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赌徒》是俄国作家费奥多尔·陀思妥耶夫斯基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讲述了一位年轻家教受雇于一位昔日富有的俄罗斯将军的故事。这部小说反映了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对轮盘赌的沉迷,这在多个方面都成为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传记作者E.H.卡尔指出,“任何一个读过《赌徒》的人都不会怀疑其自传性质。”
内容简介
波林娜是一位将军前妻的女儿,母亲死后她留在继父家里充当两个异父同母的弟弟的外语教师。她与家庭教师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相爱了,这是一个机智而富于才华的年轻人。不久,将军的事业遭到了失败,他不得不依赖一个年轻的
法国高利贷商人在经济上的资助。这个法国人以其漂亮英俊的外貌迷住了波林娜,在阿列克谢外出期间,她成了这个法国人的未婚妻。然而,这个卑鄙悭吝的法国人原本只是想获得一大笔嫁妆,他的希望破灭之后,便同波林娜断绝了关系。波林娜受到了极大的侮辱。为了拯救波林娜,阿列克谢不顾一切地在赌场上狂赌,他感到:“我的整个生命都成了赌注。”
这个无所畏惧的赌徒在赌场上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他赢了二十万法郎,然而狂赌、赢钱、黄金这些念头逐渐淹没了他对波林娜的深情。陀思妥耶夫斯基自己也不胜惊讶地察觉到,他对那个波林娜的热情已经减退并化为乌有,轮盘赌以及它那有魔力的数字已经吞没了他的整个生命。
波林娜拒绝了她所钟爱的
阿列克谢为她赢来的二十万法郎的资助,并把钱甩在了他的脸上。他们最终分离。随后,阿列克谢陷入了生活的泥潭之中,他当过仆人、听差,蹲过债户拘留所,他拼命地赌博,赢过钱,而后又全部输掉,但他仍抱着一线希望,可他知道自己已别无选择,他已将整个身心交给赌博。
小说主要讲述波林娜爱上穷苦的家庭教师阿列克谢,但是,在阿列克谢外出期间,为了摆脱家庭的困境,波林娜成了一位放高利贷的法国人的未婚妻。阿列克谢为了拯救波林娜,陷进了轮盘赌。他最后赢了,但赌博的狂热已淹没了他对波林娜的爱情悲剧故事。作者以自我经历为原型,通过对市场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从而写出金钱对人的扭曲意识。
创作背景
俄罗斯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年轻时曾被沙皇判过死刑,在临刑前一分钟才得到赦免,这使他的神经受到严重刺激。他想在赌博中求得经济和精神上的解脱,于是终日混迹于赌场,整整赌了10年。1865年,陀思妥耶夫斯基由于经济状况极为拮据,不得不与一位卑鄙无耻的出版商斯塔洛奥斯基签订了一份契约,他许诺在1866年11月1日以前完成一本新小说,否则,就意味着授权斯塔洛奥斯基在九年内无偿出版陀氏所有作品。时至10月1日,陀思妥耶夫斯基却只字未写。在绝望中,他雇请了一名速记员,开始口述著书,这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生中最重要的抉择之一。在速记小姐安娜格利高里耶芙娜的鼓励帮助下,陀思妥耶夫斯基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这部小说,并使他未来的经济状况有了保障。
人物介绍
阿列克谢·伊万诺维奇
阿历克赛对波林娜既爱又恨,他可以屈辱地去迎合她的每个奇思怪想,而几乎与此同时又有一种支配欲。而且他对波林娜的感情不可避免地与他的嗜赌相联系。当波林娜委身于他时,他就感到一种要回到赌桌旁的冲动。在他狂赌时,又将波林娜忘之于九霄云外,在赢钱后他又匆匆赶回来,在波林娜面前倾囊相送,这似乎成了他们之间爱情不可分割的过程。真正使他沉迷的并不是波林娜那女人的躯体,而是在追逐波林娜的过程中那种强烈的感受和体会。同样,使他醉心赌博的也不是到手的钱财,而是赌博本身扣人心弦、险象丛生的刺激。
波林娜
波林娜爱恋阿历克谢,但又忍不住要去侮辱他。当阿历克谢庄重地表示为了她甚至可以自杀时,她却戏弄这一表白,怂他去冒犯一位
德国男爵。她嘲笑阿历克谢那种爱恨交加的誓言,但又为此激动不已。她惧怕阿历克谢对自己的控制,可在需要时又投入他的怀抱,当波林娜委身于阿历克谢时,她的行为显得那样飘忽不定,反复无常,甚至有点歇斯底里她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不定,一会儿是卑贱地自我屈辱,一会儿又为自己的行为竭力辩解;一会是贬斥、辱骂阿历克谢,会又向他表示不渝的爱情。后来,波林娜与阿历克谢共度良宵后,她把
阿列克谢赌博赚回来的钱摔在他脸上扬长而去。
作品鉴赏
作品主题
《赌徒》是对市场
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批判。这部小说里不仅探索了爱情挫折和嗜赌这两大主题,而且还进一步阐析了心理上的自我毁灭的原动力,并以阿历克赛为模式塑造了一种人物典型。
波林娜与有关妇女的自由和性、被解放妇女爱的权力、及
女性主义意识和激烈主义的可独立发展性的各种各样的观点相联系。她不再仅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主人公,更代表“妇女”和“妇女问题”的概念。而陀思妥耶夫斯基则孜孜追求被解放女性波丽娜的意义。它从道德、性心理和形而上等各个角度,苦苦思索着“冒险”的喻义。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的19世纪60年代被解放的女性波丽娜与一种源于20世纪70年代早期的女性话语浪潮之间形成共鸣。
艺术特色
小说中存在作家的自传。1860年代初,作家在国外旅行期间也曾迷恋
轮盘赌博。赌场的生动画面由“赌徒恶棍”组成,由所有这些“在金币面前颤抖的坏蛋”组成,比如,维斯巴登的赌场就是作家所熟悉的。除了生动的感受,1859年,他读到捷尔沙乌的文章《摘自赌徒手记》中各种有关赌博的故事也发挥作用。
小说将传统男性和女性行为的混淆以及传统定义的男性和女性领域的转换激发了作者去探索与文化交相联系的“非理性”的丰富的形式。
作品评价
上海外国语大学教授
郑体武:“篇幅不大的长篇小说《赌徒》不属于陀思妥耶夫斯基大型哲理小说之列,但从自传性的角度看很重要,是刻画心理肖像的练笔之作。”
作者简介
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年),19世纪
俄罗斯文坛上最耀眼的明星之一,与
列夫·托尔斯泰、
伊凡·屠格涅夫等人齐名,是俄国文学的卓越代表。陀思妥耶夫斯基走过的是一条极为艰辛、复杂的生活与创作道路,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复杂、最矛盾的作家之一,这使得他的作品在深度上达到了极致。即如有人所说“托尔斯泰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广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则代表了俄罗斯文学的深度”。代表作品主要有《罪与罚》(该作为他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
死屋手记》《少年》《白痴》《
卡拉马佐夫兄弟》等。
英文译本
《赌徒》的英文译本包括弗雷德·威肖、C.J. 霍加斯、康斯坦斯·加内特、艾薇·利特维诺夫、杰西·库尔森、简·肯蒂什、理查德·皮维尔和拉里莎·沃洛琼斯基、休·阿普林、
罗纳德·迈耶等人的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