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片讲述了女医生Babara因为企图从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逃到
德国未遂,而被从柏林调遣到一所乡村医院工作,一开始她根本不和周围的人来往,直到医生Andre主动和她接近。医院里新送来一名女孩Stella,得的是
脑膜炎,在Babara的细心呵护下逐渐康复。女孩却又因为怀孕了而被送去东德的劳教所。
而另一方面,Babara在男友的帮助下积极准备下一次逃亡计划。虽然她还要不时地遭到东德警察的搜查,但是她隐藏得无懈可击。医院里又送来一名自杀未遂的男病人,Babara认为他需要动手术。Andre决定在周六晚上对这名病人进行手术,需要Babara的协助,而周六晚上正是Babara要进行逃亡计划的时间。正在她准备离开家的时候,Stella从劳教所逃出来找到了她。
影片于2012年2月参加了第62届
柏林国际电影节,并获得了最佳导演银熊奖。同时,该电影被选为第85届
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的
德国参赛作品,但未能入围最终名单。
1980年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有一个叫做芭芭拉的女医生正在计划移民海外——毫无疑问,她要去到的国家是联邦德国,也就是西德。因为这种想法,她被当地政府多处罚,从首都的医院被“下放”到了一个乡村的卫生所里。而她那个远在西德的爱人,正在帮助她筹划着从
波罗的海离开东德。而现在的芭芭拉,只能慢慢等待。
来到了这个小镇子之后,芭芭拉认识了很多新的朋友,并且有了一个新的住房。可是很显然,芭芭拉的生活重心并不在这上面。即使小镇的人民都很友好,但是这依然无法让芭芭拉在这里安心工作,她刻意和自己的新同事保持距离,因为在她的心中,她的生活将会在到达西德之后才开始。
• 电影导演
克利斯蒂安佩措尔德已经是第二次和
妮娜·霍斯合作,他们第一次合作的电影《耶拉》也进入过2007年柏林电影节竞赛单元,霍斯也因此荣获
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该片避开了人们对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幻想,也避开了普通观众对一部反映东德的影片的所有期望。导演平缓地将镜头对准东德一个并不起眼的乡村医生——芭芭拉,她的生活、爱情并不起眼,但具有真实性和普遍性。和以往德国电影中浓重强烈的战争因素不同,《芭芭拉》中的一切都是隐忍不发的。平缓的镜头,单调的对话,普通的情节,毫不起眼的矛盾冲突。但所有的纠缠矛盾也都是观众所能想见的。在影片中,战争的“声嘶力竭”隐身于一个女人的日常无聊的琐事中,爱情也在疲惫聊赖的生活中趋于现实。除了镜头剪辑冷静克制外,整部影片的色调偏冷色,即使是阳光明媚的时候,依然不失冷静和严谨。优美葱郁的乡野风光,清冽弥漫着的风都一一在影片中展现出来。 (网易娱乐评论)
《芭芭拉》稍微让人在意的部分,是它的年代感。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背景设置,再将
美苏冷战话题提到台面。但是全无柏林墙一类的符号,各种史料影像的穿插剪辑。单单从影片的情节设置来看,《芭芭拉》并没有怀着什么不可一世的野心。表面是爱情,《芭芭拉》实质放大的还是冷战时期的社会环境及人心状态。影片所触及到的社会现实,冷酷残忍,从两个病人的设置上就可窥见一二。摄影师干净的镜头,最大程度地奠定了影片的基调。 (
腾讯控股娱乐评论)
《
卫报》的影评人彼得·布拉德肖在评论中说:“《芭芭拉》优雅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的奇怪压迫和肮脏,霍斯冷静地传达了芭芭拉的紧张绝望。”
布拉德肖给予该电影四颗星(满分五颗星)。《
纽约时报》将《芭芭拉》评为影评人的选择。在她的评论中,玛诺拉·达吉斯说:“《芭芭拉》是一部关于旧
德国的电影,由新德国最优秀的导演之一克里斯蒂安·佩茨尔德执导。十多年来,佩茨尔德一直以智慧、紧张的电影在国际电影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这些电影看起来像心理惊悚片,但却因其奇怪的故事转折、道德刺痛、视觉美感和电影智慧而脱颖而出。”史蒂文·里亚写道:“克里斯蒂安·佩茨尔德的这部精心制作、悬疑的
惊悚片充满了恐惧……霍斯将她的
金发紧紧地扎在后面,面带着难以捉摸的忧郁表情,她的表演一点也不像表演。她的芭芭拉绝对真实,绝对被困。这部电影令人心痛,也是精致的。”
在《
独立报》上,乔纳森·罗米将《芭芭拉》列为战争故事的一部分,称其为“最令人紧张的作品”。在《
芝加哥太阳报》上,希拉·奥玛利总结道:“对于佩茨尔德来说,这是一个熟悉的领域,但在《芭芭拉》中,它从未如此充分地实现,如此真切。”在她对《芭芭拉》的文章中,电影学者克里斯蒂娜·格哈特认为,佩茨尔德借鉴了情感剧,并将这种类型与缓慢的
现实主义相结合,为关于
德意志民主共和国的后温德电影增添了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