琶洲大桥(Pazhou Bridge)是中国
广东省广州市境内一座连接
天河区与
海珠区的桥梁,位于珠江北河道之上,为广州市区东部城市主干道路组成部分。
琶洲大桥于2001年11月18日动工建设,时称黄洲大桥;于2003年5月23日改名为琶洲大桥;于2003年8月29日竣工运营。
琶洲大桥北起珠江北岸员村、南至
海珠岛东北部
琶洲村,全长1205米;桥面为
双向六车道城市快捷路,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项目静总投资金额6.54亿元人民币。
建设历程
2001年7月26日,黄洲大桥举行奠基仪式;11月18日,黄洲大桥全面开工建设。
2003年5月23日,在建的黄洲大桥更名为琶洲大桥;8月29日,琶洲大桥开通。
2004年5月17日,琶洲大桥因进行伸缩缝检修全桥封闭;7月26日,大桥重新启用。
2018年9月16日17时,受台风“
莽吉柿”吹袭,一艘船上无人的港用囤船走锚,触碰琶洲大桥桥底南岸桥墩;21时10分,琶洲大桥双向封闭;经检测,琶洲大桥桥墩无碍,于17日8时恢复通行。
桥梁位置
琶洲大桥位于中国
广东省广州市城区东部,北端起于
天河区东圃镇员村东部、南端止于
海珠区琶洲街道
琶洲村西部;大桥南北纵跨
珠江前航道(北支流),西距上游
华南大桥约2千米、东距下游
东圃大桥约2千米。琶洲大桥系统工程属于
科韵路的主体部分,线路北段与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和临江大道立交互通,南段与闽江中路和新港东路立交互通,联络
广园快速路、
广州环城高速公路(
广东省高速公路发展S81)、
南沙港快速路(粤高速S73)。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琶洲大桥V型刚构桥墩高20米,V型斜肢与竖直线夹角为33度,为当时在
亚洲同类桥型之最,施工难度大。琶洲大桥建设期间,运用水中大桩径挖孔桩工艺、大桩径钻孔工艺、钢板桩围堰工艺,V型墩、大型托顶梁和挂篮等施工工艺。V支撑采用体内埋设轻型钢劲性骨架作为施工承重体系结合简易施工
脚手架施工的方法,简化现浇支架,较好地解决大斜度墩身施工困难问题,降低工程成本。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琶洲大桥于2005年3月18日起试行收费,原计划经营期25年,收费所得归投资方所有,25年后收归国有,收费标准每辆次5元(小型客车和摩托车)。2006年3月18日起,琶洲大桥停止收费。
通行事项
2018年7月1日起,
广州市实行“开四停四”管理措施,琶洲大桥全路段为限行区域。
交通流量
截至2005年,琶洲大桥日均车流量达2万辆次。
设备设施
照明设备
截至2019年5月,琶洲大桥拥有多种功能用途的照明系统,包括常规路灯和节假日景观彩灯。
交通设施
截至2017年12月,琶洲大桥南北端各设有“琶洲大桥南”“琶洲大桥北”公交站,南端还设有“
琶洲大桥南站”有轨电车站点。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琶洲大桥是一座双向分离式双幅
梁式桥。主桥采用预应力V型支撑刚构一联连续组合梁桥,梁体截面形式为预应力混凝土变高度、变截面单箱单室箱形梁;桥墩分为过渡墩、连续梁桥墩和V型支撑墩,分别采用双柱式桥墩、板式墩和钢筋混凝土结构;主桥桥墩均采用桩基础,各桩基础均按端承桩设计,持力层均置于微风化岩层之上。南引桥和北引桥均为部分预应力混凝土组合箱梁桥,采用双柱式桥墩,上设盖梁,基础均为钻孔桩基础。琶洲大桥采用V型支撑刚构—连续组合梁方案,线型流畅、造型美观,活泼生机、时代感强,符合
广州市南方都市形象。
设计参数
琶洲大桥全长1205米,单幅桥宽15米、双幅桥总宽32米。其中,主桥总长570米,跨径布置为“70米+135米+160米+135米+70米”;北引桥共10孔,每跨30米;南引桥有4孔每跨40米、5孔每跨35米;主桥墩高14米。桥面为
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兼
城市快速路(原为城市一级主干路),载荷等级为公路-Ⅰ级(汽车—超20级、挂车—120,人群3.5千牛/平方米),纵坡4%至5%、横坡2%,设计速度60千米/小时。大桥防洪等级按一百年一遇标准设计,通航净高20米、净宽120米,地震设防烈度7度。
价值意义
琶洲大桥(原称黄洲大桥)系统工程贯通珠江南北,是一条极其重要的沟通
天河区、
海珠区和
番禺区的城市主干道系统,是广州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展中心的配套项目。工程的建成,将促进
广州市城区中心东移,缓解广州市东部
珠江通道交通压力,成为一条重要交通走廊。(
新华网评)
文化特色
琶洲大桥是一座富有现代文化特色的城市桥梁。大桥名称源于
琶洲村,同时也作为
琶洲国际会展中心(琶洲展馆)的配套工程。在第八届广州国际灯光节中,琶洲大桥为
花城广场主会场灯光秀景点之一。其独特姿态演绎着广州千年商都,寓意“丝路融城”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