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泊生
原山东省立剧院院长
王泊生(1902—1965) ,男,遵化市县人,中国著名戏剧艺术教育家。早年毕业于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戏剧系,曾组织“美生社”话剧团,男女同台演出引起轰动。后学习京剧昆曲,组建成立了“晦鸣社”京昆剧团,担任社长兼主演,常年演出于北平市上海市南京市等地,颇负盛名。历任北平国剧学会教务主任、南京戏曲音乐研究院研究员、北京燕京大学文学系讲师、汉口市民乐团艺术指导、中国文化建设协会戏剧事业委员会委员、山东省立实验剧院教务主任、山东省立剧院院长、国立歌剧学校校长等职。1965年病逝。
教学与演艺
王泊生曾被周信芳赞誉为中国戏剧界“北方怪杰”与“革新家”,为山东戏剧事业开拓者之一。1929年夏,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在济南市成立,王泊生应聘担任教务主任。次年夏,该院被迫停办。1934年夏,在王泊生努力下该院重建,易名为山东省立剧院,王泊生 亲任院长,使得剧院成为当时国内较大规模的新型戏剧艺术专业学校。
王泊生在担任山东省立剧院院长期间,为该院制定了院徽、院旗、院训、院歌及“整旧创新,创造新中国戏剧”的办学宗旨,以其坚强的事业心,积极创新与改革旧剧与昆曲。为实践办学宗旨,他对招生制度进行改革,面向全国招收小学及高中学历的学生,录取后分别划入低级部或高级部学习,学制4年,另有一年为实习,每级约40人,分做音乐与表演两系。聘请了马彦祥、刘念渠等一大批颇有声望的优秀教师。在组织教学上,他主张学习与演出相结合,逢节假日便组织学生实习演出,并自编自导了新歌剧《岳飞》和歌剧《荆轲》。他创作的哑剧《国文》、京剧《文天祥》等在当时国内较有影响。
地位与影响
1935年11月,王泊生主创的《岳飞》一剧在济南市首演。该剧在创作方法、唱词及场面设计与场次的分幕等方面,吸收了话剧的优点,在音乐设计方面采用昆曲旋律,而又不同于昆曲,采用中西混合乐队伴奏,取消打击乐器,增加了象征性的舞台美术设计,尤其是黑白相间的岳家军服装及集体舞蹈的群众场面,在当时可谓一大创举,轰动一时。该剧后来还曾到开封市武汉市长沙市湘潭市宜昌市重庆市成都市等地演出,在中国戏剧史上产生过较大影响。
“七七”事变后,山东省立剧院无法继续开办下去,王泊生便组织起30多人组成的战地服务团踏上南下抗战流亡的征途。几经周折于1938年到达武汉,为欢迎他们,田汉特意为该院创作了了配合抗战的新平剧(京剧)《新雁门关》。在汉口大光明电影院首演时,许多知名人士前往观赏。
后来,王泊生又带剧团辗转到了重庆,并将校名改为“国立实验剧院”,后又改称“国立歌剧学校”。抗战胜利后,王泊生派人将原山东省立剧院的戏箱等财物护送回山东。
上海EMI集团曾将王泊生的京剧唱段《子胥逃国》、《打金砖》、《四郎探母》等灌制成唱片。
家庭与子嗣
王泊生与夫人吴瑞燕生有五个孩子,除了老大是学习石油专业之外,其他四个孩子分别为著名钢琴家、著名大提琴师、歌唱家和舞蹈家。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教学与演艺
地位与影响
家庭与子嗣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