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娜·鲍什(Pina Bausch,1940年7月27日-2009年6月30日),全名Philippine "Pina" Bausch,
德国著名
现代舞编舞者,被誉为“德国现代舞第一夫人”。她出生于德国
索林根,毕业于
茱莉亚学院,曾师从荷西·李蒙、保罗·泰勒等舞蹈名家。皮娜·鲍什在舞蹈风格中著名的德国发展上有重要的贡献及影响,被认为是
新表现主义大师。她是位于德国乌帕塔的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的艺术总监及编舞者,创作了大量原创舞蹈作品,代表作有《春之祭》《蓝胡子》《穆勒咖啡馆》《贞洁传说》等。皮娜·鲍什的舞蹈作品以诗意和日常元素的结合为特点,擅长挖掘日常生活中的欢乐与恐惧、挫折与困惑,寻找隐藏在这些情感里的真相。2009年6月30日,皮娜·鲍什在德国乌珀塔尔因癌症去世,享年68岁。
人物经历
鲍什从小就开始跳舞。1955年,她开始在
埃森的福克望学校(Folkwang Hochschule im Ruhrgebiet)求学,这个学校是由
德国很有影响力的编舞者库特·尤斯(Kurt Jooss)担任校长,他也是德国表现主义舞蹈(Expressionist dance)的创造者之一。1960年,在毕业之后,她获得奖学金而前往
纽约的
茱莉亚学院继续就读,在这里的老师包括了安东尼·图德(Anthony Tudor)、荷西·李蒙(José Limón)与保罗·泰勒(Paul Taylor)等等名舞蹈家。在纽约她曾成为保罗·山纳萨与冬雅·弗亦尔舞团(Paul Sanasardo and Donya Feuer Dance Company)与新美国芭蕾舞团(New American
芭蕾舞)的舞者,并且成为
大都会歌剧院芭蕾舞团的成员之一。
1962年,鲍什加入库特·尤斯(Kurt Jooss)新成立的福克望芭蕾舞团(Folkwang Ballett)成为独舞者,并在库特·尤斯(Kurt Jooss)作品的许多地方提供协助。她在1968年编成第一部舞作《片段》,并在1969年接替库特·尤斯(Kurt Jooss)接下舞团艺术总监一职。1972年,鲍什成为乌帕塔芭蕾舞团(Wuppertal Opera
芭蕾舞)的艺术总监,后来鲍什将该舞团改名为“乌帕塔舞蹈剧场”(Tanztheater Wuppertal Pina Bausch)。
2009年6月,鲍什被验出患癌,5日后离世,辞世前仍工作不辍,数天前才与舞者一起登台谢幕。
作品风格
她的作品以悲伤融合幽默而知名。她的作品中可以发现男人女人间相互作用的主题,这样的主题并且借由派卓·阿莫多瓦导演的《悄悄告诉她》(Hable con ella),启发到更广大的观众群中。她的作品是由许多的对话与动作等等各小段所组成,通常本质是十分
超现实主义的。“重复”是其中非常重要的结构成分。她的大型多媒体制作通常网罗了精巧的舞台与仔细选择的音乐。例如在舞作《热情马祖卡》(Masurca Fogo)中,一半的舞台由巨大的岩丘占据,而音乐则几乎谱进所有类型的音乐,从
葡萄牙的音乐到
凯蒂莲(k. d. lang,本名Kathryn Dawn Lang)的歌曲等等。
个人生活
她与罗夫·玻济克(Rolf Borzik)曾经生活和工作在一起。他是舞团的舞台与服装设计,于1980年过世。罗夫·玻济克(Rolf Borzik)对舞蹈剧场(Tanztheater)的视觉风格有重要的影响力,他从早期就非常决定性地支持鲍什直到他死前舞团获得国际上的赞赏为止。他们有一个小孩,叫做罗夫·沙洛蒙(Rolf
Salomon)。
主要作品
《陶利斯的伊菲格尼》(IPHIGENIEAUFTAURIS),歌舞剧,作曲:克利斯托夫W克鲁格(ChristophW.Gluck)。
《春之祭》作曲: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IgorStrawinsky)。
《七宗罪》作曲:
库特·魏尔(KurtWeill),剧本:
贝尔托·布莱希特(BertoltBrecht)。
《蓝胡子》(BLAUBART),舞剧。
《穆勒咖啡馆》,舞剧。
《交际院》(KONTACKHOF),舞剧。
《咏叹调》(ARIEN),舞剧。
《1980——一部皮娜·鲍什的作品》(1980-APIECEBYPINABAUSCH)。
《康乃馨》(NELKEN),舞剧。
《胜利者》(VIKTOR),舞剧,同罗马
阿根廷剧团(TheatroArgentina)合作。
《帕勒莫,帕勒莫》(PALERMOPALERMO),舞剧,由帕勒莫比昂多剧团。(TeatroBiondo)、安德烈·诺伊曼国际公司(AndresNeumannInternational)协助制作。
《拭窗者》(DERFENSTERPUTZER),舞剧《水》(UA),舞剧,由
歌德学院巴西
圣保罗分院、埃米利奥·卡利尔(EmilioKalil)协助制作。
《献给昨天、今天和明天的孩子》,舞剧。
《NEF》,舞剧,由
伊斯坦布尔市国际戏剧节、伊斯坦布尔文化艺术基金会协助制作。
《天地》(TENCHI),舞剧,由日本琦玉艺术基金会、日本文化中心协助制作。
《粗剪》(ROUGHCUT),舞剧,由韩国LG艺术中心、歌德学院首尔分院合作协助制作。
《满月》(VOLLMOND),舞剧。
幕后花絮
早在1985年,当
维姆·文德斯第一次看到皮娜·鲍什演出的《穆勒咖啡馆》,便深深为这位
现代舞艺术家所折服。在与皮娜会面后,两人迅速成为了要好的朋友,并产生了以后要一起合作一部电影的想法。其实文德斯并不是第一个与皮娜合作的导演,她曾出现在
意大利导演
费德里科·费里尼的电影《
船续前行》中,
西班牙导演
佩德罗-阿尔莫多瓦也是她的热情粉丝,阿莫多瓦电影《
对她说》的创作灵感就来源于《穆勒咖啡馆》,在影片的开头和结尾处,都可以看到她的神奇舞姿。但文德斯却坚持认为,惟有找到一个全新的表现媒介,才能让合作开始。他认为,皮娜·鲍什的“舞蹈剧场”将形体、人声、音乐、影像等舞台元素都调动起来,以探索舞蹈与戏剧结合的可能性,并非传统的电影表现形式能够再现,“无论是在情绪上还是从美学上,二维的电影银幕无法捕捉到皮娜·鲍什的舞蹈精髓。当我第一次看见她的舞蹈时,深深地被感动了。我从这全新的艺术形式里感受到了人类运动、姿势的美感,而当年那种美妙的魅力正是我想通过银幕表达给观众的感觉。”
直到2007年,文德斯看到了《U2 3D演唱会》,影片用3D镜头跟随U2乐队,记录下其从
阿根廷、
墨西哥、
智利到巴西等地的环球演唱会的台前幕后,这让他灵光乍现:3D正是他苦寻已久的媒介。
维姆·文德斯说,“只有在银幕上打造出一个三维的立体空间,才让我感到有信心再现出皮娜·鲍什的乌珀塔尔舞蹈剧场内的艺术。”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影片宣布开拍不久,2009年6月下旬,皮娜· 鲍什被诊断出罹患
肺癌,仅仅5天之后,她就离开了人世,享年68岁。维姆·文德斯的计划再度陷入了停滞,他通过
英国《
卫报》发表了一首短诗,表达对鲍什离世的哀悼之情,诗中说:“很伤心,我们一起设想、策划了那么久的整套合作计划和电影,启动得太迟。”
不过,在与鲍什生前执掌的乌帕塔舞蹈剧场商谈后,
维姆·文德斯宣布,双方将开始合作,3D电影计划将重新启动。他指出,是来自公众的声音让他们觉得非常有必要将这个计划继续下去,“皮娜去世后,我们收到了许多来自大家的鼓励信件,支持我们完成这部电影。我们一定要完成皮娜的心愿,记录下她的舞蹈,通过银幕让全世界观众看到。”
而由于主角的缺失,文德斯不得不转变原有的拍摄想法,“我们得想出一个全新的概念,不让这次合作的机会就这样遗憾地流失。能通过3D影像表现皮娜·鲍什设计并监督的舞蹈作品是我们的荣幸,这些舞蹈影像资料里能见到她认真严厉、充满爱的眼睛。”他率领剧组先拍摄了皮娜三部作品《穆勒咖啡馆》《春之祭》和《月圆》,而后剧组随剧团演出,拍摄皮娜的另一名作——1978年创作的《交际场》。
维姆·文德斯说,这部电影将是一曲唱给“鲍什贡献给世界的美”的礼赞。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