人则会选择其他水手的人生之路——怯懦、苟活与毫无尊严的求生。相形之下,吉姆像一座巍峨的高山,而那些逃生苟活的水手们则是一黄土。
作品影响
《吉姆爷》发表于1900年。《吉姆爷》被称为20世纪第一部杰出的现代主义小说,被现代西方评论界视为
英国小说史上的一座丰碑。 《吉姆爷》里创造了一个伟大的悲剧境界,塑造了一个不朽的悲剧英雄吉姆。吉姆在追求崇高伟大的人格理想的过程中进行了悲剧性搏斗,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他与命运悲剧性的搏斗及其悲壮的死产生了撼人心魄、摧人奋发的精神力量。小说中运用叙事技巧烘托、渲染主题思想,并把叙事技巧的创作艺术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吉姆爷》(1900)无论从思想内容方面还是从艺术风格方面来看都是
约瑟夫·康拉德的代表作,它被普遍誉为“本世纪英国文学中第一部突出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国多数论者认为:《吉姆爷》是用印象主义创作方法谱写的一曲悲叹人类失去道德尊严的挽歌。
作者简介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
波兰出生的
英国作家,被誉为英国现代八大作家之一。我国作家老舍称他为“近代最伟大的境界与人格的创造者”。康拉德的一生充满了变化,他的足迹遍及全球,经历极其丰富。他从祖国波兰获得了爱国热忱,从
法国汲取了文学素养,在英国接触了当时最先进的生产力,学得了写作语言,而他所到过的亚非地区则构筑了他的海洋小说的背景。
约瑟夫·康拉德的小说风格独特,在叙述故事,描写原始与文明的对立及陆与海的冲突的同时着力刻划受环境影响的人,具有很强的感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