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花市街道大街地处京城东南隅,位于崇文门外,是
崇文区着力打造的天坛文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迎接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建设"精品大街"、"精品社区",提高东花市地区整体环境和人文环境,推动城市景观建设及绿化美化工作。2006年东花市街道启动了东花市大街的景观设计和建设规划工作,2007年正式进行改造。在区、街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与改造下,创建了社区居民为之骄傲的花街景观。
在这里,街面雕廊画柱,红灯高挂,小小
十二花神、绒绢花香、
葡萄常鲜、青山品玉、古树新芽等反映花市传统文化、手工艺石雕作品与大街的现代化的建筑形成鲜明对比,古老与现代的气息融为一体,相得益彰。"花市十景"更是凸显了
东花市街道地区的历史文化积淀。
东花市有两条对头的胡同,一个是“南小市口”和“北小市口”,“北小市口”往东不远是“虎背口胡同”,“虎背口胡同”马路斜对面是“铁辘轳把斜街”,“铁辘轳把斜街”往东是“牛角湾胡同”和“佘家馆胡同”“虎背口胡同”往东是“北上坡”。“南小市口”里有:上堂子东口、下堂子西口、上宝庆东口、下宝庆西口、上堂刀东口、下堂刀西口、炕儿胡同西口、上锅腔东口(注:上国强东口)、中锅腔西口(注:中国强西口)、四川营西口(注:天龙西里)、“北小市口”里有:中头条东口、中二条东口、中三条东口、中四条东口、下头条西口、下二条西口、下三条西口、下四条西口;“虎背口胡同”里有:下头条东口、下二条东口、下三条东口、下四条东口、东头条西口、东二条西口、东三条西口、东四条西口;“北上坡”里有:东头条东口、东二条东口、东三条东口、东四条东口等等。
清末以来,东花市大街一直是假花生产、销售的中心地点。凡经营此业的,都前设门市售卖,后设作坊制造。
东花市街道一带,北从小市口两侧,中下头、二、三、四条直至虎背口;南从南小市口两侧上下堂子、上下
宝庆、上下锅腔(国强)、上下
乾坤刀直至元宝市,多数家庭都从事这种假花的生产。据抗战前不完全的统计,以上各街市花庄及住家营花业者,约在一千家以上。此外,东花市一带,以火神庙为中心,仅这半条街就设有接待花行客商的旅店十几家,每家都标明专业,如泰和花店、德兴花店等,招徕四方,安寓客商。
清末民初,花市集较为繁盛。但假花之市却仍固守不成文的规定,只在午前集市,地址限于羊市口以东,即东花市。每于凌晨,卖花者便将插满五彩缤纷的
绫绢绒花的花匣(用细秫和竹篾穿成板状,插于长方形匣壁,外糊东昌纸或麻呈文纸)。摊在板凳上,进行展销。远近花客赶市货,除细活绒绢成朵花外,其它
天麻子、绫缎、纸制的大路货,为运输携带方便,大都购买半成品,运回去再分类攒成整花出售。假花不仅远销苏杭,而且争艳于
巴拿马共和国,连外国朋友也盛赞“京花”,争作帽饰。彼时妇女以头花为主要装饰,满头珠翠,还要配上几朵鲜艳的花儿,这样才能显出精神来。如新嫁娘,在绒
凤冠尚未普及之前,讲究“排头”,即用绒绢花朵喜字排满头顶。给亲友贺喜、拜寿的妇女,为取吉利,烘托气氛,都要戴两三朵绒蝠喜字,连老太太的发髻上也要插一朵小红石榴花。至于小姑娘抓髻上的围花,辫子上的飞花,更是曲尽其妙。民国后,时兴一种挂花,妇女们往往在
旗袍大襟上垂挂一嘟噜带穗长花。逢年过节,上供的
蜜供、
月饼也要插花,谓之供花,有的供花做成元宝或“吉祥话”,什么”招财进宝”、“福寿绵长”、“
和合二仙”、“刘海戏金蟾”等等,花团锦簇,增加喜庆色彩。如遇丧事,则又需要用于吊唁的花圈、花环、花篮、还有灵前的供花、灵花,满筵(俗称
石子馍桌子)花顶,篮白孝花。真是无时、无处不需花。彼时花业之盛可见一斑。据《
燕京岁时记》记载:自正月起,凡初四、十四、二十四日花市皆有市。市上出售的插花、
绫绢、绰枝、摔头等,颇能混真。因此,在北京的方言土语里,一直都把花市说成“花儿市”,形象地反映出地域的特色。
要说料器花,就不能不说在整个花市大街做料器的代表——“葡萄常”。葡萄常家的字号叫“天义常”,制作料器已有一百多年历史了。在这一百多年当中,常家不光制作料器花一流,而且制作料器
葡萄的手艺至今无人能够逾越!当年常家制作的挂满白霜的葡萄盆景进贡到宫里,连
慈禧都误认为是真的,可见其工艺的超凡之处。常家做料器最拿手的绝活就是给葡萄和叶子“
挂霜”,这门手艺常家从不外传,而且是只传女儿不传儿子!
过去做料器完全是纯手工。想当初,一个料器作坊无外乎有几间房子,在房子里盘一座烧煤的高温圆炉,炉上有几个装有不同颜色料器溶液的石英缸锅,几根一米五长、食指粗细、一头带
胶皮的
熟铁管子,以及一把特制有两个长臂的木制大椅子,外加几把夹子、镊子、水桶、
石蜡、草板纸等一应工具,所作的产品完全是靠手艺、靠技术、靠眼力!老人常说:“料器匠的眼睛就是尺子!心里就是模子!手里就是天平!无论做什么,只要心里有数、眼里有准、手里就能出来。”就凭这,不知出了多少精品。因此,花儿市产的“京花儿”才能在
巴拿马共和国世界博览会上拿过金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