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配》是
豫剧的一部传统剧目,该剧含折戏《捡柴》《回柴》《摘梅推涧》,是豫剧皇后
陈素真早期的代表性作品。主要人物有姜绍、秋莲、
李春发、石金波、秋鸾、姜绍。
《春秋配》为生旦应工戏,唱做并重。《捡柴》以唱为主,《摘梅推涧》以表演为主。《捡柴》一场戏以闺门旦、小生为主。其中秋莲的主要唱段“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是祥符调慢板的变化唱法,艺人称为“七折”,唱腔高亢柔美,凄婉曲折,广为传唱。剧叙明代姜绍外出贩米,继室贾氏逼前室女秋莲荒郊捡柴,乳娘伴随。李春发见怜,赠银而去。秋莲携银归,贾氏诬女不贞,欲告官。秋莲恐牵连春发,与乳娘夜逃。路遇
盗贼,乳娘被杀。秋莲推贼下涧后逃奔尼庵。
石金波涧旁
拾得包裹,为报春发之恩,扔包裹于春发家后院。春发因之被捕入监,石金波探监,遵春发嘱往接驾山张雁行处求救。金波途中遇张雁行之妹秋鸾,误听秋鸾作秋莲,强拉之见官,为春发辩冤。秋鸾惧而投井,被姜绍所救,
徐黑欲霸秋鸾,打死姜绍,投尸共中。巡按何德擒住黑虎,寄秋鸾于尼庵。张雁行将春发劫上山去。春发不愿落草,私逃下山,投宿尼庵。秋鸾、秋莲互诉冤苦,同赴巡按告状,案情大白。
该剧已收入《河南传统剧目汇编·豫剧》第二十集,
河南人民出版社1958年出版有张永思整理本。
剧目历史
《春秋配》原本为
秦腔剧本,由秦腔剧作家李十三编写。
《春秋配》是
豫剧早期流行的一出传统剧目,是很多知名的豫剧艺术家都曾经演出过的剧目。所以有多种版本流传,如
娄凤桐、管玉田、罗振乾等老艺人都传唱了不同的唱法。而
陈素真版本流传广泛,具有代表性,从上个世纪初一直流行,已经成为家喻户晓的
陈门经典名段。
1930年秋,陈素真跟随父母告别
开封市去了
杞县,在杞县精心打磨《春秋配》等剧目。
1934年9月,陈素真带着《春秋配》等剧目重返开封舞台演出引起轰动。
1956年,在兰州素真剧团录制了全折。
剧情介绍
《河南传统剧目汇编》
豫剧第十二集收录的《春秋配》剧情为:姜绍外出贩米,其继妻贾氏逼前妻之女秋莲荒郊检柴,乳娘伴随,遇李春发赠银相助,乳娘不收,李遗银于地而去。秋莲与乳娘携银归,贾氏见银诬女不贞,称将鸣官。乳娘率秋莲夜逃,遇盗者侯尚官,杀乳娘而逼秋莲成婚。秋莲佯允,诱侯摘崖旁梅花为饰以拜堂,将其推下洞去,以石击伤,逃奔尼虑。货郎
石金波润旁经过,救候,将包裹携去,为报春发往日
周济之恩,投入李之后院。贾氏见乳娘之尸而鸣官,供出春发赠银事。人役搜李家,见包裹定为凶手,将李下监。石金波探监,李嘱往
接驾山其友张雁行处求救。张妹秋鸾寄居侯尚官家,侯欲卖之为娼,石金波窃听后误以秋鸾为秋莲。乘秋鸾逃走时强拉之见官为春发辩冤,鸾投井,恰为姜绍所救。姜之伴当徐黑虎欲霸秋鸾,打死姜绍,投尸井中。适逢巡按何德福至,将黑虎拿住,秋鸾暂寄尼庵。石波告官云秋莲投井,官差人役打捞,得姜绍之尸,疑问间,何德福私访至井边。差役将何及井主侯尚官一并带进衙内。张彦行得信后,将春发劫上山去,春发不愿落草,私逃下山,投宿尼庵,遇秋鸾、秋莲互诉冤苦,齐赴巡按处首告,案情大白。何派春发招安张彦行后,使春发与秋莲、秋鸾完婚。
经
陈素真改编后的《春秋配》剧情为:少女姜秋莲生母早逝,父亲出外经商,经常受后母虐待。一日,姜秋莲随乳母深山捡柴,路遇公子李春华,李同情姜的遭遇赠银相助,姜难中受助对李产生爱慕之情。后母唆使外甥侯上官深夜奸杀姜秋莲不成反而误杀乳母,于是嫁祸于李春华,诬陷李杀死乳母拐走秋莲将其告至公堂。县官受贿枉法将
李春华屈打收监。姜秋莲连夜逃离家庭寻父鸣冤,巧遇李春华挚友、占山为王的张彦行带领弟兄下山营救李春华。最终张彦行假扮朝廷大员赶至公堂,惩处后母、侯上官及县官一干恶人,救出蒙冤的李春华,并当场让李、姜二人拜堂成婚。
人物介绍
《春秋配》主要有李春华、姜秋莲、张秋鸾、乳娘、张彦行、县官、刘氏、侯上官、姜邵等人物。
作品鉴赏
《春秋配》是
陈素真早期演出的剧目,而《捡柴》是戏中最精彩的一折。这一折戏展示出古代男女主角,借荒郊拾柴火之际谈情说爱的画面。从姜秋莲第一次荒郊与张春发相遇,通过乳娘作媒介,如果说开始还有些羞涩,到后来全然不顾,问起张春发“小房内可娶结发”来了,把主人公姜秋莲率真的性格,及敢于大胆追求爱情的勇气,表现的十分到位。
《捡柴》是一出集唱功、念白及表演于一体的折子戏。其唱段都不太长,除“羞答答”比较长一些,其他唱段都是两三句,总共加起来才17句,而且采用了极富抒情的慢板板式。这一段“遇君子”慢板板式,但与上段慢板处理有些不同,其主要表现在唱腔色彩出现了变化。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唱段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是“捡柴”一折中的一个特色唱段,这一唱段是姜秋莲因继母贾氏趁其父姜绍外出贩
米时,逼她到荒郊野外去捡柴,走出家门后,想起了自己饱受继母欺凌与侮辱的悲苦遭遇与坎坷的命运而不由得唱出的。
在
陈门唱法中,“不住泪珠儿点点如麻(啊),我好比路旁花凤吹雨打,忍着气,眼含泪,来捡
芦花”这一展示内心悲苦的唱段,让观众感受到了陈派曲调深切感人、委婉缠绵的艺术特色。“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这个唱段为“慢板”单板式结构,由两个基本乐段,共四个乐句组成。第一个乐段是典型的“七折”唱法,上句“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属于三腔式结构,下句“哭了一声爹——再叫一声妈——哎哎——我的老乳娘啊”属于四腔式结构,合起来共有七个腔节,被称为“七折”。第二乐段基本上属于“慢板”的常规唱法,这种唱法只是为了表达姜秋莲内心的哀怨与悲苦,所以才在每句的第一词组用了“过板”的唱法,其节奏伸展有序,曲调委婉缠绵,唱腔娓娓动听,音色清脆清新,有着独特的表现力,观众的情绪在
陈素真缠绵而清脆的演唱中,会不知不觉地进入到姜秋莲的处境之中,进而与之产生共鸣。我们从“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这个精彩的唱段中,可以体验到陈素真
豫剧演唱艺术的非凡魅力。具体来说,“慢板”的速度伸缩性较大,可以随其内容、情绪的不同而用快、中、慢的速度。行腔是通过局部的变化而产生出来的多种花腔;其收腔又被称为“锁板”,基本结构与普通的下句相同,只是收腔时速度大多渐慢,并随着收腔尾音有一个简短的过门。
“羞答答出门来将头低下”的正宗祥符调慢板唱腔,一咏三叹,九曲回肠,唱得人如痴如醉,具有回味无穷的魅力,这正是当年汴京城“户户‘羞答答’”的原因所在。这场戏的表演也很见功力,姜秋莲受后母辱骂毒打之后的委屈、幽怨、痛楚,作为一个闺中少女抛头露面野外捡柴的羞涩、难堪,对素昧平生而解囊相助的公子李春华的感激,由感激而产生的朦胧的爱慕之情,以及因爱慕而急于了解对方更多情况却又没有勇气直接询问只能让乳母代为传话,这一系列复杂的感情通过精心设计的唱腔和动作表现出来,一个无辜受难、矜持娇羞而又情窦初开的古典少女形象站立于舞台之上,引发人无限的怜爱与同情。
“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唱段
在
豫剧《春秋配》的剧情中:姜秋莲在乳娘的陪同下,到荒郊去捡柴,李春华赠银相助,乳娘恐其存心不良而冷言相拒,引出了“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这一秋莲盘根问底的精彩豫剧唱段。
“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这一唱段是比较典型的“祥符调”唱腔,而“祥符调”是以
开封市为标准的
河南省正韵。“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唱段由“慢板”和“二八板”的结构组成,曲调流畅优美,衔接自然,头句腔“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既保持了“三腔式”结构,又运用了句尾伸展的唱法,增加了“我的乳娘啊,上前去问问他”,让观众感到非常生活化。把一个“羞答答”的婷婷少女,形象生动地展现在了
豫剧舞台上。姜秋莲很想知道李春华的来龙去脉,但又考虑到自己姑娘家家的,不能直接探问李春华的情况,更不能抛头露面地与陌生的男子搭话唠家常,所以只好央求乳娘帮助成全了。第三句用了过板唱法,又延伸了这种情绪,其他乐句都恪守了“慢板”式的传统演唱风格。此唱段在
陈门的唱法中,
陈素真的歌声悦耳动听、清脆嘹亮、婉转悠扬,十分动人,使观众聆听之后产生了余音绕梁、意犹未尽之感。
由“慢板”转入“二八板”的部分是一个令人称绝的神来之笔。按常规,唱段的结束句“再问他的贵昆仲,他是排行第几”可按现在的板式布局,也可以不转入“二八板”,而以“慢板”下句结束,这也是一个完美的句号。这里在转入“二八板”时,垫了一个类似哭腔“二八板”“叫板”的乐句,“我哭——我早死的亲娘”,很有亮色,耐人寻味。第一,它延伸了角色此时的情绪,哭亲娘是为了唤起乳娘对自己悲苦命运的同情,是乞求乳娘相惜相助的一种手段;第二,和起句的句尾扩充相呼应;第三,强化了唱段的结束感。当然,去掉这一“加塞式”的片段,并不会影响唱段的结构,但仔细比较便可发现,
陈素真在演唱这一唱段时的创新与改革之处。
《春秋配》是
豫剧早期的一个传统剧目,“你问他因何事荒郊走马”这一唱段真实保留了豫剧声腔改革与发展的历史记忆,见证了豫剧声腔在清末民初时期的发展概况。
作品评价
从豫剧《春秋配》中陈素真的精彩唱段里可以发现:豫剧艺术只有不断改革、不断创新,才能延伸角色的情绪,使唱段节奏伸展有序,曲调委婉缠绵、感人肺腑,才能强化唱段的艺术魅力,使唱段娓娓动听。(
郑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肖扬)
作品影响
演出情况
衍生作品
根据豫剧《春秋配》录音配像的
京剧《春秋配》,曾于2013年7月在
中国中央电视台11套中国京剧音配像精粹栏目中播放。
作者简介
豫剧皇后
陈素真《春秋配》剧照原本为
秦腔剧本,由秦腔剧作家李十三编写,《春秋配》为李十三所创作的李十三--十大本之一。
李十三(1748一1810),本名
李芳桂,
清代著名剧作家。祖籍陕西华州(今
华州区)。
他写下了八部本戏,二部折子戏,民间习惯称之为"十大本"。八部本戏是:《春秋配》、《白玉钿》、《香莲佩》、《紫霞宫》、《如意簪》《玉燕纹》、《万福莲》、《火焰驹》,两部折子戏是:《四岔捎书》和《玄玄锄谷》。
《白玉钿》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是"
秦腔正宗"
李正敏常演的名剧:五十年代由
陕西省戏曲研究院以
碗碗腔的形式搬上舞台,受到观众欢迎。
《万福莲》先由
陕西省著名戏剧作家
黄俊耀改编为《
女巡按》在
西安市演出,戏剧大师
田汉观看后改为
京剧《
谢瑶环》,名振京华,谢为京剧梅派经典剧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