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默玉(1918年—2014年),本名爱新觉罗·显琦,清朝肃亲王
爱新觉罗·善耆第十七女,
川岛芳子胞妹,被称为是“清朝最后一位
格格”。
金默玉四岁时父母双亡,由三位异母姐姐抚养长大。
新中国成立后,一个人和哥哥的几个孩子留在北京生活,曾开过西餐厅,后改为
四川省饭馆。金默玉一生有过两段婚姻,第一任丈夫是
马万里,第二任丈夫是一位会说北方话的上海人。金默玉晚年致力于教育事业和中日友好交流活动。2014年5月26日,在北京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95岁。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1918年,金默玉在旅顺出生时,当时金默玉父亲已从北京流亡到旅顺6年了。当年父亲一心想利用日本人复辟清朝统治,策划“满蒙独立”。日本人就在旅顺给他预备好了房子,让金默玉父亲过来“共商大计”。在旅顺生活的金默玉依然保持王室做派,甚至去上学时,奶妈也跟着。她对这种生活方式感到别扭,一再坚持不要,因此姐姐们称呼她为“革命儿”。在金默玉4岁那年,她的父母相继离世,她的整个童年时光都是在旅顺的宅邸中度过的。小学毕业那年,溥仪的“满洲国”也成立了,金默玉去
长春市上了很短一段时间的学。那时金默玉的几个哥哥在“满洲国”谋得了一官半职一一同母的大哥金宪立任“齐齐哈尔市长”。后来他跟人闹别扭也不干了,要去
日本:当时
川岛芳子也在长春,哥哥们怕金默玉受她影响,就把金默玉一起带到日本了。到了日本被安排读贵族学校。一起去留学的都是满清后代,如
郭布罗·婉容的弟弟润麒,溥仪的妹妹、醇亲王府的三
格格都是金默玉同学,他俩后来成了一对夫妇。
青年时期
金默玉满19岁时,就有了自己的规划,她希望能成为一名四处采访的女记者,或者歌唱演员。王府里的长辈们被她的想法吓坏,但金默玉显示出了和父亲一样的固执。1937年,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金默玉被迫中断了在日本的学业回到北京。1940年,金默玉在日本上的是东京女子
学习院大学英文系,那时金默玉家被
川岛浪速控制着,川岛浪速就是利用金默玉家起家的。金默玉的父亲当年为了复辟找到他,金默玉父亲在世时。川岛浪速就怕金默玉父亲一个人,川岛浪速知道金默玉家的哥哥们都无能,年纪大的几个哥哥都抽大烟,年纪小的还在上学。金默玉家父亲一死,家也没什么人顶事,整个家就被
川岛芳子控制。
中年时期
1949年
新中国成立,部分社会名流和清朝遗贵,开始选择撤离北京城,金默玉拒绝和哥哥们到
日本。匆忙离开的哥哥,留下100块大洋和六个孩子。金默玉对钱没有概念。在日本读书时,家里给零花钱,也是“每月每人100块”金默玉从来没有搞清楚过,到底块大洋等同于现金多少钱,但为了挣钱养这个家,金默玉说“我一个劲儿织毛衣”三天织一件,“都是海军士兵来织,深蓝色、海蓝色的毛衣,有高领的,有圆领的,有鸡心领的。”但三天才织出一件,不够养家,于是金默玉开洗衣房,让保姆洗—但用最好的肥皂。“我在大门口上画漫画,说此户内洗衣服,五分钱一件汗衫,赚的钱还不够买肥皂的,洗完了还给人家烫,烫得特别棒生意倒是特别好,可赔到姥姥家去了。”更经典的。更经典的,金默玉提起来也忍不住笑“我卖东西才可笑,人家一件一件地卖,我一山一山地卖,觉得值不了多少钱。”于是在院子里铺两个柳席,把所有的皮包、皮大衣、皮袄都拿出来,“我还怕少,左一个右一个,堆成一个山一共就卖块。”后来才发现百货大楼开张时,一件皮大衣就值600块,“还不如我那件呢”。到1952年,金默玉拿着哥哥寄回来的一笔生活费在院子里开起了西餐厅,但没有人上门,后改开
四川省饭馆,生意好了起来,不用为吃穿发愁。两年后,饭店被
公私合营,她成为
中共中央编译局的一名职员,每月拿60元工资。
1954年,由一位画社老板的牵线画家
马万里相识并结婚的。这是金默玉的第一次婚姻,结婚那天,
旗袍是借来的,请帖是马万里亲自用毛笔写的。1956年,金默玉考进北京编译社,被分配到
日语组工作。1958年,因没落王府出身,及川岛芳子妹妹的身份,金默玉被前朝
举人的女儿举报,在春节前5天被从家里带走,被判入狱15年,为了不连累马万里,她主动提出离婚。
1973年,刑满释放的金默玉来到天津茶淀农场,成为一名农场工人。后来一位讲北方话的上海人,闯进了金默玉的生活。他将一把自制的小铁锹、一本日语版的《人民中国》,送给了金默玉。金默玉很快答应了他的求婚,因为她希望能在农场里分到一间属于自己的房子,她厌恶身边的那些女劳改犯,她们中有人曾是舞女。”金默玉却说,她这一生做过的最正确的事有两件,一是没有去
香港特别行政区,一是在监狱中没有陷害过任何一个好人。
晚年时期
1976年,跟丈夫回
上海市探亲时,金默玉病倒了。X光片显示,她的脊椎有9节都坏了,病历上写着“脊椎骨质增生、
骨髓炎、腰肌劳损”。农场给她办了病退,每月工资降至19元2角,“连吸烟的钱都不够”,何况还要给婆婆寄钱。吸烟,是金默玉在监狱里养成的习惯,“腰疼得受不了,或者累得撑不住,我就吸烟,后来一天能吸一包。”1979年,金默玉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在信里,金默玉不是要求平反,而是要求一份工作,信回得很快。金默玉接到了通知,请金默玉到“北京市落实政策办公室”,不久金默玉便成了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的馆员。告别北京40年后,金默玉终于成为北京街头市民中普通的一分子。
1982年10月,金默玉战后第一次来到
东京。相隔40多年,金默玉终于与她的恩师和同班同学们重聚。1992年初,金默玉与丈夫将家中所有的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学习用品,开办了一个“爱心儿童
日语班”。“爱心”既是关爱,又暗喻“爱新”,表明她是
爱新觉罗氏中的一员。次年,她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的一切关系,四处演讲,终于筹足了办学经费,可以办成一所学校。1996年5月,位于
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据
有关部门确认,该校是当时中国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在晚年,金默玉终于在廊坊有了一套完全用自己挣来的钱买下的房子。2007年,
凤凰卫视《
鲁豫有约》节目专访了80多岁高龄的金默玉。2014年5月26日,金默玉在北京因心脏病发逝世,享年95岁。
人物关系
感情生活
1954年初,金默玉来到和平画店,站在一幅荷花前面凝视了很久,然后问
许麟庐是谁的画,画得太好了。许经理说:这是位江南画家,金默玉和
马万里的交往是从艺术开始的,金默玉遇到了一位艺术家,马万里则碰到了能理解自己的人。但因两个性格不合导致两人的婚姻并不美满,入狱后,与丈夫
马万里离婚,离婚后的马万里精神失常,没过多久就去世了。服刑期满后,她遇到第二任丈夫。
主要成就
1992年初,金默玉与丈夫将家中所有存款全部拿出来购买了书桌、教材等学习用品,开办了“爱心儿童
日语班”。为了把班办成学校。1993年起金默玉在
日本和北京之间奔波了数年,动用了同学、朋友、亲戚等一切关系,四处演讲,终于筹足了办学经费。1996年5月,位于
廊坊市开发区的爱心日语培训学校正式挂牌,成为当时中国设施最齐全的民办日语专修学校。20世纪90年代后期,正是在这所学校的基础上,建起了廊坊东方大学城。
人物评价
《
鲁豫有约(访谈节目)》栏目评价:金默玉奇不仅仅是她的身份和身世,而是在于她那令人称奇的心态和性格。80多岁的老人历经一生磨难仍保持豁达、开朗。她的一生大起大落,甚至在人们看来是悲剧人生,但从她嘴里娓娓道来却变成一场喜剧:家庭变故、牢狱之灾、文革磨难、婚姻变故、疾病缠身,一切的悲情与苦难在她口中变为欢快的闹剧。生活给了她苦难,她却微笑着一一化解,保持着童真与乐观。如她自己所说:人的生活中有"喜怒哀乐"。但"怒"和"哀"应该放在心里,只有"喜"和"乐"才拿出来与人分享,让别人开心,人生就是这样。
轶事典故
做过职业女性
1934年金默玉不顾家人反对,外出工作,金默玉终于瞒着家人找到了一份职业,一家日本人开的公司邀请她去当顾问。
第一次求助信写给邓小平
胡同口杂货铺的老太太,看到她走进来就追着问“钱什么时候给啊”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她办起了
四川省饭馆。出狱后,金默玉在天津茶淀农场工作,因病转而担任技术书记等日语翻译工作,每月工资很微薄,连吸烟的钱都不够—腰疼得受不了或是早得支撑不住的时候,她就吸烟一天能吸一包何况,还要给丈夫在上海的母亲寄钱金默玉生平第一次想到了求人。按照她的性子,她是死也
游鹏的。上世纪年代在北京,世代跟在她家的保姆白妈拉粉她掉眼泪“
格格,您这是从天上摔到地下了。”金默玉大笑“这不是还没摔死吗” 在监狱,腰疼得拿不起放在地上的铺盖,就用脚去移,没有了梳子,就用牙刷把头一点一点地刷过去,衣服破得没有替换的,就用
骨碎补属在上面缝出小花来。无论处境如何,外表一定要整整齐齐的。但是在1979年,她写了生平第一封求人的信,收信人是邓小平。