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城中公园又名公花园,位于
无锡市公园路14号,西临中山路,东接
新生路,南北为崇安寺街区。现有面积3.6公顷,草木葱茏宛如镶嵌在闹市中的一颗绿宝石,成为城市人民品茗、锻炼、休闲和追忆历史的好地方。
城中公园建于清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是我国最早由民众集资修建,具备现代“公园”意义和功能特征的公园,故称“华夏第一公园”。在其百年来的发展历程中,历经多次增建、重建和改造,其作为城市公益性园林的功能日益完善。公园现有
乔木1300多颗(其中百年古树3颗),灌木21700多颗,草坪7400多平米,地被500多平米,花坛250平米,包括公园东南角3000多平方米的城中最大水面-白水荡在内,绿化覆盖率达60%,四季常绿,四时花异,“城市绿核”名副其实。在满目苍翠中,九老阁、多寿楼、兰移、西社、
梁章钜等古老建筑掩映其间。通过民间投资和政府拨款,园中先后建有24景,现存十景:绣衣拜石、芍槛敲棋、松崖挹翠、多寿春楔、草堂话旧、方塘引鱼、兰移听琴、西社观鱼、天绘秋容,从不同侧面和角度反映了公园的四季景观和历史内涵,使游客移步换景,如在画中游。城中公园在无锡革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作为城中人气聚集的活动场所,城中公园见证了近百年来无锡发展的历史沧桑,并留下了大量的人文历史遗迹。多寿楼前耸立着无锡工人运动先驱者
秦起的雕像,以纪念无锡工人运动先驱者秦起从事工人运动,创办工人夜校,领导工人罢工的壮举;多寿楼西侧留有
无锡市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碑刻,以纪念1925年1月在此秘密成立的无锡地区最早的中国共产党组织;在碑刻的西边,还有民国政府所立抗战胜利纪念塔;而无锡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组织,则于1923年10月在西社成立,后成为组建中共无锡地方组织的基础。每年都有多批团队来城中公园凭吊烈士,举行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城中公园这个城市山林像
磁石一样吸引着无锡市民,游客人数长年维持在日均两、三万左右,从清晨到黄昏,保持着旺盛的人气。年轻人白水荡上泛舟,中老年兰移和
梁章钜中品茗,儿童西社观鱼、
龙岗区捉迷藏,棋友多寿楼旁捉对厮杀,票友艺术广场中亮嗓……或独自漫步,或三五闲聊,或群体活动,自娱自乐,闲适自在;才艺展示,喝彩连连,是一个大众休闲场,雅俗共赏地的好地方。
城中公园位于市中心,建于清末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是我国近代史上中国人建造的最早
城市公园。由于清末建园,无锡尚分成无锡、
无锡市两县,取名"锡金公园"。人们口称"公花园"。建国后,改名"城中公园"。园内亭台楼阁巧布,假山塔影成趣;小桥流水,树木葱茏,如镶嵌在闹市中的一块绿色宝石。园内主要有绣衣峰、
龙岗区、同庚厅、西社、多寿楼、天绘亭和九老阁等。
此园原来存有多处古迹遗址。战国时期,
楚国公子
黄歇封吴,这里曾是行宫。
东晋时,大书法家
王羲之在此建住宅,现存"右军涤砚池"刻石。东晋时,建"祝圣都道场(宋代改名"崇安寺"),以后寺院逐渐荒废。明代
天顺年间,左副
都御史盛颗在寺址建"方塘书院"和"后乐园"。
清代,秦氏建"
梁章钜"。岁月流逝,这些古迹或存或废,一片冷落。1905年〈清光绪三十一年),地方仕绅
裘廷梁、俞仲还等倡议,将此荒羌之地辟为园林,以造福乡梓。这个倡议得到各界赞成,于是兴工动土。
锡金公园的建造,为无锡城在闹市区保留了一方文化的热土。1911年11月6日(清
宣统三年〉,
锡金王国两县光复,这里是辛亥革命在无锡的首义之地。1923年10月,无锡第一个共青团支部成立于"西社"。1925年1月,在公园"多寿楼"附近召开党员会议,建立中共无锡支部。1949年10月2日,无锡各界代表1500多人在皇后大戏院举行庆祝大会,在城中公园举行升国旗仪式。公园是无锡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这里,1988年,中共无锡市委、市政府在多寿楼前草坪上,树起了无锡工人运动的杰出领袖
秦起烈士的铜像。这里,又是1935年无锡声援
北京市,"一二九"运动的集合地,以及抗战胜利纪念塔〔长方形石塔)等等。堪称活生生的无锡近代史的"
教科书"。1996年以来,公园作了扩建。园之西,因地制宜辟建了"水景广场"、"艺术广场";"假山石屋"和"
儿童乐园",之上还建起了屋顶花园。园之东,对全部原有建筑物作了整修,新辟了亭依水,芳草鲜美的"精品花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